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一边魔性洗脑,一边卖二奢,转转估值200亿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05

  

  周末的北京国贸商圈,3000平米的“超级转转”线下店(位于北京友谊商店三层)门口,许多人正排队等候入场。走进店内,可以看到有人戴着黑手套试背爱马仕铂金包,有人蹲在货架前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还有人干脆举着手机直播探店——看二手奢侈品,俨然成了年轻人周末消遣的新方式。

  几乎在同一时间,刷短视频的人们则被另一种画风的内容“轰炸”:一个又一个生活、美食、科技博主突然在视频里抛出一句台词,“我这手机刚在转转卖了个好价钱!”,配上洗脑循环的土味背景音乐,硬生生打断原本的剧情。网友们调侃:“没接过转转广告的博主,不算真红人。”

  高端卖场与“土味”短剧,这样的强烈反差几乎成了转转的注脚。一方面邀请朱珠代言,走时尚奢侈路线;另一方面又在短视频平台上演魔性洗脑广告,让人避无可避。

  乍一看,这家公司仿佛有些“人格分裂”。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这背后是一套精心编排的战略逻辑——每一种广告风格都对应着转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任务。

  那么,转转到底是什么?它如何从58同城孵化的一个小频道成长为估值超过200亿的二手电商巨头?在竞争对手夹击、用户认知偏见和循环经济浪潮下,它又是怎样不断讲出新故事?此外,从魔性广告到文化表达,转转如何用广告去翻译“二手”的全新想象?

  

  转转是什么:从58频道到“百类千品”

  转转的前身其实是58同城里的一个不起眼的“二手频道”。就像房产、招聘、黄页那样,二手买卖最初也只是分类信息网站的标配模块,默默地躺在导航栏里。

  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的换机潮和 PC 数码产品的快速迭代,让用户产生了大量处理闲置物品的需求。当时还没有闲鱼这样的 App,许多人选择在58同城、赶集网发布“二手转让”信息。对于不少人而言,这个不起眼的小频道一度成为处理闲置的可选途径之一。

  58同城很快意识到,这块原本的“边角料”业务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与招聘、房产不同,二手买卖的用户通常已经接近交易决策阶段,商业化潜力极高。更关键的是,二手交易中普遍存在“信任缺口”,导致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如果有人能够弥补这个环节,就有机会从简单的信息撮合上升为真正的交易平台。

  这种“信任缺口”在北京中关村的二手手机市场尤为明显。许多人的大学时代都有第一次去中关村买二手机却被骗的经历,几乎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58集团高级副总裁、转转 CEO 黄炜就曾说过:“我上大学的时候,去北京中关村买二手手机被骗,基本是每个大学生的社会必修课。”被骗的不只是钱,更是信任。

  与此同时,媒介环境也在改变。用户的交易方式从“电话沟通+线下交易”逐步转向“线上交流+快递寄送+平台担保”。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58同城在 2015 年决定将“二手频道”单独孵化,转型为一款独立 App,并给它取了个朴实无华的名字——“转转”。这个名字直白得近乎随意:“转让转让”,听上去有点土气,却契合了它最初的定位——“一个让闲置物品再次流转的平台”。

  创业之初,转转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押在了 3C 数码品类上,尤其是手机。原因很现实:手机更新换代快,残值高,交易需求旺盛。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同样现实:水货机、翻新机、假机横行,在当时买二手手机往往意味着要“交学费”。

  因此,转转从一开始就选择走一条“重模式”的道路:斥资建立质检实验室,招募验机师团队,推出差异化的“官方验货”服务。在其宣传中,每一部二手机都要送进质检实验室,经过 70 多项检测(包括 20 多项外观检测、50 多项功能检测),最后生成一份质检报告。这种高成本流程在当时的二手行业尚属首次系统化尝试。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笨拙的做法,帮助转转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用户的信任很快转化为了资本市场的认可。2017 年,腾讯向转转注资 2 亿美元,这笔资金不仅让转转的腰杆硬了起来,还为其带来了微信钱包入口这一宝贵的流量通道。2017-2018 年间,转转被嵌入微信支付的“九宫格”服务中,用户打开微信就能直接进入转转。对于一家二手电商而言,这无异于获得了直通十亿级流量的“黄金地段”。业界当时评价说,腾讯不只是在投钱,更是给转转“装上发动机”。

  随后几年的资本力量推动着转转一路狂奔:

  2019 年,转转完成由 Vision Knight Capital 领投、腾讯、58同城跟投的 3 亿美元 B 轮融资,继续深耕 3C 数码;

  2020 年,转转整合资源、消除竞争,与二手手机交易平台“找靓机”合并,新集团估值超过 18 亿美元;

  2021 年,小米和顺为资本加入投资阵营,使转转估值达到 200 亿人民币;2022 年,转转斥资 1 亿美元投资奢侈品二手平台红布林(Plum);

  2024 年,索性将红布林全资收购,彻底补齐二手奢侈品业务短板;

  2025 年,北京国贸商圈出现了第一家“超级转转”仓储式大店。

  

  不到十年时间,转转已经从 58 同城孵化的一个小频道,成长为估值超 200 亿的综合性二手电商平台。如今打开转转 App,映入眼帘的不止是二手手机,还有横跨 200 多个品类、超过 30 万件在售商品。

  与此同时,转转的品牌形象也在悄然改变。最初的 Logo “转转熊”头顶一个发条,憨态可掬,带着几分萌趣——那几年,它频繁出现在各类广告片中,让用户第一次意识到“二手也可以很可爱”。但到了 2022 年,转转邀请设计团队大黑大悟重新设计 Logo,把熊头图案简化成一个倾斜 37°的字母“Z”,寓意“资源循环再利用”和“无限可能”。从亲民卡通到极简现代,这样的转变不仅是视觉升级,更在向用户传达:转转不再只是一个二手交易平台,它立志成为循环经济的践行者。

  

  

  为什么要这么做:市场夹击、

  心智裂缝与循环大势

  如果说上文的“是什么”解释了转转的来历,那么接下来的“为什么”则关乎它的生存逻辑。毕竟,一个靠 3C 数码起家的平台,要想活下来并长大,必须不断回答三个问题:竞争对手是谁?用户在想什么?时代的潮流向何处去?

  首先,巨头夹击下的增长焦虑。

  在中国二手电商的江湖中,转转始终面临劲敌环伺。阿里系的闲鱼占据着社区型二手交易的半壁江山。背靠淘宝,闲鱼拥有大量月活用户。用户在闲鱼上发布一条出售帖,往往能收获大量浏览和留言,整个氛围更像一个热闹的跳蚤市场:买卖双方一边聊天一边砍价,社交属性非常浓厚。

  另一边,则有京东投资的爱回收。它走的是另一条极致专业的道路:线下回收门店遍布全国,供应链高效,并与京东“以旧换新”的入口无缝打通。用户在京东上下单购买新机时,很可能就会顺手把旧手机卖给爱回收。

  除此之外,还有得物在二手潮鞋市场的崛起,红布林在二手奢侈品领域的突围。可见,整个二手赛道远非“一家独大”,而是多位玩家各自占据着用户心智中的一块领域。

  夹在这些巨头和新锐之间,转转既没有阿里系的海量流量,也没有京东的供应链优势,更缺乏得物、红布林那种垂直领域的天然标签。要想突围,只有一个办法——正如前文所述,走差异化路线。于是,转转把“官方验货”打造成了自己的杀手锏:用标准化质检来对冲闲鱼“野生”交易的随意性,用轻资产模式来对冲爱回收的重资产模式。

  然而,仅有差异化还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随着用户规模增速放缓、竞争对手持续加码,转转很快又陷入新的增长焦虑:既不能掉队,却也难以轻松超越同行。于是,它不得不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口来支撑下一阶段的扩张。

  第二,用户心智的鸿沟。

  除了竞争对手的压力,更棘手的其实是用户心智上的障碍。

  在许多中国消费者眼里,“二手”就意味着便宜货、不可靠,甚至有些掉价。有的人即使买二手奢侈品包能省下几千块,却仍宁可花全价去专柜购买,只因为觉得买二手不够体面。这种观念导致中国二手市场的渗透率一直远低于欧美。根据波士顿咨询(BCG)与阿里巴巴联合发布的《中国奢侈品二手市场洞察报告》,奢侈品二手交易额在国内仅占约 5%,而在发达国家普遍达到 20%–30%。

  因此,即便转转把服务做到极致,用户仍可能因为根深蒂固的偏见而拒绝尝试。因此要真正打动用户,光靠“省钱”是不够的,必须为二手赋予更多价值感,比如环保意义、潮流元素等等。

  于是,转转的品牌表达开始走向更宏大的叙事。不再只强调“买卖闲置”,而是高调喊出了“二手拯救世界”的口号。这话听上去有些中二,却自有其逻辑:当把购买二手与“为地球减碳”联系起来,年轻人会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而不只是“买了件旧东西”。

  这种叙事层面的升级,正是为了弥合用户心智上的裂缝,让“二手”从“不体面”变成“很酷”。

  第三,循环经济的时代风口。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时代环境本身的变化。气候危机、碳减排、可持续……这些过去只出现在政策文件里的词汇,如今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战略命题。国务院在“双碳”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完善二手商品流通体系,将循环利用纳入减碳路径。

  转转敏锐地嗅到了这一大趋势。2022 年,它公开宣布将自身从“互联网电商公司”转型为“循环经济产业公司”,主动将企业定位融入可持续消费的时代洪流。同年,转转还参与制定了国内二手交易的碳减排标准,上线“碳积分”功能来激励用户参与交易,并在成都大运会期间提供了上万台二手设备,赛事结束后统一回收。

  这一系列行动让“二手拯救世界”不再只是口号,而成为了企业切实的实践。这也使得转转在年轻人心目中多了一层身份:它不仅是一个卖闲置的交易平台,更是环保和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怎么做:

  流量战术与品牌升级的多维实践

  然而,要让更多人认同这样的身份,仅靠内部转型还远远不够。理念需要传播出去,价值观必须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品牌形象。因此,在拥有了充足的资金和流量入口之后,转转在传播层面也开始加码。从最初的大规模品牌曝光,到后来的圈层化表达,广告成为它与用户对话、与市场博弈的前沿阵地。那么,转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总体来看,转转的广告风格并非简单线性地分成“三段式”,而更像是层层叠加:最底层是“魔性洗脑”,其上逐步叠加了“理想主义”和“高端质感”的元素。

  概括而言,转转品牌表达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底色:魔性洗脑。 2017 年腾讯投资 2 亿美元后,转转被放进微信钱包九宫格入口,获得了宝贵的流量来源。但在这一阶段,平台广告声量并不大,主要依赖 58 同城生态和微信入口导流。随着 B 轮融资完成并与找靓机合并,转转从 2019 年起开始大举进行广告投放:短视频信息流、博主植入、综艺赞助……多渠道全面开花。网友甚至调侃:“没接过转转广告的不算红人。”那段时间,转转的广告投放密度一度堪比当年共享单车大战。这种魔性洗脑式的广告至今仍是转转传播的底色,解决的正是最基础的认知问题——先让大众记住转转。

  叠加层一:理想主义。当用户记住了“转转”这个名字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转转和闲鱼、爱回收有什么区别?大约在 2020 年前后,转转逐渐给出了答案——“二手拯救世界”。这句略显中二的口号,实则是将二手消费从“省钱”升级到了“环保”和“循环经济”的高度。品牌表达也随之转向更圈层化、内容化的打法。

  电竞跨界:转转赞助了英雄联盟战队 BLG,却没有走传统赞助的热血路线,而是玩了一把自嘲——组建了一支“二手战队”,口号喊出“比赛第一,转转第二”。这个创意正好戳中当时 BLG 战绩不佳、粉丝调侃吐槽的痛点。转转选择站在粉丝一边,自黑式营销反而赢得了意外好感。

  苹果发布会营销:转转把每年苹果新品发布当成固定的营销战场。比如,2021 年 iPhone 取消刘海屏幕后,转转推出“刘海机回收”活动,还请脱口秀演员徐志胜现场“剪刘海”制造话题;2022 年,拍摄了一支荒诞风格的“魔幻纪录片”,把新 iPhone 比作树上的苹果,用夸张手法宣传“高价回收”;2023 年,更是推出了长达 7 分半钟的脑洞短片《宇宙探索编辑部·转转版》,剧情天马行空,最终却巧妙点题“当面回收、当面打款”的服务卖点。

  用户自传播:转转女团与转转文学:如果说上述广告属于自上而下的传播,那么转转还探索出了一条自下而上、由用户“玩出来”的传播路径——组建“转转女团”。这个由部分验机工程师组成的内容团队,在短视频平台上摇身一变成为搞笑达人,拍摄验机日常段子,把冷冰冰的质检过程演绎得活灵活现。而那些魔性的广告也被用户二次创作,诞生出各种“转转文学”:有人在帖子结尾调侃加一句“这不是转转广告”,有人编造夸张的段子进行调笑。转转并没有试图控制这些吐槽,反而顺势而为,让它们成为免费的二次传播。

  这一系列操作体现了转转的聪明之处:一方面在不同圈层不断讲述品牌故事,另一方面又将用户的自发内容加以吸纳,让品牌在广告、文化与社区之间形成了循环放大的传播效应。

  叠加层二:高端质感。随着转转全资收购红布林并进军二手奢侈品市场,品牌表达中开始叠加出“高端质感”的元素。此时,转转的品牌故事也相应升级:从“二手拯救世界”的理想主义,转向塑造“循环也可以很美”的高端叙事。

  

  2025 年 6 月,转转在北京国贸开出了 3000 平米的首家“超级转转”大店。走进店中,几千件奢侈品像在超市货架上一般自由陈列——从爱马仕包、限量球鞋,到名表首饰,一应俱全。同年 8 月,转转官宣演员朱珠为品牌代言人。广告片首次走起了时尚大片的路线:朱珠在镜头前优雅地念出各大奢侈品牌的名字,传递出“高端循环”的全新形象。这些举措标志着转转广告风格的跃迁——从最初的魔性洗脑,到价值观传播,再到如今强调质感与美学。

  由此可见,转转的广告策略并不是简单地阶段替换,而是在魔性洗脑的底色上不断叠加新的表达层,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多维传播体系。

  广告不是表演,而是战略的回声

  若只看广告表象,转转仿佛是一家“人格分裂”的公司:一方面在短视频里魔性喊麦,洗脑式广告让网友们“避无可避”;另一方面又请朱珠拍摄光鲜亮丽的时尚大片。

  这两副面孔放在一起,确实令人觉得反差强烈。然而,当把这些广告与转转的发展路径一一对照,就会发现——这并非杂乱无章的随机组合,而是其战略节奏的外在呈现。

  当需要流量时,转转不惜以“土味”广告来轰炸,让人即使吐槽也记住它;

  当需要塑造品牌文化时,转转高举“二手拯救世界”的大旗;

  当准备进军高端市场时,转转请来朱珠,讲述了一个优雅高贵的故事。

  看似多变混乱,实则逻辑始终如一:每一种广告风格的背后,都对应着公司在某一阶段所需完成的战略任务。

  这正是转转给我们的启示:广告并非孤立的创意表演,而是与企业经营紧密绑定的战略工具。

  对于二手电商而言,最大的难题不是“卖出去”,而是“被认可”。在中国语境下,“二手”一词天生带着廉价、破旧、不体面的标签。转转所做的,不仅仅是把货卖掉,更是在通过一次次广告和一次次用户体验,去翻译出一个全新的概念——二手不等于廉价货,而是一种循环消费的美学。

  这条路注定艰难,甚至可能比卖货本身更难。但是,如果二手消费要成为真正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低价争夺的市场,就必须要有企业敢于冒险讲述这个故事。

  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转转已经从 58 同城孵化的一个小频道,走到了估值超 200 亿、业务横跨 200 多个品类的大平台。而它的故事远未终章。未来,转转能否既打赢流量之战,又守住高端之梦,取决于它能否继续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但至少此刻,我们可以说:当你在短视频里又一次被“旧手机上转转”的魔性广告洗脑时,当你在“超级转转”门店里戴上手套翻看爱马仕包包时,你其实正在见证一家企业试图改写中国人对“二手”的想象。

  而这,正是广告真正的力量所在。

上一篇:
红豆股份控股股东1.4亿股被司法冻结 今年已被法院执行11亿元|公告解读
下一篇:
中信建投携手西部证券仍难挽败局,陕西水电IPO意外叫停将何去何从:业绩大幅下滑近40%,主板“大蓝筹”定位争议难榷!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