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机器人困在量产?“果链”下场开启流水线生产|预见AI+
发布时间:2025-08-22

  强光、噪声干扰下,“玲珑”两条机械臂默契协作,狭小工作半径内精准识别目标料箱并成功抓取,随后搬运并放置到货架指定区域内,成功率几近100%。

  在近日举行的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上,领益智造的机器人一举斩获物料搬运技能竞技、混料分拣技能竞赛双料金牌冠军。

  “我们基本涵盖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80%以上。”领益智造副总裁、机器人业务负责人杨新宇说,一方面,领益智造可为机器人打造零部件加工、组装“超级工厂”,同时也可以提供核心零部件、模组服务,形成“百货市场”,打通机器人落地生产制造的“最后一百米”。

  “代工企业”做什么?

  打通量产“最后一百米”

  3个月前,领益智造公告称,新增募投项目“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整机代工升级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5000万元。

  针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领益智造表示,已拥有一系列人形机器人技术积累,其中,既有技术积累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驱动器、运动控制器等人形机器人执行层的核心技术;也有模切结构件、金属结构件、注塑结构件、软包结构件等各种加工工艺的零部件产品;还能提供头部总成、灵巧手总成、四肢总成和整机组装。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投身机器人创业的团队,多是互联网、算法等出身,具备工程量产能力的不多,加工制造过程存在一定“技术鸿沟”。这正是领益智造要为行业解决的问题。

  杨新宇举例说,工业场景最常见的上下料环节,领益智造通过开放生产环境,告诉机器人厂商,上下料的尺寸是什么样的,需要工作时间多久,电池需要多大,手部操作、导航精度多少,“机器人厂商没有这些概念,这需要双方合作,一点一点磨出来”。

  机器人在落地前,仍需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不断调整,杨新宇说,一个全尺寸机器人,光结构件可能就一两百个,内部很复杂,很难指望在立项之初,通过一两个版本就设计出成熟产品。

  “这个领域缺乏标准,要不停迭代,往往设计出一版后,组装过程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再去改图纸,要反复迭代几版,这都是硬件厂商的常态。”杨新宇说。

  标准五花八门?

  可先从加工制造实现标准统一

  在研发加速的背后,人形机器人缺乏统一标准的行业痛点正逐渐凸显,平台异构、接口割裂、等,导致适配成本高昂、能力复用性差、开发门槛高。

  “不同于成熟的手机产业链,每一个小的组件都有标准,而且集中度提高后,零部件慢慢形成模组再拼装,目前机器人行业的基础零部件还没有标准。”杨新宇说,这包括电池、散热、电机以及寿命、测试等标准,都需要一边做一边摸索。

  有厂商按照消费电子、车规级等标准来研发机器人,也有一些国字号机构尝试出台标准,但各家机器人公司的重心都在快速迭代产品上,短时间很难形成一套通用标准。设计图纸和组装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不免需要不停返工。

  在杨新宇看来,尽管设计层面标准五花八门,但落地加工制造层面,则是可以先把标准统一起来。

  “生产过程涉及金属件、塑胶件、复合材料件、软性材料件,生产工艺则涉及模切、冲压、CNC、阳极、电镀、注塑、压铸、锻造、3D打印等,整个制造行业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取得了初步共识。”杨新宇说。

  目前,领益智造联合北京有关部门,搭建了一个人形与具身机器人整机组装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线,即通过中试线,将原本零散的订单“聚拢”起来,加快量产落地。

  在哪些领域先落地?

  先在工业场景用起来

  从“会干活”到“会像人一样干活”,机器人已从单纯的技术参数“秀肌肉”,迈向比拼真实场景落地。但机器人最先在哪些领域落地?

  杨新宇认为,对个人用户来说,即便机器人能完成“端茶倒水”等任务,但几十万的价格很难消费得起,倒是在工业场景中,自动化设备往往在几十万到几百万元,如果能提升自动化效率,厂商是愿意为机器人付费的。

  “先在工厂场景中普及后,成本可以逐步下降到只需要几万元,成本下降了,能力上来了,这时候就可以向家庭或服务场景推广。”杨新宇说。

  需要指出的是,经过十多年的“机器换人”,工业场景中能够自动化的环节都几乎已经实现了,机器人还有多大空间?

  编好固定程序,让工业机器人做固定动作,这种自动化确实空间有限。像领益智造这样的全球工厂,虽已高度实现自动化了,依然有数以万计的员工在一线。

  对工厂来说,还需要大量人工环节的包括上下料。当转线频次加快,生产线随时要面对尺寸不一、不同品类的物料,工业机器人较难灵活适应。

  再比如,检测环节,由于出货量比较大,无法完全靠机器人的工业视觉检测。如果机器出点故障,可能一下子就有十几个批次出问题了。因此要通过抽检、全检保证良率,需要人工来操作。

  而在包装环节,不同制品的包装要求不一样,也同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此外,在一些重物的搬运中也同样需要人手。

  “自动化机器能够解决80%以上的工作量,但总有一些非标的场景,约20%的事情还需要人去做。”杨新宇说,人形机器人要解决的,是剩下的那些非标准化、固定式动作,也更偏向柔性作业。

  人形机器人的其中一个能力是要求具备泛化能力,比如在生产线上学会了抓手机,那接下来换一个纸巾盒、电脑也都能抓取。而在一些分拣环节,机器人也已经上岗。杨新宇介绍,北京当地政府也在协调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平台,在一些仓库中引入机器人。

  “出于成本考虑,一些物流厂商会租用地下室,不通风又没有光,人在那里干活很憋屈,因此招人也不容易招。”杨新宇说,比如平台开放药品仓库,让机器人做分拣的工作。

  此外,针对一些无人零售店,也已经开放了一些场景给机器人来做。“机器人先从满足一个点开始做起,再不断叠加更多能力。”杨新宇说。

  □对话

  南方+:目前机器人的使用寿命是多久?

  杨新宇:机器人使用寿命有明显的“短板效应”。比如一个冰箱坏了,可能不是全部坏了,而可能是关键的制冷压缩机、循环系统中某一个点坏了,导致整个机器不能用了。

  人动起来的时候都是靠关节的,机器人最大的损耗也是在关节,核心就是那些电机、减速器,由于很多是定制的,需要量产和应用才能实现功能逐步稳定,需要时间沉淀。

  机器人要更灵活,就要用到更多自由度,从长期使用来看,也存在稳定性问题。关节的寿命和工作时长也有很大关系,比如说是48小时连续工作,还是中间会休息。

  电子产品经常会发热,散热程度也会影响到使用寿命。目前来看,一台机器人的寿命,约在3到5年左右。

  南方+:提到标准,不同厂商有做轮式,也有双足,最终会是怎样的形态?

  杨新宇:一般认为,最终的形态一定是像人一样,也就是双足会是最终形态,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双足站立非常考验平衡与协调能力,要投入的技术更复杂,也更耗电;站立的话,就要靠下肢来支撑,那么下肢用的材料强度要求也更高,成本也会高很多。

  全尺寸双足机器人,成本在几十万元,而轮式相对稳定一些,价格在10万元内也能做下来。

  南方+:你们在和机器人厂商联合攻关过程中,会给这个行业哪些建议?

  杨新宇:机器人为了轻量化,主流的结构件会选择铝合金,强度也还行,设计、加工也相对容易,在优化材料阶段,其实很多新的材料都可以尝试,比如说碳纤维、玻纤维等。

  其实,人体的传动不完全靠关节,其实也有韧带在发挥作用,而且,人其实比较害怕关节磨损,受力尽量不要放在肘部、膝部,有时候会分散到肩部。但机器人的传动主要是靠关节,就是说,所有的负荷都压在了关节上,这就对关节要求很高,也很贵,我们也在探讨新的方式。

  南方+:机器人行业还有哪些降本空间?

  杨新宇:每家机器人设计不同,参数要求不一样,电机、减速器、编码器等关键零部件都需要定制。我们现在拉通整个生态链。

  各家机器人公司在我们这加工制造时,我们把这些需求尽可能实现通用化,比如说,几家企业可以用同一个标准的电机、减速器,这样就不至于每家定制,而且会因为产量慢慢起来之后稳定性也更好,成本也能够摊薄。

  我们找了一些上游的比如做电机、减速器的企业,一起来合作推动产业链降本。一方面,机器人离不开我们的生产制造,另一方面,我们链接了很多关键零部件,相当于起到桥梁作用。

  采写:南方+记者郜小平

  海报设计:吴颖岚谭唯

  调研团队:郜小平葛政涵杨晓雯徐俊通刘倬彤向远辉叶子青

  统筹:程鹏马华杨晓雯

  策划:陈韩晖刘光金赵兵辉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作者】郜小平;吴颖岚;谭唯

  南方产业智库

上一篇:
消费贷“国补”倒计时!实际利率或降至“2字头”
下一篇:
美团会员上线酒店积分权益:覆盖20余万家酒店 其中半数为高星酒店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