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富美城乡彰显发展力度体现民生温度
发布时间:2025-11-25

  天津市宁河区宜居宜业城市风光。

  天津市宁河区特色芦台大集景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等作出重要部署。如何将这些宏大的战略要求,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民众高品质生活互促共进的生动实践?

  近期,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天津市宁河区委书记白凤祥,解码宁河区以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书写“富美”答卷的实践逻辑,探寻其可为同类地区提供示范的深层价值。

  聚焦动能转换

  锻造区域协同创新引擎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据了解,宁河区在“生态+科创”模式下,布局了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接下来将如何进一步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标杆?

  白凤祥:“生态+科创”既是宁河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措,更是天津市委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下一步,宁河区将围绕“智造强区”发展路径,着力做强“一空、一快、四新”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基金增信、保险兜底等金融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专享服务,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比如低空经济产业方面,后续将围绕低空安全技术前沿发展方向,布局实施低空安防技术创新中心等系列项目,面向全国、全世界推广“低空+湿地巡检”模式,让低空经济腾飞发展。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宁河区近年来推动传统产业数智化升级,创建了多家绿色工厂和智能工厂。围绕“智造强区”目标,如何通过低碳转型与产业链整合,实现传统工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

  白凤祥:传统工业与新兴产业是密不可分、互为促进的共生体。比如新能源产业方面,既需要正泰集团搞氢能技术研发,也需要汤始建华造风电水泥基座。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整合力度。一方面推动新天钢、玖龙纸业等传统龙头企业技改升级,另一方面促进远景集团、英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增资扩产,带动全产业链层级整体跃升,打通产销市场闭环,做到“宁河产品宁河买、宁河产品卖全国”。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要求“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下一步,宁河区如何依托京津合作示范区在政策互通、要素共享上突破行政壁垒,打造协同发展的“宁河样本”?

  白凤祥:宁河区是天津市唯一同时拥有京冀两省市“飞地”的地区。我们将始终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通过“邻近招商”“反向飞地”等模式深化京津冀合作,立足“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定位,加强与“飞地”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区域生产要素高效流通。特别是在载体共建上,京津合作示范区纳入宁河发展“版图”,86项社会管理事项签订移交单,7.08公里新津汉公路全线通车,29万平方米中央公园正式开园,樾香郡项目逐步复工。下一步还将联动周边,全力承接第三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引导京津科技成果在示范区转化,打造具有标识度的“飞地经济”示范窗口。

  筑牢宜居基底

  绘就城乡融合民生画卷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下一步,宁河区将如何通过县域承载能力提升与乡村产业联动,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白凤祥:我们将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种稻、种蟹、种鱼、种猪、种苗等“5+N”优势种业,以区级平台为载体、镇域企业为依托,联农带农做强“津沽七里海”区域公用品牌,推广行业标准、专属标识与认证体系,促进农产品向标准化、精品化升级。同步拓宽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渠道,让宁河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据了解,宁河区将80%财政支出投向民生,新增就业、安居工程等成果突出。针对“一老一小”和青年群体,未来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方面有哪些具体升级计划?

  白凤祥:近年来,我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连续4年打响民生领域“六大攻坚战”,系统解决了“出行难”“买菜难”等一大批民生难题。后续我们还将延续攻坚战模式,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特别是针对“一老一小”和青年群体,接续引育优质名校资源,协同构建“区—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绘就宜居宜业城市新图景。

  中国城市报:宁河区全面启动27.6万平方米城市更新项目,改造老旧片区。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要求,如何通过“精细化更新”与文化植入,避免“千城一面”,确保宁河历史文脉赓续?

  白凤祥:宁河区将按照“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要求,深入发掘非遗、农耕等10余种特色文化资源,把文化要素融入到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包括正在谋划实施总投资超50亿元的城市更新项目,也将通过“微改造+功能植入”保留传统街巷肌理,打造滨水景观带与夜游经济带,促进历史文脉传承与现代城市功能升级有机统一。

  彰显生态魅力

  书写绿色赋能发展篇章

  中国城市报:宁河区荣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入选“自然城市”平台;目前生态产品总值达466亿元。宁河区如何进一步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更高效地转化为产业效益?

  白凤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学好用好“两山”理念,不断加快“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步伐,探索健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机制,推动七里海湿地融入自然保护地碳汇交易体系,不断拓展林业碳汇、湿地碳汇等产品,打造全国“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宁河区在推广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方面已有实践,未来将如何通过“生活方式革命”与基础设施升级,引导市民形成“低碳习惯”?

  白凤祥:我们将围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升级与生活理念引导双轮驱动。一方面,加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积极推广园区绿色化改造、新能源公交设施更新等举措,多维度构建低碳城市骨架;另一方面,面向群众持续开展节能宣传周等活动,深入社区普及低碳知识,积极倡导“反对浪费、崇尚节约”文明行动,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全体居民的行动自觉。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宁河区如何通过“生态+文旅”激活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富美宁河”的精神标识?

  白凤祥:宁河人文气息充盈、文化氛围浓厚,培育出了天津早期党团组织重要负责人于方舟,“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等一大批先驱、名人。近年来,我们接续开展“宁河三问”思想大讨论、“三个争先”主题实践活动,全区“回报家乡”的热情高涨。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本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河西大会战”优良作风,进一步提振“比宁河、看自己”的价值认同感;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巩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工作合力。(图片由宁河区委宣传部提供)

  《中国城市报》(2025年11月24日第06版)

上一篇:
先别买了!充电宝最严新规来袭,3C认证将全面失效,70%面临淘汰
下一篇:
奇瑞“天门山翻车”,终于要直面自己的软肋了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