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人身险业这两年:三度下调预定利率,三大渠道实施“报行合一”,累计降本3500亿
发布时间:2025-09-29

  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的讲话,引发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其透露“寿险公司2024年以来压降成本3500亿元,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费用率更是创20年来新低”……简简单单一组数据成为保险业力推降本增效引导高质量发展的最真实写照,保险业界人士深知个中的含金量。

  同时,慧保天下了解到,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原司长罗艳君的免职文件已经下发,其已经赴内蒙古履新,出任内蒙古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这也意味着,人身险司即将迎来新的主官,行业形势未来可能的变化引发业内关注。

  时代变幻,人事变迁,回望自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成立以来的两年多时间,正是人身险业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系列对行业发展影响深远的政策陆续出台,新“国十条”更是帮行业树立起真正的“大保险观”,成为牵引行业高质量转型的核心逻辑,适逢新“国十条”发布一周年之际,慧保天下试图对人身险业近两年的政策引导以及发展效果做一个梳理,以此阶段性记录行业转型步伐。

  01

  新“国十条”、从渠道到产品系列新政陆续出炉,牵引行业降本增效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简称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揭牌成立,原来金融监管领域“一行两会”(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的分业监管框架被彻底打破,正式在金融领域建立起超越行业利益藩篱的真正的全监管架构,不但弥补了监管空白,也实现了跨行业的风险管控,此前困扰保险行业的,尤其是人身险行业的很多问题终于迎来了适合化解的环境,一系列影响行业发展至深的规章制度陆续出台。

  渠道方面,困扰人身险行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手续费畸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减轻险企费差损压力,2023年8月31日,银保渠道正式落地执行“报行合一”,银保渠道手续费应声而降。此后,“报行合一”适用的渠道进一步扩大,在个险、经代等渠道全面落地,成为推动人身险行业“降本增效”的关键举措之一。

  在推进降本增效的同时,监管也在倡导渠道转型,最典型政策即2025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下发的《关于推动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知》,为人身险公司推动个险渠道各种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产品方面,预定利率问题始终左右着行业的产品趋势,低利率之下,如何快速适应市场趋势,减少险企利差损风险更成为重中之重。针对这一问题,两年多时间,行业先后三次下调人身险预定利率,从3.5%到3%,从3%到2.5%,近期更从2.5%进一步下调至2%。

  期间,监管还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正式建立人身险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让全行业都树立起预定利率随市场利率水平而动的理念,受此影响,行业产品观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备受追捧。

  与之配套的,监管在规范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方面也陆续出台新规,严防销售误导等。

  分红险方面,2025年6月发布《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将分红险分红水平的决策权交给险企,但通过标准的明确、程序的完善,进一步倒逼险企强化科学分红决策,坚决防止随意调高分红险分红水平搞“内卷式”竞争。

  万能险方面,2025年5月《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实施,允许保险公司设置保证期间(如前5年),期满后可基于市场利率调整最低保证利。

  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方面,人身险司则迎合人口结构变化大局,在推动健康、养老产品以及服务发展方面出台系列政策,这其中,最受关注的,其一为《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首度提出“商保年金”的概念,以便于行业大力发展养老第三支柱;其二则是《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平稳有序开展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通知》《关于推动城市商业医疗险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等,不断强化对于短期健康险业务的规范。

  除了上述由人身险司所主导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外,另外一项对人身险市场长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重磅文件就是2024年9月出炉的新“国十条”,其详解了当下保险业面临的两大主线任务,其一,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其二,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每一条都有很丰富的内涵,陆续演变成监管部门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举措,并推向市场,成为塑造保险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纲领,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新“国十条”也将“大保险观”这一词汇深深根植于保险业者的内心。

  “大保险观”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成立后,为保险业寻找新机遇所拟定的大方向,其首度被提及还是在2024年6月19日的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李云泽发表主题演讲,阐述了保险业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强调要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灾害防控网,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他表示:“从保障范畴看,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能更好地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有效缓冲和风险屏障。”

  立足“大保险观”也对保险业的经营模式和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诚如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2024年在一次公开活动上的发言:“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对原有的增长模式与路径进行重新检视,找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高质量发展的定位,守正创新,不盲从、不跟风,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要与自身的资源禀赋相适配,并能保持对外部市场变化的应变弹性,把自身的比较优势、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行业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02

  高质量发展成果初步显现,强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成行业共识,分红险上涨助推险企价值重估

  基于自身业务的复杂性,人身险业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注定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旅程,与之伴随的是市场环境的巨变、经营理念的迭代,行业格局的重塑,同时,人身险业作为典型的金融行业,受到严格的监管规制,正因如此,在每一次行业转型的关键时刻,政策都发挥了最为关键的引领作用。此次也不例外,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成立以来的两年多时间内,尤其是新“国十条”发布一年以来,一系列的政策已经在市场上引发深刻的变革。

  渠道格局重塑。率先实施“报行合一”的银保渠道率先走出手续费恶性竞争的泥淖,全渠道平均佣金水平较之前降低30%。整个行业的格局都为之一变,降本增效之下,银保渠道规模虽然一度下滑,但其价值贡献率显著提升,重新成为大中小型险企的必争之地,2025年上半年,该渠道再度超越个险渠道,站上人身险业第一大渠道之位。个险渠道、经代渠道也随着“报行合一”的落地,迎来发展逻辑的重塑,新模式、新队伍层出不穷。

  上市险企深刻感受到了渠道“报行合一”的“威力”。2024年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时任太平人寿总经理程永红就曾公开表示,中国太平成功把握“报行合一”带来的契机,使得银保业务对整体业绩的贡献大幅度提高,该公司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达299.7%。

  产品观念迭代。伴随预定利率多次下调,以及人身险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取代固定收益型产品,成为市场主力产品。

  对于预定利率新规给行业带来的正面影响,在2024年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总裁利明光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降低预定利率跟最低保证利率将有利于促进行业刚性成本的下降,最大的好处是促进长期利率风险的管控,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以及动态调整机制,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有利于寿险公司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对于行业长期稳健经营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分红险优势地位的重新确立,在为险企缓解压力的同时,也让其在资本市场得以重新估值。中信证券研报曾指出,分红险转型是保险公司商业模式再一次发生质变的开始,盈利对投资收益率敏感性下降后,估值体系有望从 PB(市净率)走向 PEV(内含价值倍数)体系。在保险业 PB 估值已经处于过去三年区间下限的情况下,一旦分红险销售信心确立,保险公司商业模式渐变为类资管模式,有望回归 PEV 的估值体系,从而提升险企估值。

  渠道、产品双重变革之下,人身险企经营理念也随之而变,资产负债管理被置于空前的高度。2024年10月,在长沙举行的一次公开活动上,时任人身险司司长罗艳君详解人身险企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她指出,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在风险偏好和其他约束条件下,持续对资产和负债相关策略进行制订、执行、监控和完善的过程,是保险公司可持续经营的关键。针对行业现状,她表示:“经过几年的努力,全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初步树立,管理基础逐步夯实,但形似而神不似、资产与负债‘两张皮’等问题在部分公司依然存在。”针对行业如果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从三个维度入手,其一,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负债质量,包括产品、费用、渠道三个方面;其二,要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实现资金保值增值;其三,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长周期考核力度。

  在愈发强调“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视角下,从业者得以跨越负债、资产的鸿沟,从更高维度审视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受此观念影响,越来越多险企告别“规模为王”,甚至开始允许新单保费负增长,“降本增效”被深深刻入行业灵魂,除了渠道、产品压降成本外,保险公司也开始更注重精细化的算账经营,主动裁撤弱体机构,这在以往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在行业转型的深水期,在新“国十条”牵引下,保险业“大保险观”的树立,以及新的监管政策、新的市场环境,也让行业开始更加注重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最大的现实,商保年金、健康保险发展备受关注,各种创新层出不穷,“保险+康养服务”的模式也得到全行业的认同,谋求在保障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中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人身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耐心资本,得到更多重视,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人身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扮演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实体经济的核心领域(如制造业升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回报见效慢的特点,短期资金(如流动资金贷款)难以匹配其资金需求,而以人身险资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则成为其“生命线”。

  在提振资本市场方面,人身险资金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当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03

  新阶段新挑战,人身险业转型漫漫征途,这五大问题待解

  可以看到,在监管理念转向的大趋势下,在一个个具体的监管制度出台校正、引导行业行为的实践中,在新“国十条”所确立的“大保险观”的牵引下,保险行业的发展理念开始系统重塑,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人身险业大发展以来,最深入灵魂的一场革命。

  如今,“十四五”迎来收官,“十五五”新篇章即将开启,人身险司也出现关键人事的调整,人身险业未来走向牵动人心。虽然此前监管政策一直在密集发布,但复杂的人身险业未来依然面临系列难题:

  利率反转风险困扰行业。近几年来,行业逐渐适应了低利率之下的行业新常态,预定利率几度下调都颇为平稳,但伴随市场环境的变化,利率反转的风险开始增加,这比“低利率”更考验行业的应变能力。

  风险机构处置依然是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间,正值国内人身险业风险暴露的高峰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坚决落实“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这16字方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即便如此,风险却依然不容掉以轻心,继续扫雷、拆雷依然是新阶段人身险监管面临的关键任务之一。

  进一步“降本增效”难度增加。对于正在脱离粗放式发展的人身险行业而言,“降本增效”在未来依然大有可为,只是难度会进一步增加,更精细化的管理、AI重塑价值链或将成为重要突破口。

  个险渠道亟待模式升级。尽管人身险行业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发展新型个险渠道,但成功的案例依然稀少,在银保渠道重拾第一大渠道之位的同时,压力又给到了个险渠道。当然,不只是个险渠道,实际上,在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元化的渠道策略已经成为诸多险企的现实选择,经代、团险、互联网渠道都在得到更多重视,而这些渠道如何提升效能,都是人身险企接下来必须考虑的问题。

  更深度融入医康养大赛道。“保险+康养服务”模式已经在行业达成共识,各种初步探索也在渐入佳境,未来,如何更深度的融入医康养大赛道,让商业保险发挥更大作用,将关系人身险行业发展空间。

  经历即体验,见证即历史。历史学家唐德刚曾提出过“历史三峡”一说,提出“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如果把中国人身险业的发展历史比作一条河流,那么总局成立以来的人身险业改革就是这条河流的“三峡”——直面险阻,蓄势积能,风云激荡,冲破隘关。

  历史需要被记录,在行业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当下,谨以此文,纪念来时的每一步。

上一篇:
招商银行公告称,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25苏州轨交MTN003”申购结束前一小时内出现投资人以修改形式变相撤标
下一篇:
沈阳推动金融活水流向百业万户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