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华中科技大学强化产教深度融合 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
发布时间:2025-08-13



  华中科技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作为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任务,发扬学校作为“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的传统,聚焦系统设计、要素共建、范式探索、服务保障,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

加强系统设计,下好校企联培“全盘棋”。完善治理体系。实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负责制,先后将23家有良好合作基础的行业龙头企业纳入理事会,健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专家委员会,聚焦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导师管理、平台建设等关键议题,常态化开展研究,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提供专业支撑。强化制度建设。印发《理事会章程》《卓越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校企联合培养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制定8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硕博士学位论文成果实施细则,推动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改革。2022级工程硕士生凭借实现OLED面板高精度、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缺陷检测的实践成果,成为学校首个以实践成果获得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学生。创新培养模式。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工程项目开展创新实践,锻造兼具科学家精神的卓越工程师,实施基于项目制工程硕博士培养的“卓越项目”,以产业真实需求为牵引,联合29家企业在8个重点领域招收450名工程硕博士研究生,推动校企协同育人迈上新台阶。

聚焦要素建设,夯实校企联培“主阵地”。构建特色化协同育人课程。打造校企共建课程新模式,学校牵头通识教育类课程,企业牵头行业素质类课程,校企共建专业交叉类课程,将企业资源引入课程建设;在原有工程类专业学位课程基础上,加强核心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和工程案例库建设。打造专业化协同育人队伍。持续扩容校企导师库,全面推行校企“双导师(组)”制,已入库校企导师1935人,企业导师占比超60%;持续完善校企导师选聘、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企业导师年度培训和专题研修,推动校企导师双向流动。培育实战化协同育人平台。联合行业头部企业,聚力打造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水平工程实践创新平台集群,布局建设以AI训练中心、元宇宙实践教学平台为多场景基础模块,以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智慧能源等工程师技术中心群为多领域主体模块,以AI+学科交叉实践平台为多方向延伸模块,完善“课程实验—平台实训—企业实践”专业实践体系。

探索合作范式,树立校企联培“样板间”。打造面向行业龙头企业的“校—企”深度协同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作为“国家队”的战略引领作用与资源优势,以“东风模式”为例,联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一院(联合研究院)、一中心(工程师技术中心)、一专项(卓越项目)”的协同育人架构,建立全方位、立体式、高质量的深度合作机制,为工程硕博士培养提供前沿的研究课题、顶尖的实践平台和真实的产业环境;同时,吸引企业技术骨干攻读在职博士,在接续培养过程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工程创新能力,持续赋能企业人才终身发展。探索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校—地—企”联动模式。聚焦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资源聚合、政策保障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光谷模式”为例,主动对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以政府成立的产教融合对接平台为枢纽,征集园区内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重点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精准匹配师资、课题,配套政策、资金等资源,为企业定制化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完善服务保障,打好校企联培“组合拳”。优化管理服务。选优配强专职工作队伍,精准对接60余家联培企业,明确校企生三方权责及实践保障等内容,联合制定《专业实践计划及阶段性工作总结》等文件,将工程硕博士培养全过程管理落到实处;常态化巡访联培企业,对工程硕博士在企实践实施跟踪指导、监测评估,确保培养质量可测可控。开拓发展空间。结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发挥学校医工优势和地理便利,依托学校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战略新空间,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卓越工程师规模化、定制化就地培养,成果就地转化。强化经费保障。积极争取专项经费支持,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校企课程、教材、案例库、工程师技术中心等建设,撬动联培企业资金、设备投入,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可持续经费保障。

(责任编辑:苏鑫(实习))

上一篇:
【中陕核】测试公司荣获陕西省“专精特新”企业称号
下一篇:
《钢铁工业非常规水资源回收利用指南》等2项节水标准审定会顺利召开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