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实控人掏空公司三年利润!与已注销的供应商履行采购合同,新广益IPO卡在哪
发布时间:2025-08-21

  申报前夕将三年净利润几乎全数分红,且最终全部落入实控人兄弟口袋。一边自称“打破海外垄断、市占率第一”,一边研发投入远不及同行,且专利曾被全部无效,甚至超七成研发人员没有本科学历。这样反差强烈的剧情,正发生在苏州市新广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身上。

  成立于2004年的新广益,于2023年6月末递交创业板上市申请,但IPO进程缓慢。截至2025年6月,公司因财务资料过期已三次更新申报材料,招股书也已更新至第六版。拖延背后,监管多次问询直指其“突击分红”“信披质量”与“研发实力”等核心问题。

  IPO前突击分掉三年利润

  全部落入实控人口袋

  资料显示,新广益最早成立于2004年5月。2022年3月,新广益完成股份制改制。一年后,2023年6月末,公司递交创业板IPO申请,并在2023年末完成第二轮审核问询回复。

  然而,排队已超过两年,新广益的IPO迟迟未有实质进展。2025年6月,新广益第三次因申报文件中的财务资料过期而更新提交相关资料,并第六次更新招股书。

  根据新广益首次递交的招股书,2020年至2022年,新广益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1亿元、4.96亿元、4.5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8874.8万元、8349.46万元、8152.99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8406.02万元、8084.31万元、8006.83万元。其中,2021年和2022年,新广益业绩持续下降。

  但2023年和2024年,新广益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16亿元、6.57亿元,净利润8328.25万元、1.6亿元,扣非净利润8346.03万元、1.13亿元,呈现回升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申报IPO之前,新广益曾大手笔实施分红,引起监管部门重点关注。2021年11月,新广益召开股东会并作出决议,将未分配利润中的2.2亿元向股东进行分配。但彼时,新广益仅有三名股东,分别为夏超华、夏华超、聚心万泰,三者分别获得现金分红500万元、50万元、2.145亿元。

  其中,夏超华为新广益的实控人,夏华超为夏超华的弟弟,同时也是夏超华的一致行动人,聚心万泰的股东方也仅有夏超华兄弟二人。这也意味着,直接和间接控制新广益100%股权的夏超华兄弟,全部获得上述2.2亿元分红,几乎为公司2020年至2022年三年净利润总和。

  实施分红之后,或是为优化股权结构,为IPO铺路,2022年5月,新广益首次实施增资扩股,公司员工持股平台鼎立鑫、联立星对新广益增资575万元,夏超华仍在鼎立鑫、联立星的股东名单之列。同年11月,新广益还以增资方式对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谢小华实施员工股权激励。

  2022年12月,新广益再次实施增资扩股,引入比亚迪等10名股东。其中,比亚迪出资5000万元取得新广益458.95万股。此后,新广益未再实施增资扩股。

  目前,夏超华直接控制新广益56.59%股份,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公司85.54%股份的表决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股权依旧高度集中在夏超华手中。

  但需注意的是,引入比亚迪等股东时,夏超华方面做出了上市对赌承诺,回购股份触发的条件就包括了新广益需在2024年末完成IPO申报,或2025年末完成IPO上市。

  按照计划,新广益拟IPO募资8亿元,其中5亿元投入到功能性材料项目,3亿元投入到新能源锂电材料项目。

  与“已注销”的供应商

  履行采购合同

  作为一家专注于高性能特种功能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广益的主要产品有抗溢胶特种膜、强耐受性特种膜等特种功能材料,其主要客户包括鹏鼎控股、维信电子、紫翔电子、景旺电子等柔性线路板生产厂商,以及好力威等新能源行业客户。

  2022年至2024年,新广益来自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64%、57.22%、52.89%,其中来自最大客户鹏鼎控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5.34%、26.08%、19.45%,客户集中度较高。

  此外,2022年至2024年,新广益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34.36%、36.97%、42.26%。其中,第一大供应商杰楷材料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10.34%、12.83%、15.48%。

  蹊跷的是,在2023年6月、9月、11月、12月新广益递交的四版招股书中,对于大额采购合同情况,新广益均明确披露与苏州润利达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采购合同仍在履行。不过,资料显示,“苏州润利达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已于2022年3月注销。

  2024年6月以及其后更新的招股书中,新广益则披露与该供应商的合同已经履行完毕。但其间近一年时间,公司与一个已注销主体继续交易的行为,显得极不寻常。

  74%研发人员没读过本科

  研发及信披质量堪忧

  新广益的信披质量问题还不止于此。

  按照新广益的自我介绍,经过20年的发展,公司不仅陆续打破了欧美日韩企业在抗溢胶特种膜、强耐受性特种膜等产品上的技术垄断,而且成功发展成为相关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厂商,确立了公司在相关领域的行业地位。

  自诩存在多方面竞争优势,但从数据上来看,新广益研发投入力度却远不及同行,且被监管部门质疑过多吹嘘,信披质量堪忧。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4年,新广益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018.82万元、2581.15万元、2232.85万元、2762.37万元、3104.3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93%、5.2%、4.9%、5.35%、4.72%。

  同期,新广益的同行方邦股份的研发费用率分别高达14.95%、21.84%、19.46%、16.1%、17.97%,斯迪克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16%、5.49%、6.77%、10.02%、8.93%,均大幅高于新广益。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2月,新广益的竞争对手积水化学曾起诉新广益专利侵权。而由于涉案专利部分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保护范围不清楚,部分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2022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决定宣告涉案专利的专利权全部无效。

  然而,在首次递交的招股书中,新广益对于上述重大诉讼情况只字未提,直至监管问询才被迫披露,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问题也成为监管部门关注重点。

  首轮问询函中,监管部门就要求新广益删除风险因素中包含风险对策、发行人竞争优势及类似表述,删除或修改可能涉及市场推广及宣传用语的相关表述,并对招股说明书进行全面核对完善,切实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此外,目前,包括实控人夏超华在内,新广益共有四名核心技术人员。除了夏超华之外,其中两人为2020年加入公司。截至2024年末,新广益共有研发人员50人,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为13.59%,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研发人员共有37人,占比74%;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研发人员仅有13人,占比仅为26%。

  创业板欢迎的是真正具有创新性和成长性的企业。究竟是真正具备创新硬实力的科技企业,还是包装上市、分红套现的“伪科技”公司?新广益能否成功自证“硬科技”成色,赢得市场和监管的信任,仍待时间给出答案。

上一篇:
【国企招聘】陕西能源旗下陕西商洛发电有限公司招聘简章
下一篇:
出资额14.76亿元!央企在皖成立合伙企业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