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中保”观察 | 畅想平安人寿“解绑”平安健康:事情很小,也很大!
发布时间:2025-09-08

  

  当更多的保险机构单打独斗之时,集团化协同作战的中国平安令市场羡慕不已。不过,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今年的中期业务报告中如是道出,“2025年,是平安成立37年来危机感最强、战略推进最深入、服务升级力度最大的一年”。

  一时间,让市场意识到中国平安背负着一种危机感。不过,究竟如何战略推进、服务升级并没有清晰的感知。直到近日,关于平安人寿与平安健康险业务协作关系“解绑”的消息在业内迅速传开,并掀起一轮热议时,再回顾上述的战略推进也别有一番意味。

  有消息称,自9月8日起,平安寿险“e行销”平台全面下架平安健康险e生保、双子星等核心医疗险产品,同时,平安人寿方面还发声禁止注册平安健康险的随身易等,禁止寿险代理人做飞单。不仅如此,消息还称平安人寿即将推出系列自营医疗险产品,而平安健康险方面则将发展自己的代理团队。

  从“协同作战”到“同台竞争”,在中国平安整体的战略规划之下,平安人寿与平安健康险“分道扬镳”,显然与人们所熟悉的综合金融下的协同发展产生巨大的反差。

  有人说,这事很小,只不过是自身业务的调整,本来合作的基数并不大,不会对双方产生较大的影响;也有人说,这事很大,事关中国平安未来在医疗养老战略上理顺底层关系,如此一说,或许也是打造“联合健康”升级版的重要一步。

  01

  解绑“医疗险”

  谈及平安人寿与平安健康险的这次“分离”,着实出乎市场预料。

  随着平安寿险“e行销”平台全面下架平安健康险e生保、双子星等核心医疗险产品,或许标志着双方在医疗险销售端合作“解绑”,这也宣告平安人寿与平安健康险将走向同台竞争、“各自安好”的道路。

  解绑后的平安人寿与平安健康险,也有自己的安排。

  据悉,平安人寿已经在着手补全自己的健康保障产品线。2024年,平安人寿推出了税优医疗险及税优护理险新产品“e万家”医疗险和“智盈倍护”护理险,当时平安人寿相关人员表示,两款产品的推出,旨在进一步丰富税优健康险产品供给,扩大产品被保险人群体,增加产品保障范围,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保险保障,让相关税优政策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2025年6月16日,平安人寿又创新推出了旗下首款家庭综合保障计划“全家保保险产品计划”,通过保障全面、配置灵活、高性价比等多重优势,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保障需求,从而进一步丰富平安人寿的医疗险供给线。

  而平安健康险则在加速推进渠道多元化的发展。平安健康险在其2024年年报中透露,要搭建公司专业化人才梯队,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及培养,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确保组织架构和人才梯队与公司战略发展需求相匹配,确保公司长期稳定经营。

  有消息称,在与平安人寿“解绑”后,平安健康险将通过“随身易”来大力发展自己的代理人渠道,对于自建队伍也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即2026年组建10万大军,2000位团长,200位总监。

  02

  一步小棋

  从过往平安人寿与平安健康险的关系看,两者之间十分亲近,在中国平安几乎所有的定期报告中,寿险与健康险的营业收入都放在一起,实在两家公司,却产生一份成绩单。而且,平安健康险的产品对平安人寿的代理人渠道依赖比较大,这一点在平安往年的年报中就有所体现。

  据中国平安2024年年报数据,约30%的个人医疗险保费通过含寿险代理人的集团内部渠道实现,可以看出健康险中个人医疗险销售对寿险渠道的依赖性。

  那么,这样的调整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未来对两家公司又将有怎样的影响?

  众所周知,保险业当下除了要面对自身的转型之外,还需要面对利率不断下行、监管政策越来越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对于这些不确定性,各家公司纷纷开启应对策略,尤其是产品预定利率的转换,更加快了保险产品结构的转换。

  自9月1日起,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从2.5%下调为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从2.0%降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则从1.5%降为1.0%。随着预定利率的下调,各家险企在这些浮动型产品方面的可操作空间明显缩小。

  反观健康险领域,需求侧方面,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风险意识提升,商业健康险产品成为市场需求的重要增长点;供给侧方面,保险公司加速探索面向慢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及新市民等特定群体的普惠保险产品,这也预示着健康险领域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平安也表示,医疗需求增长与资源配置不均,推动对高效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目前中国人均医疗支出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到2030年有望达到16万亿元。尽管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依然突出,反映出行业在资源分配不均、服务效率偏低等方面的短板。居民对全面、专业、高效的一站式医疗服务需求日益迫切,为医疗行业的服务升级和效率提升提供了重要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唯有向内创新,向外突围。基于此,手握十几万营销军队,平安人寿另起炉灶,切入医疗险市场有着天然的渠道优势。平安健康险也需要发挥专业化优势,在医保商保融合过程中发挥更专业的健康管理优势,在外部市场“打天下”。

  这样同台竞争,或许更便于在市场上打造各自的影响力。简单来说,一个包括平安人寿和平安健康险的医疗养老组合计划,在宣传“谁”的产品有时也犯难;更何况面对趋严的监管环境,收取的保费如何流向、双方如何“分成”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再则,中国平安正在发力综合性医疗服务圈,平安好医生服务的是平安人寿的客户还是平安健康险的客户,该向谁收取服务费有时也难鉴定。

  业内人士分析称,本次调整后,两家公司将在渠道端各展所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并在医疗险战略、精算大数据、医疗支付等中台能力方面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平安集团在医疗险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03

  一步大棋

  对于这样的调整,平安方面也给出了官方回应。

  平安表示,一直以来,平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多渠道布局,搭建多元化产品矩阵。未来,平安将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升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全周期全旅程的健康管理服务。

  诚然,平安人寿与平安健康险的这次调整,或许与其所坚持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有很大关系。而在这背后,则是平安要做“富国银行+联合健康”升级版的雄心。

  据悉,2011年,马明哲一行赴美国拜会了富国银行CEO和名誉主席等最高管理人员,从中也学习到了富国银行在发展方面的一些经验。2021年,马明哲又提出要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创新探索以“HMO+家庭医生+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2024年初,中国平安又明确提出要做“富国银行+联合健康”升级版,正是这样的战略规划,在指引着平安不断变化、前行。

  于是,中国平安入主新方正集团,获取了大量线下优质医疗资源;平安龙华医院主体基本完成封顶;平安在2021年10月正式挂牌营运首批高端健康管理中心;自2022年5月起,平安在两个月内开设了5家专科专病中心,涵盖中医妇科、儿科、眼科、糖尿病及痤疮诊疗中心;2022年6月份,平安健康近视防控中心、平安健康糖友关爱中心、平安健康痤疮诊疗中心相继成立,等等。

  医疗健康板块不断丰富的同时,平安又推出高端康养品牌“臻颐年”,通过“金融+医疗+康养”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整合公司金融、医疗与科技领域的优势资源,布局康养产业。

  不过,相较富国银行与联合健康模式,中国平安又有诸多升级与不同,如有着全牌照的金融业务,特别是保险板块与医疗养老服务的链接包含健康险、人寿险等多个层面,还借助强大的科技和AI技术赋能,构建了“到线、到店、到家”的服务能力。

  这也是为何中国平安所说的,要做“富国银行+联合健康”升级版,而不是照搬照抄。

  对此,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曾解释,平安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是“富国银行+联合健康”模式的升级版,是集团应对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而通过科技赋能及组织协调,协同效应进一步展现,驱动公司价值不断提升。

  或许,随着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深入推进,平安在医疗养老这条赛道上还有新的变化。

  就在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已将平安好医生做了并表处理。中国平安表示,截至2025年6月末,集团医疗养老相关付费企业客户超8万家,平安好医生上半年付费用户数超2300万。

上一篇:
奔驰居首!8月份南京汽车消费投诉涉及这些品牌
下一篇:
中国能建中电工程董事长罗必雄拜访国家电投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陈海斌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