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永辉紧急下架,胖东来“认栽”了
发布时间:2025-09-02

  永辉出现无日期产品,胖东来“认栽”了。

  先表达观点:胖东来绝对不是零售业的天花板,无论是选品、服务、还是供应链。

  和全球零售巨头相比,胖东来甚至可以说才刚刚及格。

  所以,我们为什么容易“原谅”胖东来呢?

  永辉出现无日期产品,

  胖东来“认栽”了

  近日,一位顾客在永辉超市买到了一包胖东来自营产品“水果燕麦脆”,却发现包装上找不到生产日期。

  图片

  图源:新京报

  按理说,这是食品流通领域的重大瑕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对于食品类商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标明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等内容。

  如果商品未标注生产日期,根据具体情况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能会面临罚款、责令停止生产、销售等处罚

  站在永辉的角度来说,正在全面学习胖东来的永辉本身就是看着胖东来对品控的把握,也想借由胖东来的理念改变消费者对永辉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永辉还特意给胖东来的产品设置了“胖东来自有品牌专区”。

  图片

  图源:《新零售参考》拍摄

  结果,没有生产日期的胖东来产品反倒给永辉吓了一跳,这对调改后的永辉伤害或许是很大的。

  9月1日,永辉第一时间下架了相关批次产品,胖东来也回应称正在调查,初步判断是“个别漏印”。

  如果是其他品牌,类似的纰漏很可能成为不小的舆情危机,甚至会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

  但胖东来的反应颇为冷静,没有推卸责任,直接承诺会按照公司标准赔付和处理。

  事实上,这并非胖东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问题。

  就在不久前,它也因为一次性筷子未标注生产日期遭遇质疑,

  图片

  图源:胖东来

  但调查后确认是包装环节的信息缺失,产品本身不存在质量问题。

  图片

  图源:大象新闻

  一次是筷子,一次是燕麦脆,都是入口的产品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但消费者和舆论并未真正撕裂胖东来的形象。

  毕竟,胖东来多年积累的口碑早已让消费者在心底形成了一个共识:如果是胖东来出了问题,品牌会尽力解决,而不是选择遮掩。

  正因如此,哪怕出现了“漏印生产日期”这样的硬伤,大多数人依然愿意相信,这不是品质滑坡,而是偶发事件。

  为什么我们总能“原谅”胖东来?

  正如开头所提到的,如果把胖东来放在全球零售格局里来对比,它远称不上“天花板”。

  无论是选品深度、供应链效率,还是数字化能力,与沃尔玛、Costco这样的巨头相比,胖东来更像是刚刚及格。

  图片

  图源:微博

  但即便如此,为什么消费者总是选择原谅它?

  答案很简单:“自有大儒为我辨经”。

  简单来说就是,胖东来在长期经营中已经和消费者形成了牢靠的信任关系。

  首先是文化。

  胖东来打出的“爱与自由”,在零售业几乎独此一家。

  员工能拿到远高于行业平均的薪资,还能享受150天以上的假期,甚至还有“委屈奖”。服务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而是来自员工真切的善意和耐心。

  图片

  这种氛围被消费者感知到,形成了心理预期:这里的服务人员不是被压榨的机器,而是真心待客。

  其次是品控。

  农残检测高达308项,超过欧盟标准;熟食坚决不用防腐剂,食用油使用不超过12个小时;生鲜区设有“不甜包退”,服装区支持“拆吊牌退换”。

  这套严格到近乎苛刻的制度,早已让消费者把胖东来等同于“品质保证”。

  当燕麦脆事件发生时,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个别问题,而不是产品线出了问题。

  第三是态度。

  胖东来每一次回应危机,都选择正面迎击。

  无论是客服上门查看,还是快速下架整改,都展现出对消费者意见的重视。

  在当前零售环境里,这种积极的姿态本身就是稀缺品。

  很多时候,人们不是因为企业完美无缺而信任,而是因为即使有问题,企业也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负责。

  所以,当有人质问“胖东来凭什么被原谅”时,答案就是:这家企业用数十年的积累证明了自己值得信赖。

  它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卖的商品,而在于让消费者相信“问题可解、信任可续”。

  永辉亏损2.4亿元,

  “学胖东来”的难题来了

  与胖东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永辉的持续阵痛。

  根据永辉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永辉实现营业收入299.48亿元,同比下跌20.73%。

  净利润则由盈转亏,亏损2.41亿元,并且关闭了227家门店。

  图片

  图源:永辉财报

  门店的快速收缩、营收的持续下滑,让永辉不得不在“改革”这条路上越走越急。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4年,永辉董事长张轩松就带队去许昌拜访了于东来,学习胖东来的经营经验。

  图片

  图源:永辉超市

  此后,“学胖东来”成了永辉改革的核心方向,甚至在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加入董事会后,这个方向依旧没有改变。

  永辉的动作不可谓不激烈。

  2024年全年仅调改了31家门店,但2025年上半年就完成了124家改造,同时关闭227家亏损门店。

  速度是快了,但财报上的结果却并不理想,当然,这也是阵痛期无法避免的。

  新增门店带来的收入,远不足以填补关店损失,加上租金赔偿、库存清理和人员安置,亏损被进一步放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永辉学到的多是表层,例如卖场改造、服务细节提升,但真正支撑胖东来的,是背后的文化、品控与供应链。

  这些才是零售企业最难模仿的部分。

  短期的关店与调改或许能换来局部的改善,但无法改变整体盈利模式受限的现实。

  图片

  图源:《新零售参考》拍摄

  所以,学习胖东来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那些显而易见的层面,更要深入研习其内在的核心能力。

  倘若缺乏对员工的敬重,便难以打造出贴心周到的服务;若没有精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就无法为高品质提供坚实的保障;要是没有秉持长期主义的坚定决心,也难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而这些,恰恰是永辉目前亟待弥补的短板所在。

  胖东来与永辉,恰似零售业的两面镜子,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胖东来即便身处风波之中,依然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谅解;而永辉尽管积极推进改革,却依旧未能摆脱困境。

  胖东来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体现在其销售的商品种类(SKU)有多丰富,也不是店铺装修得多么精美奢华,而是它历经数十年精心培育出了一种极为难得的信任纽带。正是这种纽带,使得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仍愿意给予它理解和支持。

  永辉所面临的困境警示我们,在零售行业的竞争中,表面功夫并非制胜关键,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结构的稳固与扎实。

  关店调整、转型升级等举措不过是应对问题的手段而已,倘若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供应链支撑,终究难以跳出亏损的怪圈。

  笔者认为,真正的零售,并非一味地强调低价策略,也不是盲目地追逐市场热点,而是要让消费者和员工都能切实感受到“值得信赖”的力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作参考,无指向意义及商业用途

  中国酒业30年,谁是你心中的流通经典案例?

  当“提振消费”成为国家政策,当Z世代举杯重塑酒桌文化,当数字化浪潮席卷万亿流通市场——中国酒业,正站在价值重估的十字路口。

  三十载激荡,是谁以“一镇一商”织就百万终端网络?是谁塑造了白酒行业的价值标杆?是谁重构了黄酒的价值天花板?谁用一瓶光瓶酒点燃沉浸式体验革命?又是谁,让中国酒庄站上世界级舞台?

  这些问题的答案,即将凝练成一部酒业智库——《为生活更美好——中国酒类流通30年经典案例》。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联合《销售与市场》,以30年积淀为基,发起这场“中国酒类流通经典案例”的推介与传播工程。这不仅是经典案例的集合,更是中国酒业创新的基因库、产业升级的路线图、未来30年的启明星。

  当前,中国酒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酒类流通经典案例推介活动,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布局——通过整合历史经验、凝聚企业智慧、引领消费趋势,带领行业从流通时代迈向价值生态时代,构筑厂商命运共同体,让酒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催化剂。

上一篇:
2025上半年:爱优腾芒,谁赚到钱了?
下一篇:
南山“百千万工程”再结硕果汕头(濠江)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园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