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绘就岭南农业新图景 夯实高质量发展厚根基
发布时间:2025-08-26

  

罗锡文
张偲
刘耀光
张殿昌
宁凌
薛华
黎少松
陈丹
李毅强
钱姝婷
薛红卫
邓诣群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省委关于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用的部署要求,8月26日,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五场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召开。会上,多名院士专家、人大代表、科技机构代表、企业代表深入探讨、务实建言,多个部门负责同志现场回应,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凝聚共识、共谋良策。

  会上,省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水华介绍,当前,广东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成效显著,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稳步推进。2024年广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9701.2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63万亿元,拥有农业龙头企业5507家,年营收规模近万亿元。全省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6.8万份,保存种类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海水鱼苗产量、虾苗产量均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

  在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广东如何立足现有基础,进一步突破卡点堵点,继续写好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优“粤”答卷?

  会上,多名专家代表轮番发言,围绕现代化海洋牧场规模化体系化发展、“粤强种芯”“粤强农装”工程实施情况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说,广东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建成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提出要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做强海洋牧场,重视精深加工和市场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刘耀光说,要构建“种质资源保护—基因编辑—品种培育”全链条攻关路径,加快突破性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种源防线。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形成专项任务清单,推动切实解决短板问题,为推动岭南特色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的动力。

  ■院士专家、人大代表、科技机构代表、企业代表建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罗锡文:

  明确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主攻方向

  科技创新是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针对我省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能力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增强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加强产学研结合。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聚焦农机发展的短板与薄弱环节,聚焦中小型特色农业机械、智能农机装备,并鼓励不同创新主体联合申报和资源整合,创新项目立项机制。

  在发展智慧农业方面,希望加大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加强智慧农业人才培养,设立智慧农业本科专业、硕博学位点,并加强基层实用型人才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

  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做强海洋牧场

  广东是海洋大省也是海洋经济强省,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做强海洋牧场,极其必要。

  要推动“多规合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先保障海洋牧场建设用海需求,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以明确空间布局与安全红线。同时,应该重视精深加工和市场建设,精深加工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海产品的鲜活输运技术、保鲜技术、特医食品研发技术等,市场建设主要包括物流体系建设、海洋水产品宣传与科普、市场扩展等。

  广东在气候、市场和产业基础上具备优势,建议以广州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深圳大鹏湾国家级示范区为样本,探索深远海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模式,为全国提供“广东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耀光:

  聚焦生物育种全链条创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生物育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撑。建议以生物育种为核心,构建“种质资源保护—基因编辑—品种培育”全链条攻关路径,加快突破性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种源防线。

  重点突破基因编辑工具、生物大数据解析、AI育种算法等关键技术,推动育种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迈进。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争创生物育种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建设大型表型组学平台和农业生物基因库,打造跨学科、跨单位的创新联合体,提升重大成果产出能力。同时,建议建立“政府+科研+企业”品种研发推广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殿昌: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助推可用易用成果转化

  建议强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深度创新合作,用好南海渔业科技创新联盟,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核心技术与装备研发,推动科技成果中试、测试与转化。组建国家海洋牧场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政府与企业共同投入研发资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产业研究机构的支撑作用,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用到产业,推动海洋牧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鼓励各地市研究出台现代化海洋牧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配套资金支持政策等,并建立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平台。

  聚焦金鲳等深远海主养品种,建议开展全链条产业科技攻关,如强化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培育饲料效率高、耐粗饲料的新品种。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宁凌:

  建设海洋牧场要做到“两个坚守”

  建设海洋牧场要做到“两个坚守”,坚守大食物观定位,坚守耕海牧渔功能,加强海洋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发展渔业生产,防止海洋渔业“非渔化”倾向。

  建议打造以渔业生产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系统构建“种苗繁育—渔业养殖—饲料动保—养殖装备—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交易服务”全产业链条。同时要精准识别海洋牧场产业痛点,前期应综合考量选址、品种、设施布局和种苗保障等关键因素;中期须系统应对种苗饲料供应、船舶维护、极端天气防范等现实挑战;后期则需有效处理市场价格波动、加工增值、冷链物流、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等关键问题。

  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薛华:

  加强育种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动,攻克深海育种难题

  耕海牧渔,种业先行。建议从工厂化循环水和深海网箱育种上重点突破,进一步加强育种企业与科研院校的联动,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科研力量、社会力量,共同攻克深海育种的时代命题。

  工厂化养殖是水产养殖行业向现代化升级的方向,可以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水产养殖的发展瓶颈,实现从“靠天吃饭”到“可控生产”的现代化跨越。建议工厂化养殖与深海养殖加强联动,通过海水养殖缩短养殖时间以规避风险,形成陆海接力,提升养殖效率。

  建议夯实饲料保供工作,特别是针对海洋养殖品种的营养和健康需求,着重强化海洋牧场专用饲料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黎少松:

  加大种业政策支持,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种业是基础性、公益性产业,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遴选重点育种企业,制订长周期、有重点的扶持政策,在资金、重大项目和人才引进培养上支持。

  生物育种是未来种业竞争的主赛道、主战场,建议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快生物育种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进程。建立育种企业和养殖企业的合作机制,保障育种长期投入,并完善技术服务市场化收费机制。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丹:

  建议参考粮食储备给予鱼虾储备补贴

  建立水产品储备库,规划建设5万—10万吨冷链物流鱼库,参考粮食储备给予鱼虾储备补贴,打造粤海粮仓、中国鱼库,保障粮食安全。加大对精深加工、水产预制菜产业园的支持力度,对园区建设、设备购置或迭代升级给予专项补贴,支持生产规范、溯源体系完善、品质保证的水产预制食品进机关,打通产业支撑体系的全链条。关注销售渠道建设和品牌打造,解决“丰产不丰收”“鲜活产品价格波动大”的问题。

  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设立专项课题对主要养殖品种进行病害防治研究,从种源、饲料、养殖环境、日常管理等方面,搭建病害防控体系,降低由病害造成的风险。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毅强:

  健全关键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养殖区的监测网络

  建议推动将政策性养殖保险全面纳入经常性政府开支预算,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财政保障机制。同时,鼓励保险及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产品创新,依托“财政+市场”风险共担模式,显著降低养殖主体自担费用比例。建议结合广东气候与养殖产业特点,开发更多普惠性、综合型产品,减少重复投保成本。

  建议统筹健全蓝色经济核心区域的信号基站、观潮站、气象雷达等关键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养殖区的监测网络。通过设施升级为海洋牧场设计建造和养殖运营企业提供实时精准的气象、海况数据。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姝婷:

  构建“创新—共享—交易”体系,组建智能农机专利共享池

  广东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在丘陵山区机械化,潜力在丘陵山区智能化。建议以“需求导向+协同攻关”破解卡点,整合产学研资源,重点突破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联合优势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成果转化,在岭南特色作物场景打造全球技术标杆。

  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关键在构建“创新—共享—交易”体系。建议以行业龙头为纽带,组建智能农机专利共享池,将重大攻关项目专利有偿授权给中小企业,降低创新门槛。同步建立省级技术交易中心,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让创新成果真正“长在产业链上”。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

  推进“人工智能+农机装备”深度融合

  针对智能农机装备发展,建议整合省内科研院所、制造企业和数字技术资源,加大农机装备的技术研发力度,提高适农性及作业质效。重点突破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关键技术,打造“研发—制造—推广”一体化平台。加强现代化农业实用人才培养,鼓励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强对农机、农技等方面的培训。实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场建设。

  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建议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建设粤西海洋种质资源库,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零鱼粉”饲料、水产疫苗等关键技术攻关。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邓诣群:

  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服务”成果转化体系

  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是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在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力度,同时不断探索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模式。

  要以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合力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一体化布局,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服务”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助力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部门回应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刘棕会:

  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

  将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培强产业发展主体,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从实施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开展重大品种育种联合攻关、种业企业扶优扶强、加强种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等5个方面确保种业振兴。

  将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推进无人化智慧农场技术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农机”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推进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培育建设工作,组建广东省农机创新服务联盟和广东省农机作业服务队。

  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世文:

  推动种业从“经验育种”

  向“科学育种”转变

  要加力研发生物育种底盘技术和储备育种关键基因数据,支持科研人员以自由探索的方式,深入挖掘生物育种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要加紧优化以产业和市场为导向的育种目标体系,布局研发种业核心技术、培育新品种。要加速推动育种工作向“育种4.0”阶段转变,加强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突破全基因组选择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生物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速融合,推动种业从“经验育种”向“科学育种”转变。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陈磊:

  围绕重点领域

  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要综合运用产业园区、首台(套)、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基金、技术改造等政策,协同推进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重点围绕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基础零部件、智能制造等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研究。

  加强与海洋渔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配套企业的合作,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现代深远海养殖装备供给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水下网衣智能清洗机器人研发,着力解决强附着物清洗难题,降低海生物腐蚀,延长海洋牧场装备等设备使用寿命。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胡建斌:

  我省养殖用海的海域使用金

  征收标准处全国最低水平

  印发《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按照“优近拓远”的原则,规划划定渔业用海区面积2.93万平方千米。扎实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动解决部分渔港及传统养殖海域涉及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问题。还会同省财政厅修订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大幅下调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目前我省养殖用海的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已处于全国最低水平。牵头修订海域使用金优惠政策,将免缴政策适用范围扩大至广东省管辖海域内现代化海洋牧场用海项目。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包祖明:

  鼓励为海洋牧场企业

  提供个性化保险服务

  持续优化产品,鼓励保险机构通过“水产品养殖死亡保险+设备损失险+水产品运输险+从业人员意外险”全链条“一揽子保险”方式,为海洋牧场企业提供个性化保险服务。

  同时,要加强与农业、财政、气象等部门沟通配合和数据共享,指导保险机构加大卫星遥感、物联网、水下监测设备等科技应用,提升海洋牧场保险风险、道德风险管控能力,推动费率、赔付水平逐步下降。

  对提高养殖保险财政补贴比例、建立省级应急赔付基金和风险补偿备用金等建议,配合做好测算和研究,积极推动完善海洋牧场保险多层次风险共担机制。

  南方日报记者姚瑶见习记者吴静涵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梁钜聪

上一篇:
超400家公司披露中期分红预案!总额达1800亿元,中国移动等三巨头分红均超百亿
下一篇:
启东书写向海图强新“船”奇 | 早安,启东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