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凝结“津西精神”向世界500强挺进|45年45人致敬工业先锋
发布时间:2025-08-11

  

  中国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津西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韩敬远(企业供图)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民营钢企逐渐成为推动我国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的中坚力量。

  近日,中国工业报采访了中国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津西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韩敬远,探寻这位工业先锋人物的发展故事。在韩敬远的带领下,津西集团于2009年成立,初期以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现已成长为拥有3家上市公司、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连续22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

  实施“专长高”战略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顺天时、用地利、创人和,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津西集团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中国工业报:“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唐山是钢铁大市。津西集团拥有近4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请您谈谈津西集团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

  韩敬远:顺天时、用地利、创人和,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津西集团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津西集团通过实施“专长高”战略(做专主业、延长产业链、做高附加值新产品),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津西集团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此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具体而言,实施“专长高”战略,正是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发展要求。津西集团通过集团化、协同化发展,持续优化产品与产业结构,有效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这种优势资源的集成与互补,共同构筑了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为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工业报:中国东方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集团”,00581.HK)是津西集团的香港上市平台,2004年作为我国首家民营钢企在香港上市,2005年便进军型钢领域。请您介绍下津西集团钢铁主业是如何实现“做专”的?

  韩敬远:钢铁产业是传统产业,市场竞争中唯有打造钢筋铁骨、构筑差异化优势才能生存。津西集团多年来持续推进装备、技术、产品、管理四大升级。从最初只能产铁,逐步发展至炼钢、轧制带钢。中国东方集团拥有津西集团核心企业津西股份97.6%的股权。2004年中国东方集团在香港上市后,津西集团拓宽了融资渠道,实现了与国际规则接轨。2005年,我们果断开启产品差异化之路,深耕型钢领域,通过持续积累优势、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提升边际效益,加速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企业必须生产适应时代的产品,管理者需以前瞻眼光和经营视角探寻新增长点,以创新思维谋划发展。我们战略中的“专”,核心就是做专钢铁主业,打造全国最大、世界一流型钢生产基地。回想2004年,正值全国钢铁行业发展高峰,带钢、板材盈利快。而绿色钢材H型钢,国内仅马钢、莱钢两条生产线。当时我们决定投资建设H型钢,很多人不看好。但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我们预判未来的建筑市场将是钢结构天下,型钢大有可为。后来国家利好政策出台,更坚定了我们跳出“大路货”、走差异化道路的决心。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对了,为后续延伸产业链、进军钢结构绿色建筑产业和实现集团化发展奠定了根基。

  2006年津西集团首条大H型钢生产线投产,改善了区域内钢铁产品的品种结构,填补了河北省空白。2017年津西集团实施钢板桩及超大H型钢升级改造项目,部分产品打破国际垄断。如今津西集团已拥有大中小H型钢、钢板桩、电力角钢等多条生产线。型钢产品涵盖H型钢、钢板桩、高铁线杆、工槽角钢等152个系列、428种规格,成为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型钢生产基地。高附加值产品占比70%以上,高铁线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0%,产品远销33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出口量多年全国第一,实现从行业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津西集团在型钢领域实力与影响力的提升,源于对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布局的持续投入。津西集团生产的33米长热轧钢板桩在深中通道人工岛建设中获评“定海神桩”;打破欧美技术垄断,抗击零下30℃的欧美标准Z型钢板桩,成为中国型钢进军国际市场的一张“靓丽”名片;打造“型钢联合研发基地”、全国首家“型钢标准研发基地”、国家级装配式钢结构研究院;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20余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耐火热轧H型钢》《冷弯钢板桩》等国家或行业标准超100项,以标准塑品牌、促转型。津西集团H型钢获评“中国H型钢市场用户满意首选品牌”、津西集团热轧U型钢板桩荣获中国钢铁产品实物质量最高奖项“金杯特优产品”。

  中国工业报:您在创业中很有战略眼光。在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津西集团在延伸产业链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韩敬远:钢铁企业转型升级,核心在于产品价值链的升级。多年来,钢铁行业化解了数亿吨过剩产能,但市场仍处于“供强需弱”的结构性失衡状态——普钢过剩,高端产品不足。这证明传统产业并非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通过产品升级满足新需求,做出特色,优化产业结构,体现津西集团的独特路径。

  津西集团选择“做专”钢铁主业,以H型钢、钢板桩等高端绿色建材为龙头,聚焦产品专业化、差异化、高端化,筑牢主阵地根基。同时,依托型钢生产基地优势,强化集团集约发展、整合协同和资源配置能力,积极探索全新发展路径,打通上下游相关产业,不断强链、延链、补链,构筑综合竞争实力。

  津西集团“专长高”战略中的“长”,就是延长产业链,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津西集团向特高压输送产业延伸,2020年控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青岛汇金通。这样,津西集团不仅能生产角钢,还能把角钢做成电力铁塔,打通了从电力角钢产品到电力输送设备的全流程产业链,借助国家特高压新基建机遇,开始全国布局,现已成为全国民营电力铁塔行业之首。目前,津西集团产品覆盖全国30余省市自治区,形成青岛、重庆、泰州、南宁“四大基地”,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及内蒙古电网等优质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远销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以绿色型材H型钢推动建筑方式变革,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延伸。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动建筑工业化、绿色化转型的有利契机,我们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津西新材料、国家级型钢标准研究院、国家级甲级资质设计院为龙头,串接型钢研发生产、设计、PC板制造、钢结构产业园及绿色地产,打造绿色全生命周期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建设质量、效率、环保、安全全面升级的“好房子”,让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工业报:津西集团依托型钢优势,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拓宽企业发展路径。您不断调整发展方向,为何瞄准做“高”这条赛道?在培育产业新动能上,又是如何发力的?

  韩敬远:津西集团“专长高”战略中的“高”,就是做高专精特新企业和高端绿色产品,核心在于以高附加值新产品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诞生,不断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发力方向包括:

  一是进军机器人精密制造领域。今年3月,津西集团收购珠海飞马传动有限公司,切入AI与机器人核心部件产业,主要生产精密RV减速器,打造高端精密加工行业的领军上市企业。

  二是进军电子行业。津西集团创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东方晶源,研发生产填补国内空白的电子束芯片检测设备;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核心软件领域,津西集团取得重大进展,助力解决我国芯片生产“卡脖子”难题。

  三是进军核电产业。津西集团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神通开展合作,打造全国一流核电阀门领军企业,在核电阀门等装备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是行业单项冠军和领军企业,并研发半导体精密阀门。

  四是进军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津西集团新能源专注大型光伏电站及“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建设,着力改善电源结构,积极贡献清洁能源,打造光伏新能源领军企业。

  中国工业报: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津西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韩敬远:津西集团已确立清晰的战略规划:力争到2030年实现控股3-5家上市公司、跻身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强化责任担当  构筑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细胞,企业对社会的首要责任是创造价值、提供就业,推动区域和谐发展。中国工业报:当今,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呈现多维度特征。您如何理解两者关系?在津西集团发展壮大过程中,又是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的?

  韩敬远:随着经济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呈现出政策驱动、ESG深度融合、全球化实践深化等方面的特征。面对社会责任多元化特征,唯有将责任从成本转化为价值创造,才能筑牢社会责任的根基,在全球化竞争中抢占先机。津西始终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血脉,实现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落地。

  中国工业报:作为民营企业家和津西集团掌舵人,您认为津西集团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如何将成本价值转化成竞争优势?具体进行了哪些实践?

  韩敬远:作为国内首家海外上市的民营钢铁企业,我们自上市之初便引入国际化视野,探索企业与环境、社会和谐共生的新理念、新做法、新模式,将社会责任从道德要求提升至战略资产高度,实现成本向价值的转化。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细胞。我认为,企业对社会的首要责任是创造价值、提供就业,推动区域和谐发展。多年来,津西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肯定,如同“无形之手”,为津西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具体实践聚焦三个维度:

  在环境方面,津西集团向“绿”而行,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产品研发、生产经营、产业链协同,加大环保投入,强化治理,持续完善,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实现“生产洁净化、建筑艺术化、厂区园林化”,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全链条绿色发展模式,获评环保绩效A级企业和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企业治理方面,津西集团向“质”而行,严格遵循上市规则及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制定明确战略目标,形成权力制衡、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的治理格局,打造规范、透明、可持续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

  在社会层面,津西集团向“心”而行,既关爱员工,又辐射社会,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共生共荣。在上市公司标准五险一金基础上,津西集团率先在河北民企中建立员工特病大病特困救助基金,杜绝因病致贫,形成独具特色的“5+2”员工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践行“培训是员工最大福利”理念,建设学习型企业。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公司及国家、省、市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等平台,激发全员创新。同时,津西集团积极回报社会,设立“静远教育基金”、“静力慈善基金”,积极投身教育、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公益事业。截至目前,津西集团累计投入教育、抗灾、交通和优抚等公益捐款超3.4亿元。

  弘扬津西精神  向世界500强奋勇前进

  最重要的收获,是津西集团凝结成了宝贵的“津西精神”,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中国工业报:津西集团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成功跨越多次行业周期,有哪些让您记忆犹新的抉择?津西集团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韩敬远:津西集团从山沟起步,成长为今日的中国500强,实属不易。这40年,可以说是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缩影——历经体制转型、技术升级、产品与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兼并重组、绿色低碳转型以及深度调整等各个阶段,每一步都伴随着内外部的巨大挑战。

  我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中国东方集团香港上市后决定走产品差异化道路,进军H型钢市场,这在当时是个大胆的抉择。2006年津西集团引进世界先进装备建设首条大H型钢生产线时,我们面临“三无”困境:无生产技术、无专业人才、无现成市场,甚至前景未卜。

  但津西人信念坚定、万众一心。没有技术就学,没有人才就培养,没有市场就开拓。我们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解决,一步一个脚印向前。秉持“不干则已,干就争先创优、事争一流”的决心,硬是“零”基础下在型钢市场闯出了一条道路,站稳了脚跟。回想起来,依然豪情满怀。实践证明这条路是正确的,这不仅是津西集团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片段,更是“津西精神”的一次生动体现。类似的艰难抉择,贯穿了我们整个发展历程。

  中国工业报:津西集团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历经诸多困难和挑战,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您认为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韩敬远:最重要的收获,是津西集团凝结成了宝贵的“津西精神”,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这是津西集团近40年发展最核心的精神成果,是津西人奋勇前行的真实写照,是津西集团历经岁月磨砺总结提炼而成的优秀文化,更是津西集团跨越无数艰难险阻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发扬这种精神,把津西集团建设得更好、发展得更好,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感恩祖国。

  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津西集团还总结提炼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两面镜子一个标准”(以自身历史最好水平和行业最先进指标为镜;以市场为衡量标准),“一体四制”(一体是以业绩为导向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四制是选拔制、淘汰制、培训制、问责制),用“极限思维、数据分析、看板推进、持续改善”这四句话指导着我们的日常运营。

  我们充满信心,特别是与安赛乐米塔尔合作的新能源软磁材料项目,集高科技、绿色、智能化、数字化于一体,采用100%绿电供应,打造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软磁材料4.0标杆工厂和绿色工厂,届时将会带来更高端的新能源软磁材料产品及完整的绿色生态体系,为津西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后劲,拓宽发展道路。

上一篇:
“洛阳造”新能源搅拌车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三
下一篇:
藏粤直流工程(云南段)创高原生态保护新范式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