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天合光能半年报透露的惊险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03

  有多少人是发自内心真不想当老大?

  在中国一众光伏龙头中,天合光能以其长期积累和稳健战略独树一帜。过去几年,虽未能夺得出货量第一,但始终位列第一梯队——这种“不争老大”的定位并非被动,而是选择在规模与盈利之间寻求平衡。

  面对隆基、晶科等激烈竞争者,天合通过产品差异化、渠道下沉与项目端一体化,保有稳定的市场影响力与抗周期能力。

  研究天合的成长路径,有助于理解光伏企业如何在价格战、技术迭代与政策变迁中寻找可持续的发展节奏与企业韧性。未来若能在海外项目运营与技术升级上继续发力,其示范意义将进一步放大。

  近期,天合光能的半年报引人注目。当我们翻开财务数据,却发现一幅残酷的画面:营收下滑、亏损扩大、毛利率探底,账面风险不断浮现。出货的规模和市场的光环,掩盖不住利润的萎缩与现金流的隐忧。

  这正是整个行业的缩影:规模越大,压力越重;领先者的身上,往往集中了最鲜明的困境和最尖锐的矛盾。

  天合光能的表现,不仅是一家公司的业绩冷暖,更折射出全球光伏产业在周期拐点上的阵痛。于是问题也就变得尖锐起来:在这场产能博弈与价格竞逐中,天合正在走向滑铁卢?还是会找到新的突破口?

  突破利润受困

  2025年上半年度,天合光能发布的半年报在“亮眼出货”与“惨烈亏损”之间形成令人瞠目结舌的反差。即便全球组件出货量领先(H1出货超过32GW,累计210mm大尺寸组件累计出货破200GW),但营收同比下滑达27.7%(310.56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29.18亿元;毛利率也创下历史低点,仅5.45%,Q2毛利率进一步滑落至4.45%。

  这说明一个痛苦的真相:“体量第一”并未能转化为“盈利第一”。在全球价格战与贸易壁垒的逼迫下,供给过剩的行业逻辑把天合“卡在体量上,却压在利润底”。企业通过规模维持市场地位,却付出了巨额利润与财务弹性的大幅牺牲。

  在利润受困的现实之下,天合光能并未选择止步,而是尝试从“卖组件”向“卖系统”和“卖解决方案”切换。

  储能业务首次单季盈利是半年报中最亮的亮点:H1储能营收12.85亿元,累计出货超12GWh,且Q2实现单季扭亏为盈。美国的300MWh+项目、智利的1.2GWh系统、英国项目的市占提升……这些体量不大但含金量高的交付案例,正逐步形成结构性溢价空间,并通过系统化交付慢慢积累壁垒。

  研发上,天合依然未放松阵脚:H1投入22.6亿元(占营收7.28%),持续推进TOPCon技术与叠层探索。若太阳能组件进入下一轮“小幅降成本+效率提升”的拐点,具备技术储备的企业更能率先获益。

  但在短期内,技术和储能能否快速成为新的利润杠杆,仍取决于行业价格战何时收敛、海外需求是否释放,以及天合系统交付是否加速兑现。

  财务暗礁?

  半年报中一项积极信号是:经营性现金流转正18.44亿元,这为研发、在建项目与流动性提供了喘息空间。然而,“现金流改善”并不能掩盖更大的隐蔽风险——账面高达近160亿元的应收账款。

  隐蔽却危险的“定时炸弹”:应收账款

  这一笔庞大的应收账款意味着,天合的收入里有大量尚未变现,被下游客户占用在账上。虽然2024年公司已为此计提信用减值损失4.47亿元,但这不过是风险显性化的开端。

  背景是,中游项目方、电站商与EPC业者在价格战和补贴退坡中资金链普遍紧张。为了维护出货,天合不得不延长账期、放宽付款条件,这种策略无奈却带来潜在的灰犀牛:一旦回款不畅,减值可能显著扩大,侵蚀利润并拖累现金流。

  进一步来看,一旦这些应收账款未能及时回收,企业不仅面临利润表上的损失,更可能陷入研发资金削减、偿债能力下降,以及再融资成本提高的困境。这并非简单的会计项目,而是可能引发财务链条崩塌的深层压力。

  三个拐点

  结合产业环境与企业现状,未来能否从“量能领先→利润崩盘”的状态中修复,关键要看三大拐点是否落地:

  价格战能否收敛,利润能否修复?

  若国内行业政策推动产能集结与集中度提升,出清加速,ASP有望回升;海外市场若装机恢复、价格回暖,也会缓解组件单位盈利的压力。若价格战持续惨烈,则修复将是漫长等待。

  储能与光储结合是否真正放量?

  储能业务取得短期盈利是转型初兆,但从单季盈利到年盈利、从项目到规模化、从系统化交付到持续运营,这中间仍面临资本、人才、渠道与技术集成等挑战。

  现金流与资产风险是否可控?

  必须尽快改善应收账款结构,提高资金回收速度,控制信用减值趋势,否则现金流反弹只是镜面幻觉。

  解题思路

  2025年上半年,天合光能的半年报告诉我们:即便在全球组件出货中继续称王,也并不意味着能赢得利润。它的表现,不仅是产业周期深陷的缩影,也是高负债、高应收结构下的经营困境。

  天合的命题,最终在于:能否把“领先的体量”与“可持续的盈利”重新绑定?能否让储能与系统化出口成为真正的利润杠杆?更重要的是,能否在价格战下,既保护市场份额,也守住现金与资产安全?

  未来能否从“量”过渡到“利”的胜出者,将决定谁是下一轮行业洗牌中真正的赢家。

上一篇:
紫金矿业半年报:金光背后的成本重压与增长瓶颈
下一篇:
中石化荆门分公司重招的(第1次重招)48-60万吨系统配套阻火器及阻火呼吸阀大型贮罐配件招标公告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