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我市召开“德润东营”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第一场
发布时间:2025-08-30

  8月29日,市委宣传部召开“德润东营”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第一场,邀请到“中国好人”“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东营区辛店街道“晓凤义务理发室”志愿服务队队长赵晓凤、“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华泰集团有限公司电仪总工程师魏国华、“第七批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东营区黄河路街道物华社区党委委员、运兴小区党委书记杜全芳,现场分享他们的感人故事,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晓凤  大家好,我叫赵晓凤,今年84岁了,是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晓凤义务理发”志愿服务队的队长。  1969年,我跟着丈夫来到胜利油田。那会儿看着石油工人们和家属们日子过得挺艰苦,头发长了都没个地方理。我寻思着自己手里有把推子、剪刀,不如就利用休息时间,在田间地头、工棚边上给他们义务理发。可我哪儿想到,这一剪,就剪了五十多年。后来在社区里转悠,发现不少老人瘫痪在床,还有些行动不方便的,理发成了老大难问题。我就琢磨着,得上门给他们服务才行。为了让老人们舒舒服服地理发,我常常得趴着、跪着,时间长了,脊柱也慢慢侧弯了,但每次看到老人们理完发那精神劲儿,我就觉得啥都值了。  从最开始就我一个人拎着工具箱走街串巷,到现在“晓凤义务理发室”已有20家,志愿者队伍也有300余人。我们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对象也变得更加宽泛,由小区居民走向社会,服务范围从社区慢慢扩展到敬老院、村庄、学校。除了理发,我们还为居民开展按摩推拿、临终关怀等服务。每次理完发,志愿者们就往瓶子里放颗红豆,如今那瓶子里的红豆已经超过15万颗了,大家也笑着喊我“红豆奶奶”。我荣获第七届“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国好人”“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与我并肩服务平均年龄达75岁的300多位志愿者伙伴,属于所有用善意温暖他人的平凡志愿者,属于滋养我们所有志愿者成长的东营市良好的志愿者氛围。  我想说我觉得能为大伙做点实在事,这日子就过得特有意义。也盼着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一起把这份温暖递得更远些。  图片  魏国华  大家好!我是魏国华,是山东华泰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  1992年初中技校毕业后进入华泰集团,一直在生产一线负责电气、仪表、自动化控制方面的运维工作,在工作中,我24小时待命,设备故障就是命令,只要有命令,就要冲锋在前,不管有多少困难,从来不放弃,这些年,解决了100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每一次疑难故障的排除,每一次攻克国外技术垄断难题,都印证了“坚持必有希望”的信念。  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我深知工人素质的提升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作为华泰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推行“全员当老师、全员当学生”的培训模式,培养1900多人次。我带出的团队里,有5名省级首席技师、8名市级首席技师等,还有金牌工匠,我还兼任东营职业学院、山东工业技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年轻人,引导他们投身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中来。我常对年轻人说: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要知所以然,不能光肯干,能干,一定要会干,巧干”。  在公司和社会各级部门的培养下,我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诸多称号,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与我并肩作战的技术团队和工友,属于培养我、成就我的华泰集团,将来我也将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  杜全芳  大家好,我是杜全芳,现任东营市东营区黄河路街道物华社区党委委员,运兴小区党委书记。  运兴小区是典型的油田老旧小区。小区的老人都是转战南北聚集在这里的老石油、老邻居。1986年我就搬到这里,在这住了39年,这么多年没搬过家,说心里话,我就是舍不得这个小区,舍不得居民们。为了帮助居民们,特别是老人们,我制作了爱心卡,在志愿服务中发给有需要的人,这些年来不知不觉发出去2400多张。同时,我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也是为了居民遇到什么急事难事需要帮忙时,随时都能找到我。  2018年6月,我退休了。我心想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了也不能闲着,退休不褪色,要继续努力。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2021年,我牵头成立了物华社区运兴小区暖光志愿服务队,并担任队长。队伍很快得到了小区群众,特别是党员们的支持和拥护,从刚开始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320余人。五年来,我们坚持每天在小区巡逻,每周末给养老院老人包水饺、演节目、唱红歌,每月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做家务,还提供调解矛盾纠纷、义务操办红白事等31项服务,受到了上级部门和群众的充分肯定。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事,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自家的事与志愿服务冲突,但是我们的队伍从不多言、不抱怨,都是默默自己扛,自己解决,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了首位。为人民服务是每一名党员的信仰,不仅是我,不仅是我们的队伍里的党员,我相信每一位党员都是这么想、这么做的,在群众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这是党员的责任,也是党员的义务。  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街坊邻居就是家人,能为大家做些事,我感到心里非常踏实,也非常快乐!今后,我也将继续努力。也希望更多人能加入我们志愿者的队伍,让志愿队伍聚成星河,让老旧小区成为流淌着温情的港湾。  图片  图片  山东广播电视台东营记者站记者  我想问一下赵晓凤女士,在这么多年的义务理发中,有没有哪件事或哪个人让您印象特别深刻?  图片  赵晓凤  有一次我发高烧到40度,大夫坚持让我住院观察,我却没同意。那天上午刚打完吊瓶,下午就去给瘫痪13年的植物人赵文茹理发、洗澡。给她做这些活儿可不简单,她全身插着各种管子,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每次理完发、洗完澡,我都累得浑身是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常有人问我:“老赵,这么多年天天围着病人、老人转,忙前忙后地为他们理发,你就不觉得累吗?到底图个啥呀?”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起心里那份沉甸甸的感恩,是对党的感恩,也是对那些曾经伸出援手帮助过我的好心人的感恩。正是这份感恩,让我觉得做这些事心里踏实,再累也值。  图片  大众网东营频道记者  我想问一下魏国华先生,刚才您提到工作期间先后攻克100多项重大技术难题,甚至解决了国外专家多年未能解决的故障。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个您攻坚克难的案例?这种“啃硬骨头”的精神背后,支撑您的信念是什么?  图片  魏国华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2014年广东分公司紧急抢修的故事。当时春节临近,造纸质量控制系统突发故障,国外备件供货需要3个月,生产线面临全面停机。车间主任急得掉眼泪,我当场承诺“开不了机我也不回家过年”。我从山东总部快递过来的废旧电路板,在街头买了简易工具,连续40多小时趴在设备前拆解、测试,最终用芯片级维修技术造出替代部件,让生产线在除夕前恢复运行。当每一次这样的问题得到解决,我的信心就更加坚定,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支撑我坚持的,是三个信念:一是“不服输”的韧劲,坚信咱们新时代产业工人有能力攻克难关,外国专家也不是神,他们能解决的我们一定也能接解决。二是“守阵地”的责任,设备是企业质量,产量效益的底层保障,我要为设备负责,要为企业负责。三是“共成长”的初心,践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致力于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我要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助力更多员工成长成才。  图片  黄三角早报记者  杜老师,您自1986年搬到运兴小区后从未搬家,手机24小时开机,发放2400张爱心卡。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不离开”的坚守背后有怎样的考量?您认为这种“随时能找到”对居民意味着什么?  图片  杜全芳  这份“不离开”的坚守,并非什么大道理,而是源于对“家”的守护。1986年,我随丈夫调任至胜利油田职工家属区(即今运兴小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老石油们共同扎根。我在这里成家立业,孩子在此成长,邻里间的点滴——谁家老人爱吃荠菜馅饺子,谁家阿姨因腿疾需要代买蔬菜——这些日常琐事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手机24小时不关机”“发放2400张爱心卡”,这是我和社区居民之间搭建的“连心桥”。半夜老人突发疾病时,一个电话就能唤来送医的帮手,独居老人意外跌倒,看见爱心卡上的号码便如抓住“救命稻草”,甚至邻里纠纷、政策咨询,也能第一时间找到“主心骨”。能为邻居们在困难时搭上一把手,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幸福的事,这就是支撑我“不离开”的力量。  对居民而言,“随时能找到”不仅是一份安全感,更是“社区即家”的具象化体现。2007年,我曾协助一位同事料理家庭变故,目睹其子女在困境中的无助,便暗下决心:要让每一位居民在急难时刻“有依靠”。这些年,从医保报销咨询到深夜调解夫妻矛盾,从帮独居老人采购到寻找走失宠物,桩桩件件看似“小事”,却是居民心中“天大的难”。说到底,我在这里39年未动窝,手机24小时开着,不是图任何表彰,而是坚信,能够成为居民心中“有杜大姐在,心就安”的信赖,这份朴素的情感联结,远胜过任何荣誉与褒奖。  图片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我想问一下赵晓凤女士,义务理发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自己承担工具、交通等成本,有没有过想放弃的时刻?是什么支撑您一直坚持下来的?  图片  赵晓凤  从来没想过放弃,我是党员,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学雷锋做好事,那我就坚持一直干下去。总有人劝我“晓凤啊,你都八十多了,该歇歇啦。”我就不愿听。我心里头揣着的还是十八岁入党时的热乎劲儿呢!在党52年,这五个字往哪儿一搁,我都觉得腰杆挺得笔直。每次拿起推子,看到大伙儿等着理发时的期盼眼神,剪完头发后他们说的那句“谢谢赵大姐”,我这心里就跟揣了块热乎饼似的,踏实又暖和。只要社区里还有人喊我一声“赵师傅”,只要这双手还能握住剪刀,我就接着干。能为大家伙儿多尽一份力,这就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儿。  图片  鲁中晨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魏国华先生,您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您认为应当如何传承工匠精神?这种传承对推动企业甚至是行业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图片  魏国华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我觉得“工匠精神”的传承,得靠“手把手带、实打实教、硬碰硬练”这三招。工作室的学习中,我们理论结合实践,仿真结合现场,一点一点的学习消化,论文一段一段的教着写,大赛自己设计考核装置,都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员工快速成长。把“从能干到会干,从会干到巧干”作为培训目标,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真正体现出来。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发展,人是关键因素,打造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团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传承工匠精神,往小了说是让企业少走弯路,往大了说是为行业培育“种子”。只有做好传承,企业才有底气创新,行业才有力量突破,中国制造才能真正站上世界舞台。  图片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杜老师,您发起的“暖光志愿服务队”如今已有320名志愿者,开展了31项服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没有比较危险的时候?您认为年轻人该如何传承雷锋精神?  图片  杜全芳  碰到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就会增加志愿服务的难度。去年8月26日,运兴小区因为地势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小区积水很深,当时水深都到膝盖往上了。小区独居和失能老人很多,他们很多都住在一楼,我十分担心。当时什么也顾不上了,就想着千万不要发生意外。从26日下午4点到第二天早上,整50栋楼,我和志愿者们就趟着水挨家挨户敲窗户,问那些老人们情况怎么样,尤其是一楼受涝严重,家里有行动不方便的,我就帮着她们排水,事后小区群里有老人的子女写了感谢信,还有给志愿队送水果感谢的。我住在运兴小区39年了,这些老人很多看着我从结婚到退休,对我和其他年长的志愿者来说,他们就是我的家人、亲人,我做这些事就是在照顾自己的老人!  要说雷锋精神,我觉着就是三句话:“心里装着别人,手上干着实事,脚下走稳路子”。年轻人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无论干什么,咱们都要干一行爱一行,发扬好“螺丝钉”精神,那就是最好的雷锋精神传人!  来源:东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图片

上一篇:
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5家多晶硅企业上榜
下一篇:
中国太保寿险经营态势良好 “金三角”新理念引领高质量转型纵深推进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