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现在新能源企业IPO就两样不行:说也不行,不说也不行
发布时间:2025-08-15

  新能源行业IPO的独木桥,走得像一场秘而不宣的仪式。

  上市关口,企业陷入两难困境——过度曝光怕引来监管深挖与同行袭击,彻底噤声又恐丧失融资窗口与投资者信心。这种微妙的平衡,成了IPO征途上的生死劫。

  说,还是不说?这早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成败的生存哲学。对尚在IPO征途上的企业而言,曝光度是把双刃剑。

  正泰安能早在6月30日悄悄更新了招股说明书,继续冲刺IPO,但整体态度谨慎,不似从前“喜大普奔”的热闹;同日,亿纬锂能向港交所提交H股上市申请,之后的动态几乎消弭于行业喧嚣,只在7月25日备案申请出现更新;备受市场关注的思格新能源,于2月21日在港交所披露招股书后目前尚未聆讯,而此时距离其上市申请材料自动失效不足一个月。

  光伏电池片龙头中润光能、储能系统集成商麦田能源、风电齿轮箱制造商德力佳、光伏玻璃新势力日御光伏同样选择了以静制动的政策,似乎用尽全身力气在向周围拒绝三连:别关注,别深挖,别看我。

  中润光能2024年6月28日撤回A股上市发行后寂静了一段时间,于今年3月13日重启上市进程,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5月29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的日御光伏,和6月26日向深交所递交IPO创业板上市申请的麦田能源,也未再做什么大张旗鼓的举动。7月31日成功过会的德力佳IPO,此消息也只是在上交所官网依规披露。

  为什么集体“失声”?

  产能过剩引发的估值倒挂是核心顾虑。当二级市场同类型企业股价普遍低于发行定价预期,贸然披露细节可能引发估值争议甚至发行失败。

  更深层的原因是监管审查风险:正泰安能暴露的关联交易隐患、海辰储能遭遇的专利狙击、明美新能受到的技术含金量与商业可持续性的双重验证,这些敏感点在问询环节,稍有不慎就极易被放大聚焦。而招股书财务数据有效期据规定仅有6个月(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延长时间各市场不一致,一或三个月不等),频繁更新数据反而增加了业绩变脸暴露的概率,审慎避谈由此成为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

  而另一边,那些按下“暂停键”或彻底“离场”的企业,更是讳莫如深。

  蜂巢能源2023年12月22日科创板IPO终止,虽然撤回IPO是主动行为,但只有交易所网站状态变了。在2024年底终止IPO进程的天合富家、新特能源,加上今年1月12日终止IPO的明美新能,谁也不想主动提起。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的一道新能、百佳年代和沃太能源,也都心照不宣地选择了“闭麦”。

  这种集体沉默的本质是止损策略。终止或撤回容易扰动市场情绪,任何解释都可能被市场过度解读、放大质疑,甚至引来更严格的监管审视。它们最怕被当成“典型”反复分析,暴露更多问题,或影响后续可能的资本动作(比如另寻上市地或融资)。闭嘴,是此刻最务实的选择。他们或主动调整节奏,或被动应对诘问,每一次退场都暗含对资本环境与自身节奏的重新评估。

  锣声响起,聚光灯短暂聚焦。

  钧达新能源5月8日在港交所成功上市,重塑能源也在2024年12月6日登陆港股。然而,敲钟的喜悦余音尚在,资本的目光便已迅速移开,寻找下一个目标。这些成功“上岸”者比谁都清楚,资本市场从无永恒的避风港。身处新能源这条技术迭代迅猛、政策风向敏感、竞争白热化的赛道,“静音模式”几乎是贯穿企业资本生命周期的必修课。上市并非终点,而是另一场需要更谨慎经营公众形象游戏的开始。

  从申报材料的秘密递送,到终止决定的悄无声息;从聆讯流程的秘而不宣,到主动撤退的轻描淡写,新能源企业集体“失语”背后,是行业深度调整期与资本审慎期的双重叠加。

  政策端,光伏产能预警与IPO财务核查趋严形成高压;市场端,技术迭代加速与价格厮杀压缩利润空间;资本端,投资人从追逐风口转向精算回报率。当产业狂飙突进撞上资本冷静期,沉默成了企业最理性的生存策略。

  在这条充满变数的资本钢丝上,它们集体演练着一种高难度的平衡术——以近乎零分贝的姿态,完成最关键的资本动作。在资本聚光灯刻意回避的阴影地带,一场关乎企业存续与发展的“无声行军”正在上演。

上一篇:
祝贺|安诚资本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二期)发行成功
下一篇:
区外媒体看鹿城 | 中国网:15%包裹量激增!鹿城双屿如何用智能物流撬动千亿产业?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