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什么“神草”让受困记者闯入生态农业赛道?丨祁连山下是我家
发布时间:2025-09-13

  “余震后,我们蜷缩在临时避难点,就是靠着这种‘救命草’才活下来。

  ”甘肃陇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仲英口中的“救命草”,正是藏燕麦。

  在祁连山下的甘肃张掖民乐县,广袤的麦田随风摇曳。

  这里年均气温仅2.5℃,昼夜温差达15℃至20℃,独特的高寒气候与纯净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这种承载着2500年种植基因的珍稀作物。

  困境中的一株“神草”,吸引记者投身生态农业 时间回溯到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当时还是记者的徐仲英深入甘南地区采访时,却不幸被余震困住。

  “山体滑坡时,泥土裹挟着碎石滚落,我们就紧紧抓着地上的草药,在恐惧中熬过一分钟又一分钟。

  ” 徐仲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大家一天多没吃东西,就靠着薅食路边的草苗充饥。

  直到当地百姓找到被困的采访团队,体检发现所有人身体都无大碍。

  “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把这株‘神草’保护好、种下去。

  ” 正是这次与藏燕麦的相遇,坚定了徐仲英投身生态农业的决心。

  以“顺应天时、遵循自然”为理念,甘肃陇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的绿色之路。

  “我们的藏燕麦基因片段竟与2500年前最古老燕麦种植的基因片段100%匹配。

  这意外的发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生态宝藏。

  ”民乐藏燕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施子敏介绍道。

  不同于追求高产的常规种植模式,民乐藏燕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坚持不干预藏燕麦的自然生长,不施化肥、不喷农药、不人工浇水,完全依靠祁连山的雪水和天然雨水灌溉,让藏燕麦在纯净的生态环境中自然生长。

  即便在周边地区其他作物亩产千斤成为常态的当下,这里的藏燕麦亩产仍稳定在80斤左右。

  “低产的背后是对生态的敬畏。

  ”经检测,藏燕麦产品连续11年509项农残指标全部为0。

  这份“零农残”报告,正是生态种植理念的最佳佐证。

  绿色发展,守护生态沃土 在陇华燕麦现代农业智慧大屏上,可以看到15架无人机正按照预设航线巡航,4个无人机基站实时回传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状态等数据。

  “我们用现代科技守护传统生态种植,既保留了藏燕麦的天然品质,又实现了对种植过程的精准管控。

  ”施子敏指着大屏上的基地分布图介绍,目前公司在民乐县已建成4个种植基地,在灵台县建成两个育种基地,每一寸土地的生态数据都可实时追溯。

  走进位于民乐创客工业园区的精加工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

  清洗、脱壳、研磨、包装等环节全程机械化,低温烘焙技术最大限度保留了藏燕麦的营养成分,精细研磨工艺则让产品口感更加细腻。

  “我们的加工过程不仅追求高效,更注重生态环保。

  ”徐仲英介绍,加工产生的燕麦壳和秸秆,全部作为优质饲料销往周边养牛场,实现了“变废为宝”;清洗燕麦的废水经处理后用于灌溉土地,形成了“种植—加工—废弃物利用”的循环体系。

  据了解,通过数字化能耗管理,民乐藏燕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水肥利用率提高40%,打造“生态修复+资源再生”闭环管理,碳排放降低35%,成为寒旱农业标杆。

  “祁连山是我们的生态屏障,保护好这片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计。

  ”如今的祁连山下,藏燕麦已成为张掖生态农业的“金字招牌”。

  公司不仅与国家电网、中粮等企业达成合作,还将产品送进中国烟草兰州直营店,摆上北京烤鸭店的餐桌。

  “未来,我们计划新增20000亩种植面积,举办‘民乐藏燕麦节’,推动生态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西北寒旱地区绿色发展的活力与希望。

  ”徐仲英说道。

  从一粒古老的种子到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在祁连山的守护下,这片藏燕麦田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动力”

上一篇:
1053.8亿元!这3个公路项目中标人确定了
下一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2025年多用途锅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