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闪回科技三闯港交所IPO:市场份额不足1.3%!毛利率仅同行1/4还持续亏4年,8亿元赎回负债压顶,上市之路将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5-09-03

  引言:

  “在二手消费电子产品交易服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闪回科技的上市之路充满坎坷。多次冲击港股市场,其背后的经营状况、财务数据以及面临的行业竞争格局,都引发了广泛关注。”

  三闯港股倒计时:备案将到期,8亿赎回负债悬顶

  2025 年 8 月 14 日,闪回科技再度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发行不超过 6764.7 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保荐人仍为清科资本。这已是该公司第三次向港股发起冲击。回溯至 2024 年 10 月 8 日,闪回科技曾收到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但目前该通知书的有效期已不足 2 个月。更关键的是,其前两次港股冲刺均未能成功,若此次申请再遇撤回、遭拒或未能在限期内完成,公司将背负近 8 亿元的赎回负债,甚至可能滑向破产的边缘。

  业绩双忧:营收增难止亏,毛利率仅及同行1/4

  作为以消费电子产品回收为核心业务、尤重二手手机领域的企业,闪回科技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2021-2024 年及 2025 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呈增长态势,依次为 7.5 亿元、9.19 亿元、11.58 亿元、12.97 亿元及 8.1 亿元,近 4 年复合年增长率约 20%,但净亏损状态持续,同期净亏损分别达 4870.8 万元、9908.4 万元、9826.8 万元、6644.3 万元及 2463.3 万元,近4年一期累计净亏损超 3.37 亿元。而同行企业万物新生在 2025 年一季度已实现扭亏为盈,形成鲜明反差。

  毛利率方面,闪回科技的表现同样疲软。2021-2024 年,其毛利率从 8.2%逐年下滑至 4.8%,2025 年上半年虽小幅回升至 6.3%,但与万物新生相比差距悬殊。2021-2024 年,万物新生毛利率分别为 26.28%、23.03%、20.26%及 19.85%,约为闪回科技的 4 倍。净利率层面差距更甚,2021-2024 年闪回科技净利率分别为- 6.5%、-10.78%、-8.48%及- 5.12%,万物新生则在 2025 年一季度实现盈利。

  市场夹缝求生:份额不足1.3%,巨头环伺增长遇阻

  近年来,中国二手消费电子产品交易服务市场竞争白热化且格局高度分散。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 2022 年中国手机交易总额计,五大市场参与者与闪回科技在手机回收服务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别约为 22.8%和 1.5%;到 2024 年,这一比例分别降至 18.6%和 1.3%,竞争态势愈发激烈。以 2024 年回收的二手手机交易总额衡量,闪回科技虽位列中国第三大手机回收服务提供商,但 1.3%的市场份额不仅远低于行业前两名,与第四名的差距也微乎其微。

  国内市场中,转转、闲鱼、爱回收(万物新生)是闲置交易领域的三大巨头。转转以 C2B2C 模式为主,2015 年上线后,2020 年通过战略合并找靓机巩固了线上二手手机用户交易的领先地位,目前估值超 18 亿美金,2025 年计划将上门回收业务覆盖全国千座城市。闲鱼作为阿里巴巴旗下平台,2024 年 4 月月活用户达 1.62 亿,同比增长 19.1%,截至 2024 年 11 月注册用户数突破 6 亿,年度用户复合增长率近 30%,2024 年初日均 GMV 超 10 亿元。万物新生(爱回收)成立于 2011 年,属“互联网+环保”型循环经济企业,京东集团为其单一最大股东,旗下业务线丰富,截至 2025 年 8 月 18 日总市值达 9.3 亿美元。在这些头部企业的挤压下,闪回科技要维持现有市场份额已非易事。

  股权交易存争议:1元/注册资本认购引疑,合伙人浮盈32.8倍

  2017年 1-3月,深圳闪回完成种子轮融资,合计融资 400 万元。其中,君通投资以 60 万元认购深圳闪回经扩大股权约 14%,认购价约 1 元/注册资本,较其余投资者折价约 73.2%-85.7%。君通投资成立于 2017 年 3 月 9 日,由闪回科技创始人及实控人刘剑逸,以及其三位朋友谢思引、尹学军、葛东共同设立以持有深圳闪回股权。尽管闪回科技称给予君通投资更高折让是因看好其有限合伙人的经验与业务网络能助力公司发展,但如此大的折价幅度,仍让外界对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存有疑问。2021 年 8 月 30 日,南海成长以 3000 万元从君通投资收购深圳闪回约 4.21%股权,按原认购价计算,君通投资 4 名合伙人通过此次交易浮盈近 32.8 倍。

  (提醒:内容来自:港交所披露易、闪回科技招股书、公开新闻报道。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尾声:

  “闪回科技的上市之路布满未知,其在经营业绩、市场竞争、股权交易等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需在上市进程中拿出有说服力的应对之策。该公司能否此次成功登陆港股、扭转经营颓势,后续动态值得持续关注。”

上一篇:
77家公司披露回购进展
下一篇:
2025年中国钛白粉产业链图谱及投资布局分析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