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无锡执笔“青绿”写传奇
发布时间:2025-08-26

  

  □本报记者俞圣彤

  铺展青绿画卷,奏响湖山新歌。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提出20年。20年来,无锡积极践行“两山”理念,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努力绘就自然生态之美、绿色生产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太湖成为我国重点治理的三大湖中首个全年“良好”湖泊;去年优良天数比率、PM2.5年均浓度两项核心指标,均创下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优水平;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升至53.1%、41.6%,单位GDP能耗下降17%、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8.3%……

  从太湖治理到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从打造“最干净城市”到放大好山好水综合价值,无锡以“绿”为韵脚,落笔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恢弘诗行,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间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守护“高颜值”,

  共筑天蓝水清生态城

  8月,“新质文旅·太湖揽胜”游轮再度启航,航线自元旦开行以来,游人如织,好评如潮。游客们乘坐游船穿越碧波万顷的太湖,看水天交织处鸟飞鱼跃,体验“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的独特魅力。

  数据见证着“太湖之变”:太湖无锡水域实现连续17年安全度夏,13条主要入湖河道水质优Ⅲ比例达100%,2024年度太湖无锡水域总磷浓度为0.049毫克/升,同比下降9.3%,水质好于往年,好于全太湖。这意味着太湖无锡水域本世纪以来首次达到全年Ⅲ类水质,提前6年达到国家治太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要求,太湖成为我国重点治理的三大湖中首个全年“良好”湖泊。

  一系列好消息的背后是近二十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据统计,2007年以来,无锡累计实施治理太湖重点工程7000多项、投入资金1350亿元。无锡连续10年以“农历新年第一会”的形式,全面部署以太湖治理为标志性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连续8年将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持之以恒推进铁腕治污、科学“治太”。通过狠抓控源减污、生态清淤、系统治理,今年1—7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继续保持Ⅲ类,衔山抱水的碧波江南为太湖之美的充分绽放、文旅价值的深度激活夯实了生态根基。

  在守护太湖安澜的同时,无锡还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

  “快看,快看……江面上是什么?”8月7日傍晚,有市民在江阴大桥附近拍到动人一幕:两只小江豚一左一右跟着江豚妈妈,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时而在水中穿行。对此,长江靖江段江豚调查队领队、盐城师范学院博士汪正飞表示,在近期监测中,他们也曾遇见此类江豚嬉戏的场景。

  作为长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江豚的不断“露脸”无疑是对江阴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有力“点赞”。

  江阴依江而建、因江而兴。近年来,江阴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遵循“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战略,主城区30公里生产岸线全部复绿,8公里沿江公园、10公里锡澄运河公园组成“一江一河”城市生态T台,生态环境持续向优——2024年,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江阴长江段保持江苏最好水平;9条主要通江河道全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1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4年保持100%,Ⅱ类水质占比提升至61.1%;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

  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优美的湿地保护滨水景观让城市与公园浑然一体。抬头望,蓝天白云“有颜值”;漫步时,无边光景“满目新”。从“观水”到“亲水”,市民在无锡可以享受到的“绿色福利”越来越多。

  推进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扬尘灰气“四气共治”,高质量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近年来,无锡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全省率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建设,重点聚焦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2024年无锡PM2.5年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55.7%;去年优良天数比率达83.9%,两项指标均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优水平,“无锡蓝”“水晶天”成为市民最常见的美丽景致。

  塑造新动能,

  共蓄绿色低碳“硬资本”

  绿色发展,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发展模式的重塑。

  8月,在上海第七届综合能源服务与零碳园区建设大会上,江阴企业远景能源有限公司、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双双获评2025“北极星杯”零碳园区优秀实践企业,远景同时入选2025“北极星杯”综合能源服务优秀案例项目名单。

  自2021年全面启动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三年行动以来,江阴累计关停小电厂6家、化工企业194家、散乱污企业1035家。江阴以“工改”为刃,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优化调整,成为无锡产业焕“绿”的一道缩影。

  2024年,无锡入选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无锡致力于推进产业、能源等重点领域、环太湖重点区域减污降碳协同任务,全面提升生态“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锡经验”。

  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上,无锡注重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引进和培育绿色低碳企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位于长江岸边的兴澄特钢厂区外,绿意盈盈,刺耳的机器轰隆声和弥漫的烟尘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会算账”的管控中心、机器人当家的生产线,整个工厂在高效运转的智能化管控系统下变身成“科技大片现场”。

  江阴兴澄特钢作为全球特钢行业首家“灯塔工厂”,通过建设数智中心,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运营。该企业还投资约31亿元完成超低排放全流程改造,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幅度分别达18.9%、62.2%、58.3%。

  近日,位于宜兴环科园的江苏碧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满载着创新“黑科技”热解系统的20余个集装箱发往日本,为当地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有机废弃物高效转化为绿色能源。

  作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的宜兴环科园瞄准新能源、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方向,引进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环保产品已涵盖水、声、气、固、土、仪及资源利用等7个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中建材光伏电池封装材料项目投产,碧迪医疗科技宜兴工厂开业,海容电子、湖畔光芯、氢储能源等项目加速推进,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逐渐形成,2024年园区绿色产业的总产值占园区GDP的35%。

  近年来,无锡大力培育行业绿色发展标杆,推进光伏、风电、氢能、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加快建立资源集约化、生产清洁化、污染减量化的绿色制造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7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48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推进首批13家市级零碳工厂建设,成为全国第二个开展市级零碳工厂建设的地级市。

  “含金量”与“含绿量”相映生辉,2024年,无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升至53.1%、41.6%,单位GDP能耗下降17%、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8.3%,一升一降之间,尽显无锡持续发展底色。

  无锡还在加快探索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8月初,无锡出台《无锡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围绕产业、能源、基础设施三大领域推出20项具体举措,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意。

  探索“生态+”,

  共绘诗意安居幸福景

  眼下,在太湖西岸双桥港昔日藻泥坑上,由宜兴市阅湖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文旅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这是江苏首个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项目,经宜兴市水利部门核算,该区域水生态产品增值量约为1048.5万元。此举形成了“治理投入—生态增值—市场反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近年来,宜兴创新构建全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网络,在去年8月完成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后,科学制定《关于建立健全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为全省探索实践规范化交易路径。

  8月中旬发布的《中国县域/市辖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研究报告2025》中,宜兴位列“2025全国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百强榜”第三。

  以科学的统计方式给“绿水青山”贴上“价格标签”,宜兴还持续开展GEP核算工作,让绿水青山都有了“明白账”。据统计,2021年起,宜兴GEP、GDP总量相当且同步增长,突破两千亿元。此外,宜兴还在省内率先构建绿色金融认定体系,科学制定《宜兴市绿色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宜兴市绿色项目认定管理办法》,促进金融要素向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和项目集聚,茶园及植被修复碳汇质押贷、竹林碳汇项目贷等一系列创新金融产品陆续涌现,成功打通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渠道,赋予“生态+”更多可能。

  无锡还进一步强化“全域皆景区”概念,一体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和全龄友好型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等建设,为全体市民营造高品质生活。

  “白色的房子配大草坪很出片!”地处江阴申港街道的“无一空间”成了整个夏日人气火爆打卡点,隐于山野的一间小咖啡店成了“网红店”,乡下的夜晚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的行香竹苑度假村,满目皆是大片泼洒开的绿意,民宿掩映在200亩的山地竹林中,翠竹依山势错落生长,与原生草木交织错落,游客无不赞“这里真是世外桃源”。

  生态“牵手”文旅,美丽乡村入画来,江阴、宜兴依托各自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

  镜头聚焦无锡城运河畔——功能再造后的运河文旅产业活力四射:荣氏家族遗留的面粉厂旧址变成“运河汇”文化综合体;升级后的南尖公园“船舞台”光影交错,成了一处耀眼的城市新地标。数据显示,运河沿岸113处古建筑、老宅院涌现文化展览、创意办公等多元业态,迎来社会资本投入超20亿元;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1.6万多个灯组勾勒的“运河鱼灯”盛景点亮春晚主舞台,带动全市春节假期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7%。

  让群众享受更多清水绿岸。2020年,无锡在全省率先启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为百姓打造“推窗见绿、开门亲水、移步进园”滨水新空间。截至2024年底,无锡累计建成2365条美丽幸福河湖,建成数量和投资额均位居全省首位。以生态为基、以惠民为本,无锡继续开展新一轮“治太”,计划到2030年完成清淤3456万立方米,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厚植更多绿色基底。

  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性、精准性,无锡进行“人工智能+水利”应用的“河长智”场景创新,综合运用机器狗、无人机、无人艇、无人船、卫星遥感、高精度监测设备等最新科技手段,构建数智化“巡、防、控、管”模式,为守护一方碧水清波增添科技亮色。同时,无锡推进河湖治理管护向基层网格延伸,壮大民间河长、企业河长、“河小青”力量,让河湖管理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

  一曲《太湖美》,唱不尽三万六千顷波涛、七十二峰苍翠的旖旎风光。无锡将生态保护融入城市基因,绿色产业与山水城林相得益彰,一条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迈上新征程,无锡将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以更加璀璨的“太湖明珠”形象,让“只此青绿”的生态之花在时光长河中永续绽放。(无锡市委宣传部供图)

上一篇:
吉利海外公司遭诺基亚漫天要价
下一篇:
勇挑大梁,“城市中心”迈向“更高水平”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