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江苏徐州:科产融合“创新浓度”攀高,硬核技术“发展高度”领跑
发布时间:2025-08-24

  Get Adobe Flash player  今年,徐州加速培育新产业与新动能,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填报研发投入达98.75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超年度10%的增长目标;341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42.19亿元,同比增长26.75%,高于全省17.55个百分点。  从智能工厂的“无人车间”到实验室里的“卡脖子”攻关,从高校前沿探索到企业成果转化,徐州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多点开花,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创新平台能级跃升  创新,离不开高能级平台的支撑。近年来,徐州聚焦科创平台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  在徐州经开区,徐州徐工弗迪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智能化设备有序运行,机械臂精准抓取,AGV小车自主导航,生产流程在5G网络支持下高效运转。  “在这条生产线上,关键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率达100%,高效完成电池从生产到检测的全过程,生产效率提升了35%。”公司信息化负责人闫成龙说道。公司将继续探索智能制造新路径,推动电池制造业朝着更高效、更智能、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地下百米,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内,研发人员坐在电脑前,分析岩石中的结构变化。  “我们聚焦‘深地资源与空间开发’研究方向,开展深地能源资源开发、深地空间安全防护等重点研究,积极搭建产业前瞻技术攻关平台,打造创新策源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云龙湖实验室主任李晓昭介绍。  这一系列进展,是徐州科创平台量质齐升的生动写照。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挂牌江苏省实验室;在徐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全部顺利完成重组;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启动建设,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徐州医科大学细胞治疗医学领域)获立项公示。  一个个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崛起,推动创新体系实现数量增长、能级跃升,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平台的集聚效应,正不断转化为创新“加速度”。当前,徐州不断优化高质量科创平台体系政策举措,深入实施科创平台提能造峰工程,推进云龙湖深地实验室二期科研平台和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安全应急、细胞治疗药物等一流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备案300家,新增省概念验证中心1家,支持3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创新协同聚势提速  科技创新不仅向内深耕,更积极向外拓展。徐州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拓展创新边界。  4月,徐州市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成果专场对接活动举行,苏皖鲁豫四省十城科技部门共同参与成果转化对接。现场发布优秀科研成果、优惠政策等清单,5家企业与学校签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合同8项,合同金额140.8亿元,协同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及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  5月,徐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主动“走出去”,携本地企业技术需求走进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精准对接创新资源,为两地创新资源的对接架起区域协同桥梁。  7月,2025“徐州科创圈”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十三届“创响徐州”科创大赛行业赛举办,77个优质科创项目同台比拼,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赛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力。  “我们与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进行产研合作,攻关复杂医疗系统的技术难题,与各地医疗专家交流合作,面向医疗机构提供智慧运维、智慧医保的融合解决方案。”生物医药行业赛上,江苏智先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力说道。如今,公司已服务400余家客户,正加快“立足江苏、辐射华东、服务全国”布局,为更多客户实现医疗信息化服务。  8月,第十三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暨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首场行业赛在铜山开赛,这也是市科技局首次承办省赛首场行业赛,为徐州的创新生态再添新彩。  从主动对接高校资源到举办高水平科创赛事,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产学研用”的链条越拧越紧。这样的协同创新,正在徐州多点开花。  创新链条深度融合  创新平台的壮大与协同生态的完善,最终瞄向的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徐州推进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加速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7月17日,徐州高新区结对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入选江苏省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试点单位。高校智力资源与高新区产业基础双向适配、双向赋能,将为当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按下“加速键”,催生更多创新成果。  徐州吉安矿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自主研发,研发出高效能煤矿防灭火产品及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推动了煤炭开采行业的安全生产。“我们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升级传统矿业安全技术和产品,构建了从灾害监测预警、安全诊断服务到灾害治理的完整链条,为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公司总经理王士华说道。  在徐州,企业带着产业难题走进高校实验室,一批批由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联合解题的科技项目加速落地。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主动对接“343”创新产业集群,与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等企业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学校科技创新与地方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近五年,中国矿业大学与在苏企业产学研对接超200次,签订超7亿元横向科研合同额,让更多创新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与南京巨鲨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山东麦德盈华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医疗机构、企业及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打造“校—地—企—医—所”协同育人新平台。建院至今,已培养了6000余名医疗卫生领域人才,助力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速推进产教融合。  徐州将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支持“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场景应用开发,持续推动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打造科技资源“引力场”,引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一座城市的创新浓度,决定其发展高度。今天的徐州,创新成果奔涌不息。在这片热土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文字记者梁梦雨  责任编辑:煜婕  扬州网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扬州网广告热线:0514-82931211  相关阅读:

    

上一篇:
余承东官宣尚界H5明日开启预定,搭载HUAWEI ADS 4,最长续航达1300km
下一篇:
江苏苏州:全省首创校政企联盟 超10万名学子逐梦港城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