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93号建议办理落实情况
发布时间:2025-09-04

  

  杨平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控,让人民群众住得安心的建议》收悉。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近年来,我省严格落实土壤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开展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联动监管,积极推进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强力督促“一住两公”用地依法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措施,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确保人民群众“住得安心”。一、我省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做法(一)建立完善部门联合监管机制。2020年,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工作的意见》(黔自然资发〔2020〕10号),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对加强污染地块监督管理、规范调查评估、信息共享、严格执法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着力防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2021年,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供应和监管工作的意见》(黔府办发〔2021〕35号),要求对土地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用地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登录污染地块信息系统或函询同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查清建设用地污染情况,落实“净地”出让。2025年6月,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管控的通知》(黔环土〔2025〕4号),进一步明确各级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调联动,提升联合监管水平。(二)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坚持在土地开发利用各环节防控,严把准入关口。一是国土空间规划阶段,强化规划管控。制定印发《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通知》,明确在编制详细规划时,对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或疑似地块,未经治理与修复,或经治理与修复但未达到相关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不得规划或同意变更作为“一住两公”用地。二是建设用地报批阶段,严格用途管制。建设用地报建中,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前,由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开展调查评估,达到规划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才能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三是土地收回收储阶段,严格入库标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明确,存在土地污染的地块,不得入库储备。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在其土地使用权收回前,由土地使用权人提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作为不动产登记资料送交地方人民政府不动产登记机构。污染地块土地使用权已经地方人民政府收回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生态修复。四是土地供应阶段,严格供应前置要求。明确“一住两公”用地供应前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需登录污染地块信息和函询同级生态环境部门,查清建设用地污染情况。凡供应为“一住两公”用地,无论是招牌挂、划拨等何种方式供应,均需查清建设用地污染情况,坚决杜绝“毒地”进入土地市场开发利用。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供应前端管理,通过贵州省“一码管地”监测监管系统进行土地供应,明确要求“凡是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用地的,必须上传土壤污染情况相关证明材料,经确认无土壤污染风险、达到相关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后方可同意土地供应”,严把土地供应准入关。(三)严格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一是认真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坚持从严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各市(州)认真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指南》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及时将有关地块调查评审信息上传至全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每月组织各地对“一住两公”地块清单进行逐一核实,督促各地依法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措施,确保“一住两公”用地全覆盖、无遗漏,符合相关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同时,严格执行《贵州省土壤平行样采集保存及分析测试规定(试行)》制度,并定期组织调查报告抽查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强化调查质量控制。截至目前,全省2404块“一住两公”地块全部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措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二是积极推进污染地块修复管控。为有效防范污染地块环境风险、保障再开发利用的环境安全,适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帮扶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督促推进首钢贵钢、贵州铝厂有限责任公司、福泉贵信黄磷厂、福泉原隆泉磷酸盐厂等污染地块实施管控、修复治理。三是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及时将需要实施风险管控、修复的地块纳入名录管理,更新发布《贵州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全省现纳入名录管理地块共28块。对列入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一住两公”用地;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四)不断加大监管考核力度。一是抓源头防控。及时将可能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纳入监管范围,适时更新土壤污染优先监管清单,逐步消除监管盲区,防范土壤环境风险。二是抓安全利用率核算。严格落实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核算方法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23〕7号)要求,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每半年组织开展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核算,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三是抓检查督察。定期调度名录地块、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监管情况,常态采取卫星遥感监测和无人机现场核实等方式,核查预判名录地块和污染地块等是否存在违规开发利用为“一住两公”的情况,争取问题早发现、早整改。同时,2023年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强力督导、倒逼地方落实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措施,守住保障“住得安心”底线。二、关于建议“制定出台相关规定,明确调查范围和程序”的答复(一)及时出台有关文件细化要求。在国家出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指南》的基础上,2020年,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工作的意见》(黔自然资发〔2020〕10号),对“一住两公”用地调查工作进行了明确。调查范围:是指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调查责任主体:是指土壤污染责任人或土地使用权人等责任单位。调查程序: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用地的,变更前由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告知责任单位按相关要求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督促责任单位向所在地县级生态环境分局申请污染地块信息系统账号,上传相关信息。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还应按程序启动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等活动。组织评审部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由市(州)生态环境局会同同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由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组织评审。2021年,针对调查工作存在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省生态环境厅及时制定印发《贵州省建设用地地块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编制模板(试行)》(黔环土〔2021〕6号),指导帮助地方和土地使用权人开展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评审工作。(二)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进一步明确标准。“十四五”以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被纳入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其中,有关考核指标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标准要求:“重点建设用地”是指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所有地块;调查时限原则上在土地供应前应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包括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所有地块(“一住两公”之间相互变更的除外)。凡是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一住两公”之间相互变更的除外),均需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保“净地”供应,与土地采取何种方式供应无关。(三)紧贴工作实际进一步优化。结合近年来我省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实际,为更好指导基层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等工作,2025年6月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管控的通知》,对“一住两公”用地调查工作作了进一步优化。在调查责任主体上,对农用地或未利用地等未知土地使用权人的,明确由地方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单位组织调查。在调查时限上,明确土地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用地的,变更前应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原则上在土地供应前应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化解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与土地开发进度之间的矛盾,鼓励以一定区域、批次“打捆”等方式对列入年度土地储备或供应计划的“一住两公”用地集中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若调查结束后地块周边环境出现新的土壤污染情况的,应视情重新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以确保“一住两公”用地的土壤环境安全。在调查方式上,创新性提出“对同时满足相关条件的农用地或未利用地,可由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单位开展简易调查,填写‘一住两公’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简易调查表”即可,进一步优化、简化调查流程,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和压力。在调查范围上,细化明确对“一住两公”之间相互变更的以及《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以前(即2019年1月1日前)已建成投用的“一住两公”地块,除确有重大环境风险外,原则上不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除此之外,其余“一住两公”地块(包括“十三五”期间及以前纳入“一住两公”用地详细规划,但实际未动工建设且未完成土地供应的地块)在变更前均需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三、下一步工作安排我厅将认真吸纳代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强与省自然资源厅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强化建设用地尤其是“一住两公”用地的土壤污染联合监管,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持续抓好“一住两公”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部门指导和监督,持续用好“一码管地”系统,严把“一住两公”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审核关,确保无土壤污染风险、达到相关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后,方可实施土地供应。坚持每月组织各地对“一住两公”地块清单进行核实,及时跟踪督促“一住两公”地块依法依规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措施,确保人民群众“住得安心”。(二)持续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指导各地严格把好准入关口。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充分考虑土壤污染风险,依据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对曾从事过农药、化工等行业用地的,从严管控规划用途,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等非敏感用地。在土地供应、用途变更时,禁止将未依法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的地块用于“一住两公”用地;拟供应为“一住两公”用地的,务必查清地块土壤污染状况,确保“净地”供应。(三)持续做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监管。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和执法,常态化开展污染地块、名录地块等开发利用情况遥感监测核查,督促“一住两公”用地依法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措施,及时纠正、查处土壤污染违法行为,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2025年6月20日

  

上一篇:
81!重庆设计驱动型企业库再扩容
下一篇:
肥西县柿树岗乡:厚培乡土人才 赋能乡村振兴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