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多少打工人,困在虚假的「外卖恐慌」里?
发布时间:2025-09-11

  第一批在外卖大战薅羊毛的年轻人,已经快要甜度超标了。

  今年夏天,电商平台掀起的“外卖大战”,各大巨头纷纷下场,打得不可开交。“25减20”“15减15”,这些诱人的优惠券像糖衣炮弹,一个接一个地砸向我们的手机。随便一凑单,一顿饭只要花个位数,甚至一两块钱就能吃到。

  外卖已经忙到需要“开盲盒”了:餐厅的单子从北京排到巴黎。有等不及的骑手随机拿走一份外卖给顾客,至于吃到的是什么,那就只好听天由命了。

  在全民“外卖狂欢”的同时,社交媒体上关于“纯外卖店”的避雷帖却蜂拥而至:国潮风的批发包装袋、肌无力的黑色液体勺、吃一口崩倒刺的一次性筷子……都成为识别“纯外卖”的 tips。

  纯外卖模式,俨然成了餐饮界的雷区,没堂食就不放心”“看不见就不卫生”,似乎成为了普遍直觉。

  

  被“避雷”的纯外卖店,到底怎么了?

  所谓的“纯外卖店”,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没有堂食区域,只接受线上订单、只提供外卖服务的餐饮店铺。

  这类店铺通常开在写字楼、居民楼、其他租金便宜的地方,就算你拿着地址去找,可能都要历经九曲十八弯的探险,才能找到它们。

  许多消费者下意识地将“有堂食”与“放心店”等同,顺理成章地,也就会把“纯外卖店”视作不干净、不安全的代名词。

  还总结出了“避雷”纯外卖店的攻略:优先点有堂食的大型连锁餐饮,比如麦当劳、乡村基;退而求其次,至少也要点有门店照片的外卖。

  这种恐惧的根源并非无的放矢:中国消费者对“看得见”的事物拥有天然信任。

  有堂食的餐厅可以实际走进体验,厨房环境和服务流程一目了然,这种“可视化”本身就带来安心感。相比之下,纯外卖店缺乏这种直观的可见性,消费者只能依赖照片和评论,想象空间越大担忧也越强。

  与此同时,这些年新闻曾经曝光过的“幽灵外卖”乱象,让人看完心里更是扎上了一根刺:

  商家使用虚假地址、虚假门面图,甚至无照经营;有的外卖店干脆直接开在废品站中,卫生状况堪忧……

  很多现代人,困在“外卖焦虑”里。

  于是,外卖店这一新兴业态出现时,这种潜意识的担忧便被顺理成章地投射到那些“看不见”的后厨上。

  而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则将这种恐慌推向了高潮。

  不久之前,网上就密集出现了一批网红“外卖骑手”,他们不是对着镜头哭诉自己的辛苦,“凌晨四点送外卖”、“每天跑十几个小时”,就是讲述第一线的辛酸故事,比如和外卖商家之间的冲突、因为一个差评一天白干……

  这其中最耸人听闻的,就是各种渲染食品安全问题的视频。

  去年,一男子身穿外卖员服饰拍摄短视频,自称“干了三年外卖”,吐槽“黄焖鸡没法吃”,并揭露所谓“内幕”。其相关话题“外卖员吐槽尽量不要点黄焖鸡”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

  然而在面对质疑后,该博主却在首页注明“所有作品都是段子,我不是骑手不要纠结”,疑似承认虚假摆拍,后被平台禁言处理。

  很长一段时间,短视频里充斥着类似渲染“外卖焦虑”的视频,而这种内容正不断激化大众对外卖食品安全的担忧和焦虑。

  然而有朋友跟着焦虑了一阵发现,有的博主就开始发布“爆款复盘”类视频,诱导网友添加其个人账号,购买课程。

  更有甚者被扒出,博主所谓的外卖骑手身份,不过是引流的工具,至于“冒死揭露”的食品安全内幕,也是自导自演的剧本,目的是为了引流带货、卖课……

  虽然所谓“博主”已经被平台封禁,但是耸人听闻的“外卖恐慌”已经形成。

  最终,导致“纯外卖”这样的新型商业模式,在非理性的情况下,成为了“不健康”、“不干净”的代名词。

  毕竟当耸人听闻的个案被反复传播,公众的情绪已经被无限放大,谁会在意是不是真的呢?

  

  “烂大街”的纯外卖,真没你想象的那么多

  在情绪之外,要正视纯外卖这种商业模式,不妨回到数据和常识上来问三个问题:

  纯外卖店真的“满大街”吗?外卖会取代堂食吗?纯外卖就一定不卫生吗?

  直觉很容易骗人。

  尽管线上流量让“幽灵外卖”话题热度不小,但现实中,真正完全没有堂食、只做外卖的门店占比很小——

  最新餐饮行业调研显示,这类纯外卖商家,在外卖平台中只占5.78%。我们日常点的大部分外卖,依然来自那些大家熟悉的,拥有线下门店的堂食店。

  在堂食店占比接近95%的情况下,外卖并非凭空冒出的新供给,而是线下餐饮线上化、渗透率逐步提升的必然结果,是堂食店利用已有资源向线上市场的自然延伸。

  纯外卖店也并非都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其区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纯外卖模式主要的阵地并不是下沉市场,相反,它们主要集中在流量更密集、消费者习惯更成熟的一二线城市。

  在三四线以下的城市,消费者对传统社区店、街边小店的信赖和习惯,以及更低的开店成本,纯外卖店很难与之竞争。

  反而只有在大城市,纯外卖店可以通过租赁更小的后厨空间来降低高昂的租金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

  这再次印证了外卖只是线下餐饮的补充,而非颠覆——

  它并非什么“时代的怪胎”,而是餐饮业在数字化浪潮下,为适应市场和优化成本而选择的一种新兴业态。

  至于食品安全问题,不能简单地与就餐形式联系起来。单纯将“有堂食”等同“安全”,反而可能遮蔽真实问题。

  这是个简单的逻辑常识。堂食店不是绝对安全,外卖店也并非绝对不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堂食或者外卖的“形式”,而在“环节”——原料采购、交叉污染、储存温控、流程执行等。

  如果一个堂食店在这些环节上松懈,它同样会出事;相反,某些纯外卖厨房可以在标准化与监控上做得更细致、可追溯。把“有堂食”当成万灵药,既不科学也不负责。

  毕竟,食品安全的核心,不在于有无堂食,而是商家是否关注环境卫生、食物品质,所以一棍子把纯外卖店打死,并不客观。

  而无论堂食店还是纯外卖店,真正需要的是透明的监管、可追溯的供应链,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让每一份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菜品都值得信赖。

  毕竟,我们想要的,不是“安心地吃”,而是“吃得安心”。

  

  纯外卖,到底应该怎么做?

  尽管不少人担心“纯外卖模式”可能引发种种问题,但事实上,这种模式并不可怕——

  甚至许多大品牌与平台企业早已把它作为战略重点,积极布局“无堂食”或“线上主导”的新业态,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品牌。

  比如海底捞这种重线下场景的餐饮企业,正在大力发展自己的外卖业务。

  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外卖业务收入实现了接近 60%的同比增长,其中主打“一人食”的“下饭火锅菜”外卖,贡献了超过 55%的外卖收入。

  和海底捞一样积极拥抱外卖化的堂食品牌,还有不少。

  美团做的品牌卫星店,就是跟大牌连锁餐饮品牌合作外卖专营店。截至2025年7月,已有外婆家、海底捞、老乡鸡、全聚德、东来顺等800多个头部餐饮品牌与美团合作,共建卫星店超过5500家。据报道,到今年年底,美团将与更多品牌合作,开设超过1万家外卖卫星店。

  在保证出品质量的前提下,纯外卖的模式,能做到运营成本更低、经营效率更高。不需要过度内卷,就能有效降低成本,商家减轻了运营负担,消费者也能吃上更便宜的外卖。

  虽然纯外卖模式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但是,商家各自为政、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不解决这些问题,纯外卖就难以真的让消费者放心。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平台也有不同的策略。

  京东推出的自营品牌“七鲜小厨”,定位为“合营品质餐饮制作平台”,主打的是“现炒+透明厨房”,意在用供应链端和食品生产阶段保证食品安全。

  美团推出了“浣熊食堂”这一创新模式,它采用集中式厨房形式,商家只需“拎包入驻”,将供货、明厨亮灶、标准操作流程等统一构建,极大简化了开店门槛与监管流程。

  在App上,消费者可浏览明厨亮灶直播与食安日记,“每日进货记录、工序巡检、清洁情况等信息实时推送,形成行为与记录双重可追溯机制。

  截至2025年6月底,“浣熊食堂”已在北京等地部署十余家试点店,已吸引上百个品牌参与,计划未来三年推广至全国1200家厨房,构建覆盖万余商户的“放心外卖”基础设施。

  消费者对纯外卖模式的担忧,本质上是对食品安全缺乏信任。但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并不在于用餐形式本身,而在于全链条的透明化和监管。

  在技术与监管的共同推动下,纯外卖业态正在显著改变过去“看不见就不放心”的格局。

  外卖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解药。把“堂食”神化或把“纯外卖”妖魔化,都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真正要解决的,是全链条的透明化与监管——从产地到餐桌,每一步都要能够被查、被问、被纠正。在这条路上,技术、平台与监管的共同发力正慢慢把“看不见的后厨”变成“看得见的流程”,把消费者的不安变成可验证的信任。只要监管到位、平台与商家负责任,纯外卖完全可以成为让城市生活更便捷、让消费者更放心的可选项。

  我们普通人,应该以更加理性和建设性的视角看待纯外卖,因为它,代表了餐饮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新方向。

上一篇:
魏建军魏牌高山 7 预售吐真言 别把用户当傻子别把吹牛当文化
下一篇: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管理干部况世远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