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18岁月入2W+、24岁身家过亿,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开挂”人生
发布时间:2025-08-20

  8月18日晚上,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出现在罗永浩的新播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录制棚里,灯光之下,他突然起身做了50个俯卧撑。七个小时的对谈里,这一幕显得格外突兀,却恰好折射出他的性格:不服输、不设限。

  

  如今,他是身家700亿的造车新势力领军人物。但在43年的轨迹中,李想经历了少有人能想象的起落:18岁月入两万、24岁身家过亿,三次创业,两次上市,又两度差点“败北”。

  外界看似“开挂”的人生,其实是一连串孤注一掷的选择。

  01 少年李想:自学成才与“赚钱的快感”

  李想1981年出生在河北石家庄。父母是中央戏曲学院毕业的文艺青年,父亲在剧团当导演,母亲是老师。这样的家庭背景没能让他走艺术路,而是培养了另一种执拗性格。

  13岁,他第一次接触电脑。家里买不起,他就靠杂志学。到高一时,攒下8000元组装了第一台电脑,这在当时是一个工薪家庭几个月的收入。他从杂志投稿开始,每月能挣到1000元,相当于家里月收入的一半。

  “赚钱很有意思。”在播客中,他这样总结早年的动力。1999年,18岁的他靠写稿、倒卖硬件,月收入已经突破2万。那是一个普通公务员年薪不过两三万的年代。

  这个阶段,李想已经显露出两个特质:第一是对新技术的敏锐,第二是对金钱和商业机会的极高敏感度。这为他后来的选择埋下伏笔。

  

  02 放弃高考:创业的第一次豪赌

  临近高考,李想做出了震惊亲友的决定——不参加高考,直接创业。更让人意外的是,父母选择了支持。

  2000年,他用积攒下的10万元创办“显卡之家”,后来的泡泡网。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更新测评,白天跑市场,晚上写稿。他的评测被市场验证,商家发现“李想推荐过的产品卖得更快”。

  五年后,泡泡网年收入接近2000万元,利润过千万。按照当时的互联网估值方法,李想的账面财富超过亿元。

  24岁,身家过亿——他成为中国互联网浪潮中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

  可这种早熟的成功,并没有让他停下。

  

  03 汽车之家:第二次创业的惊险与辉煌

  2005年,李想力排众议进军汽车垂直媒体领域,创办汽车之家。他看中三个机遇:个人对汽车的热爱、中国汽车市场的爆发期以及当时汽车网站的竞争力较弱。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汽车之家遭遇严重财务危机。李想回忆:“公司小股东想把我和另一位创始人赶出公司。”最后投资人薛蛮子出手阻止了这场“逼宫”,澳洲电讯随后注资7600万美元,但李想团队失去了汽车之家55%的股权。

  2013年12月11日,汽车之家成功登陆纽交所,市值最高突破100亿美元。年仅32岁的李想实现了第二次创业成功。

  

  04 理想汽车:第三次豪赌,第三次死里逃生

  2015年,李想辞去汽车之家总裁,转身造车。他成立的新公司最初叫“车和家”,后改名理想汽车。理想汽车押注的技术路径是“增程式电动车”,即既能充电又能加油,以解决当时纯电动汽车用户的里程焦虑。

  在2019年,理想汽车遭遇至暗时刻。李想对罗永浩坦言:“有一段时间银行卡余额只剩5万,甚至清零。”如果没有后来的投资,理想可能就此倒下。

  关键时刻,美团创始人王兴和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成为拯救李想的“白衣骑士”。王兴不仅个人投资,还推动美团多轮注资,累计投资理想汽车超过11亿美元。

  有了资金续命,理想在2020年登上纳斯达克,2021年又在香港二次上市。李想的财富也再次暴涨。

  他对外介绍自己:“第一家公司700亿市值,第二家公司2000亿市值。”而他的目标,是打造千亿美元级别的理想。

  

  05 被误解与被围攻

  高速成长的同时,理想汽车也不断处于争议和质疑中。

  外界批评他“低情商”,他在播客里也坦然承认,“以前觉得都是别人的错,包括感情里的问题。”

  理想选择的增程式技术路线,也始终被看作“不够纯粹”。一方面,政策趋势明确倾向于纯电动,另一方面,华为、小米等新玩家纷纷入局,特斯拉和蔚小鹏等对手也没有停下扩张。

  2024年,理想汽车销量增速放缓,新车型MEGA的市场反应不及预期,公司甚至下调了全年目标。

  创业二十多年,他依然在面对“能否穿越周期”的挑战。

  

  06 李想的人生,为何看起来像“开挂”?

  18岁月入两万,24岁身家过亿,43岁坐拥700亿财富。这样的履历,很容易让人觉得李想的人生像被“外挂”加持。

  但仔细拆解,会发现其中的逻辑:

  敢于放弃路径依赖

  高考、学历、稳定职业——这些社会共识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踩中了时代红利

  他抓住了PC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抓住了汽车行业的线上信息化,又押中新能源车浪潮。三次创业,背后都是三次时代机会。

  强烈的实战能力

  他不是靠学历,也不是靠资本起步,而是靠内容生产、商业判断和运营效率。早年起床凌晨四点写测评,到后期产品决策中的极致算计,都是实打实的执行力。

  愿意承认错误并调整

  他在播客里公开承认过去的自私与低情商,也不讳言2019年的至暗时刻。这种“复盘能力”,是连续创业者的必备素质。

  07 从“选择题”到“判断题”

  在罗永浩的播客中,李想说了一句话:“不要成为别人的判断题,要成为自己的选择题。”

  这句话或许正好解释了他的人生。别人眼里,他的人生轨迹是一个“对或错”的判断题——放弃高考是不是错?造车是不是错?走增程是不是错?

  但对他自己而言,这些都是“选择题”。答案不是对错,而是敢不敢。

  43岁的李想,还在赛道上狂奔。造车行业没有永远的赢家,但他的人生已经证明,属于他的“外挂”,不是运气,而是选择。

上一篇:
房企内部的组织架构正在经历重大调整
下一篇:
72.15MWh!晶科8个储能项目落子澳洲、非洲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