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乳业第一股 “到” 卖地求生!昔日巨头跌落神坛!
发布时间:2025-09-07

  2025 年上半年,光明乳业(600597.SH)交出了一份营收利润双降的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4.7 亿元,同比减少 1.9%;归母净利润 2.17 亿元,同比下降 22.5%;扣非归母净利润 2.52 亿元,同比降幅更是达到 27.8%。

  图片图源:财报截图

  作为“中国乳业三巨头”之一,光明乳业已连续多个季度营收下滑,此次半年报业绩再度承压,不仅反映出企业自身发展的困境,更折射出乳制品行业周期性调整下头部企业的集体挑战。

  被伊利、蒙牛甩远

  光明乳业“掉队”

  作为国内最早以“新鲜”为核心卖点的乳企,光明乳业的历史曾写下辉煌篇章。

  其前身上海可的牛奶公司凭借“巴氏鲜奶”在上世纪便稳固了上海市场地位,2002 年上市后,营收规模一度超越伊利、蒙牛,成为行业标杆。而以低温鲜奶为主的液态奶业务,始终是光明乳业的核心收入支柱,涵盖常温牛奶、酸奶及低温奶等品类,长期贡献着超过五成的营收。

  

  然而,辉煌难续。2021 年起,液态奶行业进入周期性调整,原奶需求增长跟不上牧场扩产速度,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行,光明乳业业绩从 2022 年开始掉头向下,营收已连续四年同比下滑。2025 年上半年,其液态奶收入 66.06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8.64%,占总收入比例约 53.09%,核心业务的失速直接拉低了整体业绩。更值得警惕的是,光明乳业上半年营收降幅是全国乳制品产量 0.3%降幅的 6 倍多,近三年中报营收持续下滑,已退回到 2020 年同期水平。

  在大本营上海,光明乳业的优势也在削弱。上半年,上海地区经销商数量增至 589 家(新增 40 家),但该地区营收却同比下降 6.93%,仅为 34.88 亿元,成为销售降幅最大的区域。

  消费者层面,上海网友反映“光明优倍 5.0 牛奶味道与以往差异明显”,而口味正是乳制品消费的关键决策因素。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侵蚀品牌信任度。在“黑猫投诉”平台,含“光明牛奶”关键词的投诉近千条,消费者普遍反映购买的牛奶在保质期内出现变质、发酸等问题;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不乏对其品控的吐槽。南京某便利店工作人员甚至表示,因光明牛奶曾出现变质问题且业务员处理消极,已减少其产品铺货量。

  图片

  行业竞争的加剧更让光明乳业腹背受敌。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光明乳业错失了全国化红利窗口,其核心优势领域——低温奶市场,如今不仅面临君乐宝、新乳业等全国性龙头的挤压,燕塘乳业、卫岗乳业、辉山乳业等区域性企业也在加速布局。

  反观竞争对手,伊利、蒙牛上半年在低温领域销售额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差距不断拉大。目前,光明乳业营收规模虽仍居行业第三,但与伊利、蒙牛已相差数百亿量级。

  子公司持续拖累业绩

  依赖“卖地回血”难掩主营业务疲软

  如果说核心业务增长乏力是光明乳业的“内伤”,那么旗下子公司的表现则成了“外患”。

  2025 年上半年,光明乳业明确表示旗下部分乳品公司毛利水平下滑,而 2021 年以 6.12 亿元收购 60%股权的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当时,光明乳业收购小西牛旨在布局西部奶源、抢占西北市场,但事与愿违,2022-2024 年,小西牛扣非净利润分别为 8718.52 万元、7923.28 万元、1.04 亿元,均未完成业绩承诺,核心原因在于乳制品消费短期承压与市场竞争加剧。

  图片

  更早布局的海外子公司新莱特,则成了长期拖累业绩的“包袱”。2010 年,光明乳业斥资约 4.21 亿元收购新西兰乳企新莱特 51%股权,但其经营状况持续低迷。

  2025 年上半年,新莱特实现营业收入 39.50 亿元,同比微增 1.96%,但净利润仍为- 0.63 亿元,尽管同比减亏 55%,但 2021-2024 年其净利润已先后出现- 0.4 亿元、0.28 亿元、-2.96 亿元、-4.5 亿元的波动,光明乳业为此 3 年累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超 5.41 亿元。

  更关键的是,新莱特占用光明乳业境外资产 71.37 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达 31.49%,持续的资金投入却未换来盈利回报。雪上加霜的是,2025 年 8 月,a2 牛奶公司宣布收购雅士利在新西兰的工厂,而此前 a2 在华销售的奶粉主要由新莱特代工,这意味着光明乳业的代工业务或将再受冲击。

  除子公司拖累外,光明乳业的运营压力也持续攀升。2025 年上半年,公司期末存货达 32.71 亿元,同比增加 6.2%,乳制品保质期短的特性使得存货积压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还埋下减值隐患;信用减值损失- 959.23 万元,同比暴增 8 倍,反映出下游经销商、商超回款能力恶化,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加剧,企业现金流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光明乳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4.17 亿元,同比大增 82.28%,但这一增长并非来自主营业务,而是源于“收到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 578 号、580 号两地块的搬迁奖励款”。

  事实上,依赖资产处置和政府补助“粉饰”利润已成为光明乳业的常态:2022 年起,非经常性损益在归母净利润中的占比大幅上升,2025 年一季度甚至转为- 0.49 亿元,暴露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疲软;2024 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高达 5.52 亿元,其中 4.11 亿元为土地收储收益,占当年归母净利润的 56.9%,扣非后净利润仅 1.7 亿元,同比下降 67.48%。这种“割肉回血”的做法,也引发投资者对其利润真实性的质疑。

  6 年 3 换帅

  高管逆势涨薪引争议

  管理层的稳定性,是企业应对行业周期波动的关键。光明乳业的第一任董事长王佳芬曾带领企业从养牛场发展为“中国乳业第一股”,市值一度超越蒙牛、伊利。但王佳芬卸任后,公司核心管理层频繁变动,战略方向也随之摇摆。

  王佳芬之后,郭本恒接任董事长,期间成功打造“莫斯利安”“畅优”等爆款,并主导收购新莱特,推动光明乳业重回增长轨道。然而 2015 年,郭本恒因贪污受贿问题落马,公司管理层陷入动荡。

  2015-2021 年,光明乳业 6 年间 3 次换帅,却始终未能重现往日增长势头。2021 年,黄黎明接任董事长时恰逢乳业下行期,不仅未能扭转局面,2022-2024 年公司营收持续下滑,业绩目标连续三年未完成,且每年目标都在下调。2025 年,黄黎明定下“营收 261.96 亿元、归母净利润 3.39 亿元、净资产收益率超 3.48%”的目标,但以半年报业绩推算,下半年需大幅发力才能达标。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指出,频繁换帅容易导致战略摇摆、经营成本浪费,而在竞争激烈的乳品行业,管理团队稳定性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洞察与策略执行效率,这正是光明乳业近年来发展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引发争议的是,在公司业绩萎靡、员工面临降薪减员压力的背景下,高管薪酬却“逆势上涨”。2022-2024 年,董事长黄黎明税前报酬总额从 86.8 万元增至 172.8 万元,两年实现翻番,2024 年同比涨薪 8.5%;总经理贲敏报酬从 114.8 万元增至 164 万元,涨幅 43%;监事会主席张宇桢报酬从 72.56 万元增至 90 万元,涨幅 24%。这种“高管涨薪、员工降薪”的反差,遭到投资者和网友的广泛质疑。

  

  面对多重困境,光明乳业也在尝试破局。一方面,行业分析师宋亮建议,公司需建立新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将数字化营销与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结合;另一方面,光明乳业通过文化营销焕新品牌,今年以来联名 Manner 咖啡、赞助上海电影节、官宣吴磊为光明优倍代言人,试图通过核心产品与年轻人对话,提升品牌热度。

  不过,2025 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 13.6 亿元,同比下降 8.36%,在营销方式多元化的当下,其营销投入能否转化为稳定营收增长,仍需观察。

  随着亏损面持续扩大,宋亮预计,将有更多牧场退出市场,待这一轮市场出清完成后,明年整个行业的供求关系可能会迎来实质性改善。到时候,光明乳业能否抓住行业调整的契机实现突围,仍需市场的考验。

上一篇:
连续16年上榜,大汉集团荣列“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下一篇:
昔日超级大白马,掉队了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