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存款搬家,哪类理财产品将接力?
发布时间:2025-08-24

  核心结论

  负债端:偏好短期低波,逐步降低收益率预期

  理财规模增至历史高点,但增速放缓。截至2025Q2末理财规模为30.67万亿元, yoy+7.5%。高基数和增长催化剂减少的影响下,预计2025年全年理财增量不及2024年,全年增速或维持7.5%左右。

  现金管理类规模下降、“最小持有期”固收类产品高增。封闭式产品期限拉长,但规模增长较为较慢,反映居民对于理财流动性的要求仍然较高。新发募集情况较好,投资者或已能接受理财收益率的同步自然下降。

  资产端:欠配压力大,增配高流动性资产

  2025Q2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公募基金>同业存单。存款无波动、上量快,价格也有性价比。公募基金仓位的增长也反映理财欠配压力大。委外整改压力下,理财或主动收缩信用债敞口、增加利率债波段交易。

  1、现金及银行存款:无波动、免利息收入增值税(3%)。2025Q2增量约9100亿元,占比总投资资产增量的超一半。该项占比连续3个季度下降后首次上升,或反映理财目前对于回撤的容忍度仍然很低;

  2、同业存单:高流动性、免利息收入增值税(3%),同期限信用债税后收益率或不及NCD;

  3、公募基金:理财对信用债ETF、主动管理类基金需求或均较高。截至2025Q2末理财持有的公募基金为1.38万亿元,持仓占比4.20%,为历史最高值,主要是看重基金的投研能力、方便申赎等优势;

  4、债券:收缩信用债敞口、增加利率债波段交易。信用债票息吸引力不断下降,理财转向增加利率债的波段交易,如7月底利率债阶段性回调将给理财带来较好的增配机会。

  竞争格局:头部效应明显,中小行加速“退场”

  股份行理财子坐稳头把交椅。截至2025年5月末规模前三的理财公司仍为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主要受益于零售客群基础好、集团协同优势明显,加上近年大力开拓代销渠道。考虑到近年银行业表内存贷增速放缓,头部理财子的规模诉求或仍然较强。

  中小银行主动退出,市占率降至10%。2024年初至今未新增理财公司的牌照,中小银行纷纷主动转为纯代销,2025年6月末理财公司的代销机构增至594家。银行代销可增厚中收、承接存款“搬家”资金,招商银行2025Q1单季代销理财收入同比高增近40%,中小银行利用区域内优势可挖掘更多长尾客群。

  小结:“存款搬家”趋势下,我们认为低波理财将是最主要的承接方

  我们看好理财的稳步增长,但增量或不及2024年。资产端的欠配压力持续增大,主要体现在:(1)存量高息协议存款(借道保险资管)集中到期;(2)信托平滑&估值规范,未来理财平抑净值波动能力大幅减弱;(3)短期限信用债获取难度增加,需通过加大配置公募基金、利率债交易的方式增厚收益。直投长期限信用债或信用下沉的可能性不大。

  风险提示:经济增速不及预期;金融监管趋严;理财子牌照发放收紧等。

  来源丨祥谈金融

  原标题丨【开源银行】坚守“绝对收益”的现实与未来——理财2025H1半年报解读

  图片

  01

  负债端:

  偏好短期低波,逐步降低收益率预期

  1.1、理财规模增至历史高点,但增速放缓

  截至2025Q2末理财规模为30.67万亿元,年内增长7200亿元,yoy+7.5%。Q2通常为理财规模增长的“旺季”,低利率环境下居民财富管理需求释放,理财增长较为顺利,目前已增长至理财历史最高值。考虑到Q2末回表力度通常同比略降且不及Q1,预计回表规模为1万亿元。这部分规模若在7月初恢复,7月中旬或已增长至31.67万亿元左右。但高基数和增长催化剂减少的影响下,我们预计2025年全年理财增量不及2024年,或为2万亿元,2025年末理财增速或维持7.5%左右。

  图片

  现金管理类规模下降、“最小持有期”固收类产品高增。随着收益率的持续走低,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仍为负增长,截至2025Q2末降至6.4万亿元,同比下降14.55%;开放式固收类产品仍为增长主力,随着年底保险协议存款部分集中到期,该类产品收益率也将继续下降,但流动性优势明显,短期内仍将受到居民投资者的青睐。

  封闭式产品期限拉长,但规模增长较为一般。资产荒下理财公司发行封闭式产品的意愿提升,2025年上半年封闭式产品的新发期限边际拉长,但从销售情况来看,封闭式产品增长仍然较慢,反映居民对于理财流动性的要求仍然较高。

  图片

  1.2、收益率平稳下降或成常态,新发募集情况较好

  2025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兑付收益率平均为2.12%,较2024年全年下降53BP。受存款利率下降、2025Q1债市回调等因素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理财平均每月的兑付收益率为2.12%,较2024年全年下降53BP,降幅似乎较大。但新发产品的募集情况仍然较好,上半年新发理财产品数量同比增长近6%,新发产品募集资金同比增长9%,平均单只募集22.53亿元,同比增长3%。低利率环境下,随着存款利率不断下降,固收类理财收益率较3Y定存实际利率仍有80BP收益优势,相比之下理财流动性也更高,也就是说投资者或已能接受理财收益率的同步自然下降。

  图片

  图片

  02

  资产端:

  欠配压力大,增配高流动性资产

  2.1、 Q2增配资产:存款>公募基金>同业存单

  2025Q2增配高流动性资产:现金及银行存款>公募基金>同业存单。上半年理财的欠配压力较大,低利率环境下坚守“低波”定位。尽管存款收益率下降较多,但横向对比各类资产来看,存款仍有较高性价比。公募基金仓位的增长也反映理财欠配压力大,以公募基金快速建仓的需求较大。

  图片

  现金及银行存款:无波动、免利息收入增值税(3%)。截至2025Q2末,现金及银行存款环比上升1.48pct至24.80%,规模增量约9100亿元,占比总投资资产增量的超一半。该项占比连续3个季度下降后首次上升,或反映理财目前对于回撤的容忍度仍然很低。2025Q1债市回调叠加信托平滑工具的整改,理财主动收缩风险敞口,通过降久期、增配存款来巩固“绝对收益”定位。但本轮增配的存款主要是同业存款,不同于2024年之前的保险协议存款,其收益率与同业存单接近,反映理财正在调低对收益率的要求,换取流动性和安全性。

  同业存单:高流动性、免利息收入增值税(3%)。截至2025Q2末,同业存单占比微升至13.80%,同业存单和存款均无需缴纳3%的利息收入增值税,因此同业存单税后收益率或阶段性高于同期限信用债。但同业存单的价格随市场环境波动,不如存款稳定,因此主要被当作流动性调节工具。

  公募基金:理财对信用债ETF、主动管理类基金需求或均较高。截至2025Q2末理财持有的公募基金为1.38万亿元,持仓占比4.20%,为历史最高值,较2025Q1末上升1.2pct。信用债ETF在上半年快速增长,由于流动性好、费率低、可质押等优点,理财或有较多增配。此外,理财对于中长债基、混合债基等主动管理型债基仍有较大需求,主要是看重基金的投研能力、方便申赎等优势。

  债券:收缩信用债敞口、增加利率债波段交易。2024Q2末理财持有的利率债近1万亿元,占3.00%,较年初上升0.67pct;信用债12.79万亿元,占38.79%,较年初下降2.32pct。信托整改压力+短期限信用债发行降速,理财对于信用债仓位更为谨慎,偏向于通过公募基金增配信用债;信用债票息吸引力不断下降,理财转向增加利率债的波段交易,如7月底利率债阶段性回调将给理财带来较好的增配机会,现券数据来看理财净买入利率债规模边际提升。

  图片

  2.2、直投债权类减少,支持实体比例走低

  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继续下降。截至2024年6月末,理财通过债券、非标、未上市公司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降至68%,为有统计以来新低;理财支持实体规模占同期社融存款的比例为4.88%,环比小幅上升但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主要是理财主动减少直投信用债而通过基金间接投资,以避免较大的市场波动。但公募基金在理财持仓披露时无需穿透,故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在读数上有所下降。

  图片

  03

  竞争格局:

  头部效应明显,中小行加速“退场”

  3.1、理财公司:国股行理财子规模优势稳固

  股份行理财子坐稳头把交椅,或仍有一定规模诉求。截至2025年5月末规模前三的理财公司仍为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顺位未发生变化。股份行理财子零售客群基础好、集团协同优势明显,加上近年大力开拓代销渠道,短期内增长势头仍然强劲。考虑到近年银行业表内存贷增速放缓,头部银行依靠理财业务加大客户粘性,理财的规模诉求或仍然较强,短期内将更多迎合投资者的偏好,发行适配低风险偏好客群的产品。

  图片

  头部股份行&城农商行理财子积极开辟代销渠道。截至2025-07-30,母行以外代销机构数量居前的为兴银理财、杭银理财、信银理财;母行以外代销的产品数量比例居前的为南银理财、苏银理财、渝农商理财。这些机构受益于同业合作优势、财富客群基础,近年通过开拓渠道为规模增长助力。

  图片

  3.2、中小银行:清零预期下主动退出,市占率降至10%

  理财子牌照继续“惜发”,2026年底前中小行或面临“清零”压力。2024年初至今未新增理财公司的牌照发放,预计监管态度仍然较紧,中小行获批难度仍然较大。截至2025Q2末银行机构理财规模为3.19万亿元,占全市场10.4%,占比较Q1末下降超1pct。

  图片

  中小银行持续退出理财市场。2024年6月下旬,根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目前有部分省份要求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在2026年底前逐步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截至2025Q2末共有194家银行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较2025Q1末减少21家,不少银行提前主动退出理财市场。目前国有行和股份行均已获得理财子牌照,未获得理财子牌照的银行均为城农商行。

  图片

  图片

  城农商行理财业务规模效应不足,纷纷转为纯代销。截至2025Q2末,中小银行存续的产品数量为1.39万只,较2025Q1末下降1.1万只。城农商行发行的产品线较为单一,单家规模小、单只规模小,盈利能力不足。主动退出理财市场后大多转为纯代销,丰富产品货架的方式加强客户粘性,有助于理财子增加城农商行的代销渠道,加大对长尾客群的理财营销。

  图片

  银行代销可显著增厚中收,承接存款“搬家”资金。2025年6月末理财公司的代销机构增至594家,延续增长态势;直销金额也同比有所上升。未来中小银行若转型纯代销,可较好承接居民存款“搬家”的需求,若前期客户基础较好,有望带来亮眼的代销收入,如招商银行2025Q1单季代销理财收入在2024Q1基数较高的情况下仍然同比增长近40%。

  图片

  04

  小结

  “存款搬家”趋势下,我们认为低波理财将是最主要的承接方,主要由于理财依托银行的渠道优势、理财客群和存款客群的高度重合。因此我们看好理财的稳步增长,但增量或不及2024年。但资产端的欠配压力持续增大,主要体现在:

  1、 存量高息协议存款(借道保险资管)集中到期,高息低波资产难以获得;协议存款到期后若置换为同业存款,两者收益差距或大于100BP;后续同业定存利率若被监管收紧,将加大低波资产的欠配;

  2、 信托平滑工具整改、估值方式规范,年底前若整改完毕,从2026年开始理财在债市调整中平抑净值波动能力大幅减弱,负债端可能变得不够稳定;挖掘存款、非标等无波动资产的意愿增长,但实体需求较弱使得这些资产的供给不足;

  3、 短期限信用债发行降速、票息降低,理财配置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需通过加大配置公募基金、利率债交易的方式增厚收益;

  4、 受制于理财客群的风险偏好,权益类资产规模仍然较小,理财难以享受权益市场的结构性上涨机会,多资产投资受限。

  随着投资者降低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理财公司仍将坚守“绝对收益”定位,对于同业存单、短期限信用债和债基仍需求较大。但直投长期限信用债或信用下沉的可能性不大,或更多通过公募基金或基金专户实现。

  附

  附表:理财持仓一览

  图片

  05

  风险提示

  经济增速不及预期,低利率环境加大理财欠配压力:若经济增速不及预期,低利率环境下理财欠配压力增大;

  金融监管趋严,资产端可选范围缩窄:委外整改使得理财管理净值难度增加;

  理财子牌照发放收紧:目前尚未获批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或面临着理财存量规模受限、增量产品无法发行等风险。

上一篇:
突发!一集团CEO喊话百度,立即终止萝卜快跑与阿联酋合作项目
下一篇:
李书福的快刀,劈出一条财路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