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南谯的“四点水”丨工业“活”水:聚势成链 智造跃升
发布时间:2025-11-25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发展之基。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谯”字自带“四点水”。“十四五”期间,南谯区在工业、农业、科创、民生四大关键领域持续发力,成就斐然。这四大领域如水般灵动、滋养、融合,汇聚成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十四五”收官之际,为全景展现五年来南谯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与宝贵经验,人民网安徽频道自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记录奋进足迹,解读发展密码,呈现南谯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琅琊山下,滁河之畔,南谯区的工业脉搏,正以强劲的节奏跃动。

  2025年1—10月,全区179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8%,位列各县市区第3位,预计到2025年底,制造业占GDP比重将达22%。

  而放眼“十四五”期间,全区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40%。不囿于山河之限,不困于规模之囿,南谯以工业为笔,在皖东大地上勾勒出一条“小城区大作为”的奋进轨迹。

  从传统产业零星分布到新兴产业集聚成势,从企业“单兵作战”到产业链协同共进,南谯工业经济在时代浪潮中实现了关键跃升。

  俯瞰南谯经开区。南谯区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跃迁:从“单点突破”到“集群成势”

  工业发展的背后,是一场深刻的产业结构变革。

  “十四五”期间,南谯区不再满足于“小而美”的传统路径,而是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产业由“点状突破”迈向“链式集聚”。

  南谯区工信局副局长金诚说,以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南谯区充分承接南京、合肥两大集成电路产业圈的辐射效应,与浦口区携手共建南浦合作产业园,设立规模20亿元的都市圈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力促产业链关键环节落地生根。

  2021年,滁州华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标志着南谯半导体产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位于南谯区的半导体企业生产线。南谯区委宣传部供图

  此后,晶隆半导体、博晶科技、拓维光电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户,逐步构建起覆盖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

  走进博晶科技(滁州)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生产线全速运转。该公司总经理刘锋介绍:“去年公司产值达7.1亿元,同比激增2714.6%。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车载背光显示模组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目前,博晶科技已成为中尺寸背光显示模组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的企业,为京东方、创维等行业龙头提供配套支持。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突破50亿元。

  在精准培育下,南谯工业从“散点星火”渐成“燎原之势”。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等产业协同并进。截至2024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已达28.9%,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区域协同: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

  地处长三角腹地,南谯的工业发展,从来不是一城一域之事,而是区域协同一盘棋中的关键落子。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南谯区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一体化”进程,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产业协同、园区共建、要素互通。

  宁滁省际毗邻区合作深入推进,南浦合作开发公司创新采用“8:2出资、7:3收益”模式共建产业园,成为跨区域合作的典范。

  在奥特佳滁州生产基地,生产线上的零部件正源源不断运往南京、合肥等地的整车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曹振余表示:“融入长三角产业链,让我们的技术迭代更快、市场响应更敏捷。”

  奥特佳滁州生产基地的生产线。人民网记者周坤摄

  这样的协同故事,正在南谯不断上演。

  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30余所高校院所资源,南谯区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500人,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7家,引进并孵化科技企业300余家。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南谯正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书写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江河奔流,奋斗不息。

  “十四五”即将收官,但南谯工业的奋进之路未有穷期。从昔日的“农业小城”到如今的“制造高地”,五年来,南谯“家底”愈发厚实,工业经济的“压舱石”作用日益凸显。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南谯工业正以更强的产业韧性、更优的企业生态、更深的区域协作为基石,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坚定前行。

上一篇:
上线仅一年多 网易游戏《射雕》正式停止运营
下一篇:
今年手机市场的悬念:小米、VIVO、苹果,谁会成中国的第一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