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以金铜产业为引擎 赋能“六个共富”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8



近年来,上杭县锚定建设共同富裕试点县目标,以“六个共富”机制为引领,将金铜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持续推动金铜产业提质增效和结构优化升级,探索形成具有上杭特色的“产业共富”新范式。2024年上杭金铜产业实现产值1215亿元,同比增长5.8%;2025年1-6月,产值达636.8亿元,同比增长2%,占龙岩市有色金属比重75.5%,以“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高质量发展态势为“六个共富”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一、资源转型赋能升级,重大项目夯实“共富根基”

(一)全球资源聚势,构建“矿业+”领航格局。

依托紫金矿业布局全球16个国家,保有探明、控制及推断的铜资源量11037万吨(全球第2,中国第1)、金资源量3973吨(全球第5,中国第1)、锂资源量1788万吨(全球第3)等储量优势,深化拓展金铜产业精深加工、贸易供应链和矿业机械等“矿业+”产业链条,累计策划115个项目、总投资590.3亿元。实施“资源回归”战略,推动非洲卡莫阿—卡库拉铜冶炼厂阳极板回杭加工处理,进一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二)国内产能提速,筑牢“中国铜都”基石。

聚焦国内产能项目攻坚,年产20万吨阴极铜扩建智能化精炼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年产值130亿元)加速落地;罗卜岭铜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27.8亿元,年产值20亿元)已于6月开工建设;抢抓“双碳”政策机遇,引进中再生15万吨再生铜项目(总投资11.3亿元,年产值75亿元)。通过铜产能冲刺百万吨级,构建全球资源上杭精深加工项目集群,为“中国铜都”提供产能支撑。

(三)链式集群降碳,打造“两山”生态标杆。

创新“链式降碳”“集群降碳”模式,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体系,持续推动向金铜产业绿色化、生态治理现代化发展。紫金山金铜矿率先建成“碳中和”示范基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上杭工业园区入选福建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以紫金铜业为链主,通过产业链协同和集群化治理,实现“链主减碳带动集群降碳”的倍增效应。

二、精准招商强链提质,链式发展激活“共富动能”

(一)战略引领系统布局。

以县委“1253”工作部署为指引,总结“3+5+1”工作思路(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三大基础,紧扣“原材料、供应链、产业链、营商环境、基础设施”五大关键要素,深挖一条细分领域新赛道),打造铜精深加工生态圈,推动“金铜产业进万家”,促进“产业兴”与“百姓富”同频共振。“十五五”期间,接续及新策划金铜产业项目合计38个,总投资300.12亿元,为产业持续发展储备动能。

(二)精准招商蓄势赋能。

深化揭榜招商、产业链图谱招商、供应链招商等机制,充分发挥紫金矿业龙头带动作用。上半年累计新签约金铜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达171.3亿元,持续引进壹动铜业年产5万吨漆包线项目、瑞龙铜业年产2.5万吨电子磷铜球项目、森博威年产5万吨铜产品深加工项目等20个金铜精深加工高端制造项目,有效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

(三)链主引领强链增效。

深化“紫金+”政企联合招商模式,联合谋划22个重点招商项目,目前,已签约落地6个、总投资116.9亿元。其中,零一汽车无人驾驶项目、世运电路PCB电路板及其配套产品生产项目正加速推进落地;广汽紫金新能源电池综合利用、广闽铜业年产3.5万吨冷轧高精铜板带等项目将于年内竣工投产,持续激活产业链协同共富动能。

三、园区协同聚势成群,集群发展跃升“共富能级”

(一)以园区体系为基,构建产业“新格局”。

构建“蛟洋新材料产业园—白砂新材料科创谷—南岗金铜产业园”“3+X”园区发展体系,推动资源共享与产业协同,持续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上半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78.5亿元(同比增长3.53%,利税3.77亿元),金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度福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产业集群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循环经济为链,激活产业“新动能”。

高标准建设金铜新材料循环产业园,构建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的“4+N”高端表面处理示范基地。与省建投合作投资52亿元建设上杭环保科技产业园(目前已有28家企业明确入驻意向),预计产值达100亿元,全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循环化、绿色化延伸。

(三)以服务护航为本,营造发展“新生态”。

坚持“首席服务员”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四通四到”,为企业提供全周期、精准化服务。持续提升龙岩市金铜产业集群窗口平台服务质效,引入32家专业机构服务紫金铜业、太阳铜业等107家企业,累计解决企业诉求2860项。专班服务推进电子磷铜球项目提前1月投产,漆包线项目提前3月开工,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四、科技赋能创新引领,四链融合厚植“共富优势”

(一)智汇金铜,聚能人才科研“全链势”。

以人才“智密度”提升产业“创新度”,构建“科研平台+高端人才+技术转化”全链条赋能体系。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34个,柔性引进的11位国家级专家,组建上杭金铜产业专家工作站。2024年成功攻克“铜电解杂质控制”等6项行业技术瓶颈,推动“超导铜材”等8项成果落地转化。

(二)协同攻坚,激活数智转型“驱动力”。

强化党建引领产业链发展,成立覆盖65家金铜企业的产业链综合党委。组建上杭铜产业加工联盟,常态化技术难题对接机制,精准疏通企业生产痛点。依托上杭金铜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省级),建成包含113件重点专利的产业专利池。2025年成功入围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全省仅4席),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三)精准滴灌,优化供应链融资“强支撑”。

探索“国资+民企”供应链金融模式,构建具有上杭特色的金铜产业供应链金融平台。创新推出“技改贷”“科创积分e贷”“数转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以低利率优惠政策为300余家链上企业授信超26亿元。通过“产融对接会”“专利质押融资”等活动促成80余家金铜企业与银行达成合作意向,授信金额达24.15亿元,金融赋能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上一篇:
王家强赴长三角地区开展招商考察工作
下一篇:
中广核狮子口风电项目试桩启动 绿色能源绘就发展新篇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