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光明乳业跌出“乳业三强”?利润、市值均被新乳业反超
发布时间:2025-09-12

  曾被誉为“乳业三强”之一的光明乳业,正面临营收连续四年下滑、利润与市值双双被新乳业反超的严峻局面。区域市场失衡、高冷链成本与管理层频繁更迭,如同三道枷锁将其困在竞争泥潭中。行业“两超多强”格局固化之下,光明乳业破局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01

  三强地位不保光明乳业作为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曾凭借其在低温鲜奶市场的先发优势,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近年来,光明乳业的业绩表现却不尽如人意。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实现营业收入124.72亿元,同比下降1.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7亿元,同比下降22.5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52亿元,下滑27.79%。

  

  光明上半年主要会计数据(来源:公司半年报)

  与此同时,新乳业的营收同比增长3%,达55.2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33.76%,达3.97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31.17%,达4.11亿元,利润已经明显超过光明乳业。

  在市值方面,截至9月10日收盘,新乳业的市值为160亿元,领先光明乳业约40亿元。从利润和市值的角度来看,光明乳业已经全面落后于新乳业,其在乳业三强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02

  三道枷锁光明乳业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中国乳制品市场历经多年高速增长后,已步入增速放缓的新阶段。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4年,乳制品行业收入增速分别为-6.5%、-2.4%、-2.7%。此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乳制品产量为1433万吨,同比减少3%。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光明乳业的营收下滑并非偶然。

  其次,光明乳业的区域市场布局失衡也是其面临的一大问题。光明乳业的成长基因深植于长三角市场尤其是上海地区,然而这种深度依赖如今已成为其最大的战略软肋。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上海地区收入为34.88亿元,同比下滑6.93%;外地地区营收49.86亿元,同比下滑1.52%;境外地区营收39.36亿元,同比增长1.92%。一旦区域经济波动或竞争加剧,光明乳业便极易陷入增长停滞。

  

  此外,居高不下的冷链成本也是压在光明乳业利润上的第二道枷锁。光明乳业曾凭借低温鲜奶产品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正在被高昂的冷链成本所反噬。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营业成本101.21亿元,仅同比下降0.7%;毛利率为18.9%,与乳企龙头伊利股份的36.1%毛利率相比较低。最后,管理层的频繁变动也是阻碍光明乳业发展的第三道枷锁。

  自2018年以来,光明乳业六年更换三任董事长,频繁的人事更迭导致企业战略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每一任领导者都试图推出新的战略方向,但从“新鲜”到“常温”、从“高端化”到“性价比”,产品策略的游移使得品牌定位模糊,渠道信心受损,最终导致执行层面的断裂和资源浪费。

  03

  破局之路面对困境,光明乳业亟需重构发展定位,找到新的增长点。

  一方面,光明乳业需在巩固低温奶优势的基础上,探索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打破产品创新乏力的僵局。例如:针对母婴群体推出“优倍高钙高蛋白鲜牛奶”,针对健身人群推出“优倍低脂高纤鲜牛奶”,同时通过“72小时鲜达+活性营养检测报告”的透明化营销,重建消费者对“新鲜”的价值认知。

  另一方面,光明乳业要优化区域市场布局,要么深耕华东市场打造核心竞争壁垒,要么找到差异化路径重启全国化进程。在稳固长三角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并购、合作或差异化产品切入区域市场,避免与全国性品牌正面交锋,转而聚焦于具有消费升级潜力的二线城市和特色渠道。

  同时,光明乳业还需利用数字化手段降低冷链成本,提升运营效率。通过数字化管理优化冷链物流效率,探索与第三方冷链平台合作以降低固定成本,同时考虑部分产品线向“短保+常温”混合模式转型,以平衡品质与成本。

  光明乳业的困境是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但并非无解。只有重构发展定位,找到新的增长点,光明乳业才能在“两超多强”的乳业格局中撕开一道口子,重回行业主流赛道。

上一篇:
RE+2025|远信发布构网型+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为客户打造优质储能资产
下一篇:
中国银河证券:首予和谐汽车(03836)“推荐”评级 合理每股价值区间3.61港元-4.52港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