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卧龙电驱“A+H”冲刺,资本突围与业务破局的双面博弈
发布时间:2025-08-21

  

  8月13日,全球防爆电驱龙头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卧龙电驱”)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通过“A+H”双资本平台布局深化全球化战略。这家成立41年、市值超500亿元的老牌企业,正站在资本扩张与业务转型的十字路口:一方面通过剥离亏损新能源资产“减负”冲刺港股IPO,另一方面押注机器人、电动航空等前沿赛道寻找第二增长极。然而,核心业务增速放缓、存货高企、偿债压力等隐忧,让这场资本突围战充满变数。

  资本棋局:从“买买买”到“卖卖卖”

  卧龙电驱的成长史,堪称一部中国制造业全球化并购的教科书。2011年至2020年,这家浙江企业通过10余起跨国收购,将奥地利ATB集团、意大利SIR机器人公司、美国GE小型工业电机等海外资产纳入版图,同步完成对美的清江电机、南阳防爆电机等国内同行的整合。40余个全球制造基地与5大技术中心的布局,构建起横跨五大洲的产业版图。

  

  这种“收购+整合”的扩张模式,曾为其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2002-2024年,公司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达21.9%,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16.2%。但高速扩张的副作用逐渐显现:截至2024年三季度,公司商誉账面价值仍达14.68亿元,存货规模持续攀升至36.17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达22.26%,存货周转天数始终维持在103天以上高位。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业务结构失衡。尽管顶着“全球最大防爆电驱系统供应商”的光环,其三大基础业务——防爆、工业、暖通电驱板块的增速已现疲态。2023-2024年,防爆业务收入增速从13.15%骤降至0.19%,工业业务增速从11.78%滑落至0.07%,暖通电驱板块更在2023年出现负增长。传统主业增长乏力,迫使企业开启战略收缩。

  今年初,卧龙电驱以7.2亿元价格将龙能电力、卧龙储能等四家新能源子公司股权转让给关联方卧龙新能,完成一场“断臂求生”的资本运作。这笔交易不仅剥离了累计亏损超千万的新能源包袱,更让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激增100.57%至7.1亿元。财务结构的优化,为本次港股IPO铺就关键道路。

  双线作战:机器人与电动航空能否撑起第二曲线?

  在传统业务增长触顶之际,卧龙电驱将转型赌注押向两个前沿领域:具身智能与电动航空。这两个被视为“未来产业”的赛道,承载着企业突破千亿市值的想象空间。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卧龙电驱的布局已进入实质阶段。2025年3月,公司战略投资智元机器人并获得其0.7394%股权,同时智元机器人以增资扩股形式入股卧龙旗下希尔机器人,形成资本与技术的深度绑定。公司仿生机器人研发中心总监透露,其人形机器人产品已涵盖驱动器、电机、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灵巧手产品计划年内推出。

  但现实情况显示,机器人业务尚未形成气候。2022-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收入占比始终在2.5%-2.8%区间徘徊,毛利率从28.7%逐年下滑至22.1%。尽管2025年上半年实现11.2%的同比增长,但2.18亿元的营收规模仍显单薄。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机器人市场虽达635亿美元规模,但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26%与服务机器人630万台产量的背后,是华为、特斯拉等科技巨头的激烈竞争,卧龙电驱作为传统电机厂商的转型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条战线——电动航空领域同样充满变数。尽管公司未披露具体数据,但该领域前期投入大、技术门槛高、商业化周期长的特点,与当前财务压力形成矛盾。截至2025年6月,公司资产负债率达56.4%,短期借款23.16亿元,长期借款(含一年内到期)37.8亿元,叠加105天的存货周转天数,资金链压力不容小觑。

  H股突围:资本输血能否破解增长困局?

  此次港股IPO被视为卧龙电驱的“关键一役”。根据招股书,募资将用于扩大产能、提升研发实力、加强新兴领域投资、完善全球销售网络及补充营运资金。这些资金投向直指当前痛点:传统业务需要技术升级维持竞争力,新兴业务亟待资本输血加速商业化。

  

  从股权结构看,陈建成家族通过卧龙控股、卧龙舜禹等平台合计控制38.84%股份,A股公众股东持股61.16%。这种分散的股权架构,既为H股发行留下空间,也暗含控制权稀释的风险。不过,市场更关注的是,H股上市能否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资本市场已给出积极信号。自6月宣布赴港计划以来,卧龙电驱A股股价累计涨幅超90%,市值增长超200亿元。8月18日,股价更创下32.8元/股的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512亿元。这种估值跃升,既反映投资者对“A+H”双平台战略的期待,也暗含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乐观预期。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公司当前估值已隐含较高预期。按照2025年上半年5.37亿元净利润计算,其动态市盈率已达48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若新兴业务无法如期兑现增长承诺,估值回调压力不容忽视。

  从浙江上虞的小电机厂到全球防爆电驱龙头,卧龙电驱的41年发展史是一部典型的“并购扩张+全球化”成长史。如今,面对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新兴业务“烧钱”不止的困境,公司选择通过港股IPO开启资本与业务的双重突围。

  “A+H”平台能否成为卧龙电驱的“第二曲线”引擎?答案取决于其能否在防爆电机、机器人、电动航空等赛道构建技术壁垒,同时有效管理存货、商誉和偿债风险。在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博弈中,这家老牌企业正试图证明:龙头的转型,从不是一场轻松的赛跑。

上一篇:
销量暴涨60倍,控糖界新晋“顶流”,让盒马、山姆集体“上头”
下一篇:
潞安化工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山西省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