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筑起九曲安澜的“金融堤坝”
发布时间:2025-08-11

  

  黄河临夏永靖段,一个个淡水鱼养殖网箱整齐地被架在浅滩上,这里的村民几十年来临水而居,以渔为业。10多年前,一批养殖户率先转变经营观念,通过升级装备等方式探索规模养殖绿色化,并带动了周边越来越多的养殖主体。生态养殖积累滋养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形成如今“以渔护水、以旅富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如同一条巨龙,黄河蜿蜒盘旋于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流经九省区,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过,黄河也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加之自古以来人为活动对资源和生态的透支以及流域气候干旱化、降水减少等因素,“体弱多病”成为黄河——这条构筑了一张生存发展生态屏障的“母亲河”的另一面。黄河流域百姓需要不断探寻与其共生共处的方式。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之后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黄河流经省区,并在兰州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行动指南。

  激活“不毛之地”上的绿色脉动

  截至2024年底,黄河干流甘肃段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甘肃辖内黄河流域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56%,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

  由于地处重要的地理位置并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居于黄河上游的甘肃被赋予了为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安全屏障和水资源保障的重大使命。不过,这并不容易。入陇后,黄河依次流经甘南、临夏、兰州和白银四地市,这一段中,地形特征和干旱半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使得水源和生态治理难度天然较高;同时,当地产业路径相对粗放和传统,过去的发展方式已形成一定污染和路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要兼顾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就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在经济和生态层面均可持续的治理模式。

  白银市就同时面临上述两方面难题,这给当地针对污染问题的环境修复带来不小的难度。而近年来,在金融发力下,白银市正在尝试以新技术应用方式化解传统产业发展路径遗留的“老问题”。

  由北向南,全长38公里、直通黄河的东大沟穿城而过,被迫承接了因矿得名、因企设市的白银市,曾经工业污染严重。早年间,两岸企业直排工业废水,致使东大沟成为黄河上游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源之一。据了解,白银市在2021年就已启动相关污染治理工程,通过处置污染底泥及工业废渣、清运河道垃圾、监测新排放、改进工艺流程等方式治理存量和减少增量污染。但这些举措还没有覆盖所有的污染源,尾矿废石场的重金属下泄转移问题就成了难以治理的另一个“老问题”。

  “这个露天矿在20世纪80年代闭矿,但尾矿废石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处置。”走在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部铜矿废石场旁,来自中核汇能有限公司的废石场光伏发电项目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如今架起一个个光伏板的场地上在过去堆满了尾矿废石,降雨后,废石中的重金属难以避免地经雨水冲刷进入土壤、水体等,造成污染。事实上,如今的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中都会按需提取尾矿处置费用以满足闭矿后的废石和污染处置。而深部铜矿开采时间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当时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未考虑这些问题。“之前,尾矿未得到处置,主要是因为缺少资金。”白银有色集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依靠外部资金支持治理尾矿的话,意味着公司必须考虑治理周期以及能否有经济回报等问题。

  2021年,中核汇能与白银集团签署合作协议,由中核汇能运用铜矿废石场土地建光伏场站,发电后直接入网,由此产生的电费收益部分用于尾矿废石场生态治理。

  “中国银行白银分行是在拓展信贷业务过程中走访政府相关部门时,了解到中核汇能将在辖内新建100MW光伏发电项目的。”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分行行长李旭功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在得知项目信息后,中国银行白银分行负责人带队多次拜访了中核汇能集团西北分公司负责人。之后,又成立专门小组,开展深入项目调研、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料收集、贷前调查、授信上报等工作。贷款资金在2022年2月开始投放,这正好赶上了平整废石场后采购光伏板等发电设备的时间点,支撑了项目的顺利启动。到2024年6月末,中国银行白银分行根据工程实际进度,已累计投放了3.2亿元的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

  据统计,该项目每年发电可节约标准煤约4.7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516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679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236吨。除了发电产生的部分效益将用于尾矿治理外,由此形成的“新环境”也有助于生态修复。上述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光伏组件板遮蔽阳光直射和降低风速的作用下,地表水蒸发量可减少20%至30%。此外,通过创新性地引入“无土喷播的微生物原位矿化防治技术”“多固废协同微生物地球化学原位矿化防治技术”等治理技术,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扩散概率也有望降低,有助于进一步生态抚育。

  

  通过采用全地埋式的建设方式,甘肃兰州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原址扩建下的污水处理增量和提标。在污水处理厂的地上,项目投建和运营方建起开放式生态公园,供附近居民休闲娱乐。

  记者宋珏遐摄

  共促生态向“绿”与民生向暖

  受到地方政府财力、发展意识等因素影响,地处西北地区的甘肃不可避免地存在民生设施短板;加之当地地形、生态特征带来的基础设施投建成本高、运营难度较大,还有一些民生设施关乎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亟须以适配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加紧补齐。

  已运营超过3年的临夏州首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就很典型。“垃圾焚烧发电虽在发达地区已很常见,但对于临夏州这样相对欠发达地区,填埋仍是处理生活垃圾的普遍方式。”该项目投建和运营主体临夏鹭鸿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周俊武告诉记者。实际上,填埋方式对于运营方和地方政府而言成本都并不低,“垃圾填埋场除了需要投入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外,填埋方式本身会产生垃圾渗滤液等对当地环境有长期影响的物质,如果处理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因为可以参与垃圾填埋的运营主体较多,地方政府管理成本也较高。”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生活垃圾逐年增加,上述问题在近几年进一步凸显,让当地政府不得不直面。

  城市发展同样给兰州市的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带来改扩建压力。据负责该项目投建和运营的中信环境技术(兰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强介绍,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一是解决了产能不足的问题,通过采用全地埋式的建设方式将污水处理厂“隐身”在地下,实现了原址扩建和污水处理增量20万吨;二是运用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保证处理后的水能被直接排到黄河中。

  考虑到项目的必要性和地方政府财力状况,上述两个项目都选择了PPP模式。在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中,中信环境投入了20%的资本金,剩余的80%由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共同授信34亿元,给予补足。“我们在该项目审批的2018年就决定给予充分支持,并且依据项目投建方与地方政府协议中确定的政府付费节奏,我们为中信环境确定了在正式运营后每半年付息的方式,以最大程度匹配其资金流特征。”国开行甘肃省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除了鹭鸿环保电力公司以自有资金上缴30%资本金外,临夏东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的其他建设、运营资金则来自邮储银行、国开行甘肃省分行贷款以及项目运营后的经济收益。其中,邮储银行提供的是系统内银团贷款。“面对贷款需求额度大、业务模式较为复杂的实际,我们与系统内厦门同安区支行在充分协商后,商定采取系统内银团贷款模式,以1∶1的贷款份额比例向该项目发放绿色贷款,期限为18年。”邮储银行临夏分行的业务人员介绍说,通过系统内的银团实践,该行更有效学习到了PPP项目的成熟金融服务模式。周俊武还告诉记者,也是因为在项目投建期贷款的及时投放,该项目实际施工时间比计划缩短了两个月。

  而进入运营期,PPP项目同样有着不小的难度。回报周期长、投资大、运营回报不确定性高是民生类PPP项目要面对的共同难点。据记者了解,在项目运作前期,临夏市政府通过对已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调研,确定采取可行性缺口补助的回报机制,加之垃圾发电本身带来的省内标杆电价、新能源补贴等,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确保项目的运营效率。但由于近年来各级政府财力日渐紧张,相应的补贴等财政支出部分到位时间延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项目运营收入。

  与此同时,临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运行收益情况也受到了本地化探索方面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临夏州分行工作人员马继洲向记者介绍说,该项目是当地政府抢抓与厦门市结对开展东西部协作的有利机遇引进的项目;鹭鸿环保电力就是由厦门市政集团出资成立的,其中的工作人员在福建等地有较为丰富的垃圾焚烧处理项目运营经验。不过,在该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差异化状况,“最开始是因为当地还是习惯填埋方式,所以生活垃圾供给量不足。近年来,垃圾供给量逐步符合设计产能,但这边生活垃圾中的沙土较大,垃圾分类情况不理想,再加上冬天还会有积雪混在其中,都会影响吨发指标,造成发电成本高、效率相对低。”周俊武解释说。鹭鸿环保电力公司已在逐步适应,提高自身运营管理能力,但资金流和成本压力仍难完全消除。

  在了解到项目运营压力后,当地金融部门充分彰显担当,在融资成本方面进行了大幅减让。“2021年签订协议时,我们就已给到较低利率,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浮60个基点;对于在2024年项目支用的两笔贷款,我行将利率调整至LPR下浮70个基点,由此,每个月可为企业减少财务成本19万元。”邮储银行临夏分行工作人员表示。针对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项目贷款,国开行甘肃省分行也根据客户运营需求在2023年进一步给予了利率优惠。

  探寻产业与生态相互“成就”

  生态优先不能成为发展约束,而应是转型契机。特别是对于与民众关联更紧密的产业,如何走出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子是当地政府和金融部门尤为关注的。

  景泰县是黄河流经甘肃的最后一个县区。由于这里的黄河水位相较土地更低,景泰县绝大多数耕地在过去未得黄河灌溉之利;同时,干旱少雨和盐碱地更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掣肘。为此,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便投建了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这一工程灌溉了全县90%的水浇地,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生产用水条件,但问题在使用中逐渐显现出来,“灌溉水无法有效下渗,地下水位不断被抬高,进而形成盐碱回归水。”当地一位农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土壤为灰钙土,下方是不透水的第三纪红砂岩,导致地下水难以排出。工程虽配套有排碱渠,但在长期使用中也陷于失修、坍塌淤堵等问题。盐碱回归水导致了更大面积土地盐碱化,进而影响农民增收和当地产业发展。

  这让景泰县认识到,治理盐碱地不能仅就表面问题进行解决。由此,当地开始通过种植梭梭树等耐碱植物并延伸相关产业链的方式,开展长期的盐碱地治理。而到2016年,一种更能兼顾盐碱治理和经济效益的产业发展方式进入了当地政府部门视野。“在盐碱地中开挖池塘养殖水产,土壤中的盐分溶到水中后,土壤的盐碱度会明显下降。通过开挖100亩的鱼塘,大概可恢复周边耕地60亩,既发展了新产业,又能实现耕地修复。”在景泰县盐碱滩上开展水产养殖的晋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解释了其中原理。记者了解到,在决定引入这一养殖产业和治理技术后,当地政府通过聘请专家蹲点指导、外派人员学习的方式,积极开展水质化验、品种试验、数据分析、培训推广等工作,不断壮大技术和产业队伍。这使得在当年,盐碱滩水产养殖成活率就达到了60%。

  经过几年发展,晋成农业科技公司已建成1200平方米的育苗养殖车间,每年仅成虾就可出塘3万斤,产值达120万元。在此过程中,当地农信机构累计投放的近600万元贷款不仅扶持晋成农业科技公司养殖规模越做越大,还支持其落地“温棚标粗+外塘养成”对虾接力式养殖模式。如今在景泰县,像晋成农业科技公司这样的养殖示范基地已建有5个,打造出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稻鱼综合种养、集约化温棚养殖等不同水产养殖模式,治理盐碱地面积达2万亩。在此基础上,当地盐碱渔业养殖年产值达到5400万元,累计带动盐碱区2000多农户户均增收2400元以上。“开挖鱼塘的盐碱滩现在已呈现‘三降’,即周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再造新田PH值由8.8下降至8.2,盐分由1.40%下降至0.60%,正逐步找回土壤、植物和水循环的平衡。”上述农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周边耕地可逐步恢复耕种一些耐碱药材、粮食作物,另外,为解决缺水问题而建造的景电工程也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黄河入陇的甘南州,为农牧民带来绝大部分家庭收入的牛羊养殖产业也在悄然转型。

  从桑科镇中心坐车约1小时后,记者到了草原深处的桑达藏羊养殖牧民专业合作社。“过去我们都是游牧方式。出于草畜平衡的管理规定,我们很难扩大规模。这种情况下,销售藏羊牦牛时,我们也只能等着别人上门来收,价格不透明,影响了我们的收入。”因此,合作社负责人才旦道吉近年来下定决心开始开展规模化经营方式,这一方面缩短了经营周期;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与新的牛羊销售方式、畜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相衔接。

  新的养殖方式很快带来资金投入增加。“相较于之前3年的放牧周期,部分采用饲草养殖后,牛羊生长周期能缩短半年左右。同时,我们需要从外面采买羊羔和牛犊,额外租用草场,外购饲草成本每年也会多出六七万元。”才旦道吉告诉记者。发展至今,合作社存栏牦牛150头、藏羊300多头、马15匹。在寻求规模扩张前,才旦道吉可以个人信用从当地金融机构获得贷款20万元,这足以支持合作社正常运转。在资金需求增长后,金融部门就需要探索更足额、有效的融资方式,以帮助农牧民在遵循草饲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营发展和稳定增收。

  “像桑达合作社这样产生规模化养殖需求的合作社,近年来在当地越来越多。”夏河县农信联社桑科信用社主任表示。基于此,在中国人民银行甘南州分行的指导下,夏河县农信联社创新了“活畜抵押贷款”模式,通过运用活体畜禽耳标、云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对合作社牛羊出入栏情况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并依托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和养殖保险降低风险,有效破解了农牧民养殖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增信需求难题。“依靠这一服务模式创新,桑达合作社贷款额度提升至70万元。”上述信用社主任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缓解近年来牛羊肉价格降低对养殖端主体的影响,夏河县农信联社还执行了差异化定价策略,在贷款首年给予3.65%专项利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135个基点);并将贷款期限延长至5年,以3年用款期和2年还款宽限期匹配牦牛36个月生长周期。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甘肃省树牢了上游意识,担好了上游责任。这里的上游意识和责任不是牺牲自身发展,而是重塑发展逻辑。在此过程中,当地金融部门不仅与其他资源形成了合力,更重要的是以金融的独特视角发掘出了那些更具可持续性,能够更好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项目以及转型发展路径,通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甘肃样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责任编辑:杨喜亭

上一篇:
海信家电“内忧外患”:空调失速、股东减持,女掌门能挽颓势?
下一篇:
美国降息概率:91.5%?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