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秦质新动能 构筑新高地——陕西“质量三强”并举擘画质量发展新篇
发布时间:2025-09-12

  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陕西以质量强省为统领,以“1025示范工程”为抓手,通过质量强企、强链、强县“三强联动”,凝聚质量新动能,打造发展新优势,走出了一条以质量支撑标准引领、以标准赋能产业升级的特色路径。从秦巴山区到陕北高原,从关中平原到汉江盆地,质量变革的浪潮正席卷三秦大地,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强劲动力。

  战略引领系统推进

  质量强省构筑新格局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将质量强省建设纳入全省发展战略核心框架。成立质量强省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考核体系。陕西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质量工作,深入学习《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省长赵刚多次听取质量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点难点事项,为质量强省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政策体系方面,陕西构建了“13742”统筹协调机制,出台66项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从扶持政策到创新平台、从产业链融合到品牌培育的全链条质量支撑体系;印发《陕西省质量强企强链强市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育企业、强链条、树县域“三位一体”推进路径;制定《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工作指南》,为基层工作开展提供详细指导。全省各市均建立质量奖激励奖励措施,奖励总额785万元,有效激发各地各部门抓质量工作的积极性。

  通过系统推进,陕西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质量信用指数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已有26个县(区)入选全国质量强县培育库,5个县(区)跻身西部地区前列,为质量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陕西省“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

  

  陕西省质量强企强链现场交流推进会

  县域筑基特色赋能

  质量强县探索新路径

  陕西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质量强县建设与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全省107个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明确1~2个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

  渭南市富平县聚焦奶山羊和柿子两大特色产业,建成国家羊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陕西)和陕西省羊乳制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具备21大类43个产品1663项参数的食品检验检测能力,推动“富平山羊奶”品牌价值达80.08亿元。通过“地理标志+标准+品牌”模式,陕西实现富平柿饼从种植到加工、销售、文旅的全链升级。今年10月1日,《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富平柿饼》(GB/T 45896—2025)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柿饼产品的国家标准,为富平柿子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延安市洛川县以苹果产业为核心,创新建成“1+3+8”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体系,即1个总站(县市场监管局)、3个分站(苹果现代产业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苹果城)、8个驿站(8个基层市场监管所);制定发布《洛川苹果标准综合体》,推动苹果综合产值超15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7%,品牌价值达883.2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44元。全县28家企业具有出口资质,产品销往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占延安市的90%以上。

  此外,西安市莲湖区探索智慧监管“莲湖标准”,在加油站计量监管中应用电子铅封技术,构建“数据实时监控—异常预警—精准执法”闭环机制,为全国燃油市场智慧治理提供样板。神木市围绕煤化工产业,主导制定《煤基活性炭和兰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和《兰炭生产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安康市紫阳县聚焦富硒茶产业,修订完善富硒茶团体标准,开展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推动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宝鸡市眉县以猕猴桃产业为主导,建成陕西省果蔬及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陕西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检测中心,猕猴桃花粉全项目检验检测资质填补国内空白。

  这些特色鲜明的县域质量发展模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为全省质量强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企业主体标杆引领

  质量强企激发新动能

  企业是质量提升的主体。陕西通过梯度培育、典型选树、政策激励,推动企业质量管理变革和创新能力提升。全省确定129家质量强企培育对象,其中省级培育质量领军企业11家,市级培育质量强企企业118家,形成层层递进、优势互补的培育体系。

  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道术结合、以心为本”三循环四路径质量管理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企业治理及质量管理科学有机融合。该公司主导制定14项IEC国际标准,成为我国射频连接器领域拥有IEC国际标准数量最多的企业,成功突破欧美企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行业垄断,产品广泛应用于高轨、低轨、火星、月球、深空等极端复杂空间环境。

  宝钛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钛工业的领军企业,以“高端认证为抓手,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为质量管理模式,主导制定我国钛领域首个国际标准ISO 23515—2022《钛及钛合金命名系统》。截至目前,该公司共主导制定国际标准4项,参与修订国际标准两项,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83项、行业标准35项、团体标准4项。建立完善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成为航空、航发、航天、舰船等高精尖领域钛材的主要供应商,钛材产量近3年居世界第一。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光伏行业领军企业,构建“1+7+1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质量管理模式”,建成全球光伏行业首个“灯塔工厂”。该公司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近5年研发投入超235亿元,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166项,主导、参与132项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在单结晶硅和晶硅—钙钛矿叠层两大全球主流光伏电池技术路线上,均为世界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组件产品过去6年累计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两位。

  在政府引导下,陕西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全省累计培养首席质量官3000余人,12个市(区)实现重点园区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全覆盖;每年入企帮扶1000余次,服务1000余家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开展“卓越质量三秦行活动”20余场,覆盖2000余家企业。陕西累计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4个;累计评选陕西质量奖正奖39个,企业质量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链式协同融合创新

  质量强链打造新引擎

  围绕氢能、羊乳、航天、光伏等26条重点产业链,陕西开展“一链一策”质量提升行动,绘制产业链质量图谱,攻克关键质量技术,推动全链协同升级。其中省级重点培育氢能、白酒、羊乳3条产业链,市级重点培育23条产业链,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产业链质量提升体系。

  氢能产业链以“1+2+N”为路径,建设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总投资超过3亿元。获批市场监管总局技术创新中心(终端用氢装备),联合实施35项质量攻关项目,立项《压缩氢气加气机检定规程》等3项国家标准、14项各类标准,研制高精度高压氢气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破解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难题。完成国内最大规模110只储氢瓶组定期检验工作,推进氢能“制储输加用”全链条发展。绘制陕西氢能产业链图谱企业篇、高校篇和质量基础篇,为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可视化指引。

  羊乳产业链依托国家羊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陕西),制定28项全链标准,涵盖从养殖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联合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开展化学污染物的识别与防治、羊乳粉生产过程微生物防控等课题研究,推动建设“羊乳粉营养安全技术研究中心”。链主企业陕西红星美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攻克有着羊乳“芯片”之称的脱盐羊乳清加工技术难题,解决羊乳在生产、贮藏过程中功能成分失活的关键问题,使每100克羊奶粉中天然免疫球蛋白IgG含量近4克,显著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航天发动机产业链以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为链主,构建“基于全流程大数据的精益航天卓越‘智’造模式”,入选2023年全国企业首席质量官质量变革创新典型案例。该公司以“件件工作零缺陷、次次交付零疑点、台台产品零故障”作为全员质量追求目标,健全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供应链质量管理专职机构,明确5个方面48项具体职责。强化供应链风险管控,梳理技术、制造、履约、质量和知识产权5个方面风险点20个,形成“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经统计,2024年供应链质量问题较2023年下降36.6%,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这些举措,陕西推动产业链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升级”转变,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集成服务

  质量底座支撑新发展

  陕西高度重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秦质享”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2255家检验检测机构和计量机构检定校准能力信息、33万条标准题录、42条产业链政策标准,提供产品检验、计量校准、认证提升、标准制定、质量知识五大领域信息查询服务,企业足不出户就能获取质量服务信息。

  在线下,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布局的100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分布三秦大地,实现全省重点园区全覆盖,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面对面”“一对一”服务实效。主导建设输配电装备等12个国家级、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6个国家级和省级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评价实验室,建成光学计量、石油装备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输变电设备、终端用氢装备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半导体照明、羊乳两个国家质检中心。形成“线上+线下、平台+站点”的服务网络。

  此外,陕西十分重视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组建高水平质量专家智库,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65支,形成质量强企、质量强链、质量强县70人专家服务团队,依托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数字计量等10个省级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组建由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行业龙头企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高科技人员等组成的各领域专家智库。2024年邀请专家对遴选的5家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面对面辅导,开展质量培训157次,培训企业2527家次,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还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同联办“智能质量菁英班”,面向产业前沿,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质量人才,通过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合、优势资源共享,探索质量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品牌培育文化赋能

  质量生态凝聚新共识

  陕西以“陕西精品”区域公共品牌为引领,构建“4+1”质量品牌体系,出台《“陕西精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实施意见》,在农业、工业、服务业领域打造高质量陕西品牌生态群。连续多年举办丝博会“一带一路”品牌建设论坛、三秦品牌发展大会等活动,助推陕西品牌走向世界。连续多年开展公益性品牌价值评价,全省40余个品牌价值达2500亿元,5个果品位列中国果品品牌价值评估榜单前10,推动形成19个质量品牌集群。

  区域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富平柿饼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合作和保护协定》第二批保护名单,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40.25亿元;“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67.34亿元,蝉联全国果品品牌价值榜前10强,枣类排名全国第一。“蒲城酥梨”公用品牌价值39.33亿元;横山大名绿豆、石泉蚕丝等11个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协定。富平县、横山羊肉等4个县或产品获批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这些区域品牌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质量文化建设全面推进。通过“质量月”“卓越质量三秦行”“QC小组评比”等系列活动,营造“政府重视、企业追求、社会崇尚、人人关心”的质量氛围。据统计,开展“质量月”宣传、首席质量官培育、QC 小组活动等各类质量提升活动上千场、10万余人次参与,联合21个部门开展“两品合格率”质量提升。推广“质量服务超市”“消费共治随手拍”等创新机制,推动质量社会共治。

  质量诚信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开展质量诚信承诺活动,加强质量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对质量失信行为实行联合惩戒,对质量诚信企业给予激励支持,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惩”的良好氛围。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持续提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消费者满意度稳步提高。

  向新而行谋发展

  以质致远赢未来

  陕西以质量强省为战略牵引,以企业为主体、链条为纽带、县域为基石,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质量提升体系。通过战略引领、系统推进,陕西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质量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质量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质量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陕西将继续深入贯彻《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化标准引领、品牌赋能、基础支撑和制度创新,推动质量与创新深度融合。聚焦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开展质量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质量技术。深化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打造一批高水平质量技术创新平台。加强质量人才培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质量领军人才。推动质量社会共治,营造人人追求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通过持续努力,陕西必将实现从质量大省向质量强省的历史性跨越,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坚实质量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陕西力量。在这条质量引领的发展道路上,陕西正以坚定的步伐向新而行,以质的提升赢得未来,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不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上一篇:
无人驾驶出租车能跑多快?哈啰跑步入局→
下一篇:
深圳家装补贴活动圆满收官 京东以政企联动激发消费新活力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