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四链融合”动能澎湃 聚力共筑产业高地
发布时间:2025-08-27

  

  •   同安区汇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资源要素,驱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安区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图为日新月异的同安滨海新城。  日前,《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出炉,厦门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厦门时代作为宁德时代的全资子公司,正在厦门深度部署产业格局。  海辰储能作为龙头企业,吸引着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快速聚集。  在厦门科学城I号孵化器,众多科研成果顺利落地转化。   名词  “四链融合”是什么?  “四链融合”是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个关键要素深度结合,通过各环节的协同互动,形成相互支撑、高效运转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成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  能源转型浪潮已至,绿色发展成为共识,同安选择拥抱全球——这片厦门新能源产业的主要承载地,正以“四链融合”为突破口,以产业跃升回应时代命题。  今天,厦门市2025新能源产业“四链融合”对接会在同安区举行,汇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资源要素,释放出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的强烈信号。  一组跨越式增长的产值数据,彰显着同安新能源产业的澎湃动能:2022年81.9亿元,2023年229.47亿元,2024年335.4亿元,2025年上半年219.6亿元,形成从上游材料、中端制造到下游应用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毫无疑问,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同安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事实上,“四链融合”不仅是同安区推动新能源产业强劲发展的制胜法宝,更贯穿于同安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今天,让我们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大关键词,透视同安激发新能源产业活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探索路径。  创新链转化成果  科技引领产业腾飞  日前,《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出炉,厦门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安”)榜上有名,是厦门市唯一入围企业。  在新能源产业竞争激烈的当下,新能安这个年轻的企业,凭借科技创新突围。新能安核心产品户用储能系统所使用的电池,是其自主研发的“昆仑”系列磷酸铁锂电池,该产品向市场提供了“高安全、长循环、耐低温”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在技术指标和商业模式方面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  扎根同安的这些年,新能安专注于锂电池的研究与创新,聚焦储能系统、微型车、高功率产品等领域电芯及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目前,新能安与全球超过30个国家及地区的企业开展合作,为超过5000万的用户提供产品与服务,无人机电池、户用储能系统的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  在同安,像这样以创新为笔描绘市场新图景的故事不胜枚举。为了让科技创新持续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同安区加快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其中厦门科学城核心区成为汇聚科技要素、奔涌创新活力的重要载体。  作为厦门科学城内首个以“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为主的园区,I号孵化器不仅推动众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还形成“楼上楼下”创新综合体,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在同一栋楼内即可有效匹配。与此同时,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已正式启用,着力打造厦门市概念验证服务体系核心,围绕未来产业实现技术验证、场景验证、商业验证等功能,形成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的“厦门模式”。  在坚实的创新载体支撑下,同安区多措并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今年初,《同安区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拿出真金白银,在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攻关支持、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等8个方面提供扶持。此外,通过厦门市“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厦门科学城·同安区科技服务节、“源行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等具体抓手,进一步赋能科创生态。  持续涌现的科创主体,成为同安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力证明。目前,该区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重点支持的优质中小企业3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7家(省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18家。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742家,连续三年净增数超过100家。  产业链协同创新  龙头企业带动集群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辰储能跃升至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二、全球电力储能出货量排名第二,可见其在全球储能市场的核心地位。目前,海辰储能已构建研发、产品、产能、供应链、营销、交付与运维服务全链条全球化布局,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海辰储能的行业影响力。作为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落地的首批企业之一,海辰储能如同一块磁铁,吸引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快速聚集,带动和储能源等上下游企业落地,一条从原材料到终端应用的新能源产业链跃然眼前。  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是同安正在崛起新能源产业高地的生动注脚。为了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同安区依托5个行业协会、8名智库专家,编制同安区新能源产业图谱,全面梳理辖区新能源产业链现状,让发展“家底”一目了然。  翻开产业图谱,可视化图表直观呈现出同安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上中下游、重点板块、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代表性企业及所处位置等。不难发现,同安区现有新能源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53家,产业优势突出表现在电池生产制造环节,上游及下游关键环节仍需持续补强。  依托这份清晰、简洁、务实的发展指南,同安区精细化筛选上中下游招商目标企业40家,为项目策划、招商引资明确方向。目前,同安区以头部企业为牵引,协同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依托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已初步在上游电池辅材及生产设备、下游市场应用领域进行布局。  随着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成为提升片区产业能级的核心引擎。今年上半年,该片区新增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341.9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1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3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进一步以产业项目厚植发展动能、以配套项目优化城市功能。  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强政策服务,同安区形成产业发展与营商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该区通过资金补贴等方式激发企业在同安投资兴业的积极性,持续深耕“全馨办”服务品牌,优化项目审批流程,让企业“来得放心、留得安心、发展得舒心”。  从“一企独秀”到“集群崛起”,从招大引强到政策护航,同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日渐清晰。下阶段,同安区将进一步研究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形成以链谋局、以链促产、以链聚才的工作格局,推动新能源产业向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升级。  资金链有效支持  政策护航项目落地  今年2月,时代小桔(厦门)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3亿元,布局网约车换电业务。该项目落地是对同安区新能源、出行及软服产业的三重补充,在这关键落子的背后,离不开时代泽远碳中和基金的金融赋能。  看资金流向何处,方能洞察产业布局。同安湾畔,由厦门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发起、同安区人民政府联合运作、厦门金圆集团运营指导的基金聚集区——厦门科学城基金湾区已形成以“新能源+新消费”为重点、“一产业一基金”全覆盖的发展格局,总规模超400亿元。  在这片金融热土上,拥有新能源产业相关基金3只,规模达137.09亿元。其中,时代泽远碳中和基金由宁德时代发起设立,溥泉资本作为基金管理人,主投新能源及高端制造等领域;同创科技二期基金由同创伟业发起设立并作为基金管理人,主投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德屹长盛基金由德屹资本发起设立并作为基金管理人,主投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  为了撬动更多真金白银直达产业发展一线,同安区活用政策工具。在市级“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该区设立“同研”“同信”“同链”“同保”“同创”五项“同字号”政策工具,构建了包含区级技术创新基金、增信基金、供应链协作基金、保险基金和投向辖区内优质中小企业基金的“五同”基金链体系。  面对同安区企业规模较市级平均水平较小的特点,“五同”基金链与市级政策及对象协同互补,实现资金精准下沉、覆盖更多企业,进一步降低辖区企业融资成本。今年来,市区政策协同撬动信贷资金约34亿元。具体来看,技术创新基金放款企业153家,放款金额合计10.46亿元;增信基金备案687笔,金额14.05亿元;供应链协作基金放款企业31家,放款金额合计9.62亿元。此外,促成“厦研保”落地3单,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  资金汇聚、政策护航、服务下沉,同安区资金链建设呈现出清晰脉络。目前,同安辖区有银行21家、证券机构5家、保险机构29家,正在通过搭建政银企协作平台和区级金融业联合会,进一步整合金融力量,助力落实金融政策。未来,同安区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构建具有同安特色的新金融发展格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人才链精准供给  高端人才助力升级  一期项目于2024年底在同安投产,二期项目于今年3月在同安开工,三期、四期项目将落地翔安——厦门时代作为宁德时代的全资子公司,正在厦门深度部署产业格局。  厦门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产能建设,而是从单一项目引入转向新能源产业生态共建的过程,涵盖“电池制造-储能研究-业务拓展-产融合作”的全生态链路。厦门时代四期项目落地后,将吸引全国各地新能源领域人才向厦门聚集,预计提供就业岗位超1万个。  显而易见,人才,是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同安区持续优化人才结构,累计引进培育各级人才1065名,其中国家级人才10名。新能源产业高层次人才占比显著提高:近三年,新能源产业省市高层次人才占比达30%。  可以说,如何有效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是同安当前的重大课题。《同安区高层次人才引育九项措施》由此出台,从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出9项激励举措,打造“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打开引才工作新局面。  除了设立人才创业园、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外,同安区还对评上省级、市级人才驿站的单位,给予1∶1的配套区级资金奖励。为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对参与省、市级相应引才计划的企业,在其取得市级创业扶持资金后,将按照1∶1给予市、区共1000万元的配套扶持资金。同时,针对不同类别人才,引进企业可获得10万至18万元不等的奖励。  在加强人才生活保障方面,同安区创新设立“苏颂人才卡”,为引入人才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就医保障等近10项优质高效服务,办好“吃、住、游、购、医”等关键小事,解除人才创新创业后顾之忧。  如今,同安这片热土上演着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形成了“人才引领人才、人才服务人才、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同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实施“才聚银城”人才强区战略,一如既往为各类人才在同安发展做好全方位服务、提供全要素保障,欢迎更多优秀人才关注同安、选择同安、共建同安。附件下载:  

    上一篇:
    林常伦与湖北联投刘光辉座谈交流
    下一篇:
    【陕投集团】金泰化学神木电石:“一降一增” 效益提升见实效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