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答好创新之问 滁州奋勇争先”之县市区篇|天长:冲前三、进百强
发布时间:2025-09-13



7月30日,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梁言顺着眼安徽发展全局,系统提出了7个方面47个“创新之问”,向全省发出了以创新开路、靠创新破局的奋进强音。滁州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强化整体谋划,研究制定七大专项行动方案;强化全域推进,组织各县(市、区)和园区、市直相关牵头部门、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同题共答;强化动员部署,市委召开七届九次全会,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创新突破、创先争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冲前三、进百强天长以“创新之举”答“创新之问”

安徽省委振聋发聩的“创新之问”,为全省上下标定了新起点、发出了动员令。在这场关乎未来发展的大考中,天长——这座始终位居安徽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的排头兵,以“标兵”的自觉和“追兵”的警醒,深刻叩问、全面谋划,近期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提出经济总量进入全省县级前三、经济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县,主动扛起“大县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奋力书写天长高质量发展答卷。

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陶涛/摄

为何创新?破除“小富即满”求解“优等生”的高质量发展必答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突破的方向。对天长而言,“为何创新”绝非锦上添花的可有可无,而是关乎能否守住态势、再造优势,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生存之问、突围之问。

作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优等生”,天长产业基础扎实,民营经济活跃,形成了仪表线缆、合金材料、医药医疗等特色产业集群,连续七年位居制造强省“十强县市”前3,连续八年位居全省民营经济考核一类县前3,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城市,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实现“五连优”,荣获全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领跑县”、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等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但荣誉背后,天长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清醒:标兵渐远,追兵渐近。面对长三角一体化深度推进带来的区域竞合新态势,传统产业附加值不高、新兴产业体量不大、创新资源储备不足等“成长烦恼”日益凸显。若满足于现状,必将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唯有创新,才能突破瓶颈,实现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链条优势”向“生态优势”的跃升。

这,正是天长作答省委“创新之问”的战略自觉。

如何创新?产业升级、科技赋能、协同联动破解创新发展“基因密码”

安徽鑫铂科技有限公司光伏组件边框生产车间。记者卢志永/摄

一是以产业升级“提速度”,夯实发展根基。天长市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以“3+3”产业链为主导,统筹做好“焕新、壮大、培育”三篇文章,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实施“数字化改造+技术攻关”双行动,大力推动仪表线缆、电子产品以及玩偶玩具“老三样”迭代升级。特别是仪表线缆产业,成功研发高精度雷达物位仪、智能气体传感器等20多项高端产品,温控仪表占全国60%以上市场份额,集聚企业超500家,集群建设成效评估全省前3,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建成一批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和基地。合金材料形成涵盖铜基、铝基、铁基、镁基、镍基的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最大的铝基材料生产基地,今年产值将突破700亿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入围全省产业基地建设名单,鑫铂新能源、众鑫科技等企业成为比亚迪、吉利等长期合作伙伴。未来产业“领航新赛道”。主动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规律,在低空经济、氢能储能等领域实现破题。依托通用机场建设,加强南信大气象、雷达等专业的智力支持和泛美航空的技能人才支持,大力推动航空器制造、通讯导航设施、大气检测、航空旅游、飞行培训、应急保障等领域发展。加快推进张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水制氢、液化、储运等产业,已招引落户项目3个。

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天康集团。记者计成军/摄

二是以企业培育“激活力”,跨越“超千家”目标。天长市聚焦企业梯次培育,通过建体系、优管理、树标杆等举措,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超千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建强梯次培育体系。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构建“规模以上企业—亿元企业—5亿元企业—10亿元企业—100亿元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双梯次培育路径。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781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5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形成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企业格局。实行动态培育管理。围绕精准服务和高效扶持,分类建立入规、创新型中小企业等4类培育库,实行动态“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管理机制,确保资源向潜力企业倾斜。截至目前,培育库企业达200家,其中入规企业培育库8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库50家、省级专精特新培育库50家、国家级“小巨人”培育库20家。突出标杆示范引领。聚焦企业规模化、智能化等发展方向,深入实施技改提升行动,通过树典型、立标杆,开展数字化转型示范培育。今年以来,安徽华林磁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0吨充电桩用磁性材料项目等4个数字化转型项目获批制造强省政策资金支持;天康集团“安徽天康高精度测控装备5G工厂”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天康集团“天康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认定为安徽省行业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全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树起新标杆。

三是以协同联动“强引擎”,打通“进前三”通道。天长市进一步发挥三面环苏、毗邻南京的区位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争当全省“融长”的桥头堡、排头兵、主力军。主动融圈进群。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苏皖毗邻区环高邮湖生态经济圈成功签约,长三角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深度嵌入长三角地区产业链条,连续5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沪苏浙项目占比超60%。与南京市六合区签订“天长-六合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打造毗邻区合作样板。全面做强载体。滁州高新区“追高逐新”,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考核位列第4,安徽自贸区滁州联动创新区考核全省第1。金牛湖新区“聚人兴城”,投资30亿元建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被《人民日报》点赞为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破题之作,中铁科创园、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实施镇域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构建“一镇一园一品”新格局,14个乡镇实现工业园区全覆盖,5个镇跻身全省百强、总数全省第二,铜城镇入选安徽十强、中部百强、全国500强,镇域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的50%。拓展外联通道。立足天长作为长三角北翼的地理区位,构建“立体联网、内外联通”现代交通体系,宁淮高铁天长段进入架梁施工阶段,G9904金天仪高速争取国家资金4.91亿元,推动运西船闸改造项目早日实施,环金牛湖大道等项目正稳步推进,天长“水陆空”交通协同发展的版图逐步完善,对外开放大通道持续打开,即将全方位融入南京“一小时”都市圈。

四是以改革之变“赋新能”,当好创新“排头兵”。天长市始终坚持改革是第一动力,持续推动改革攻坚突破,实现试点变示范、样本变样板,积极争取了科技创新、农村改革等4项国家级、7项省级改革试点。升级医改3.0版本。天长医改是改革领域的金字招牌,首创“县域医共体”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学习,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加快,天长正视当下改革瓶颈,从最初的1.0版本解决基础性问题,到2.0版本解决系统性问题,升级到如今3.0版本解决效率性问题,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就医更方便,看病更省钱”的新格局。打造农改新亮点。坚持改革方向不偏离、任务不落空,在巩固农村“国字号”整市改革试点成果基础上,天长探索出的农村宅基地改革“1+3+N”制度体系、农村股改“十八步工作法”等经验在全国推广,做到了农改工作有创新、可借鉴。深化科创“四题模式”。做强科创企业“主引擎”,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创业孵化”培育一批、“双招双引”引进一批、“千企升级”提升一批,加速推进高新企业“规模化”和规上企业“高新化”,聚力培育科创企业森林。做大科创载体“主阵地”,聚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投资30亿元建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为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破题。常态化开展“百干访千企”,摸排企业技术、人才需求,帮助300多家企业与34家高校院所共建校企研发机构,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围绕产业链共性技术需求,与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4所高校共建研究院,实现“一链一院”。先后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院士工作站10家。

如何保障?优机制、活金融、厚沃土构建全域创新“生态圈”

一是在体制机制上“破旧立新”。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的科技创新委员会,顶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行“科技红娘”服务机制,实现政策“一键匹配”、需求“一站对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机制,不论资质、不设门槛,谁能干就让谁上,最大限度解放创造力。出台培育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创新“新十条”,设立“科技创新一本账”,整合分散在多个部门的科技资金和政策,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和高效兑现。

二是在金融支持上“精准滴灌”。设立2500万元的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修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为300余家科技型企业兑现各级科技创新奖补政策资金5000万元。实施基金丛林行动,围绕三大主导产业,设立三支产业基金,总规模超100亿元,实现“一产业一基金”。成立全省首家县级科技融资担保公司、滁州市首家“科技支行”,推出“科特贷”“人才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融资产品,成功设立总规模达5亿元的“创天长”产业基金、总规模达4亿元的科工产业发展基金。

三是在环境营造上“近悦远来”。立足长三角区位优势跨区域引才,投资1.1亿元在上海建成长三角(上海)科创中心,打造“研发在沪、转化在天”合作模式,布局南京、杭州、重庆、合肥人才飞地,实现“一核四星”飞地引才矩阵。举办33届人才科技节、2届合金材料产业峰会、智能制造创新论坛、工业色谱论坛、南天荟等系列活动,选聘长三角引才大使7名,210余名专家人才来天长洽谈合作。实施“天商回归、人才反哺”计划,建立2000余人天长籍在外人才库,举办“家乡行”活动,吸引77名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35人进入核心岗位)。创新“1+N”引育模式,选派9名优秀年轻干部,成立“北上广”三个“双招双引”小组,已吸引8个高层次人才项目来天长考察。对标国际一流,打造“亭满意·天一流”营商环境,市镇村三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会商联办机制入选全省典型案例,企业满意度始终保持全省前列,连续两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优秀单位,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在全省新春第一会上作典型发言。

“创新之问”的答卷,天长正在奋力书写。在滁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天长将以创新开路,靠创新破局,打造具有天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好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喻松 通讯员:汪启湖)

翻译


上一篇:
美团旅行发布9月国内十大“错峰游”目的地 贵州位列榜首
下一篇:
浦发银行长沙分行:“浦”蓝映绿赋能湖湘可持续发展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