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贺兰县渔业产业大跨步发展背后的“智慧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07



海鱼安家盐碱地。近年来,贺兰县不断更新渔业养殖经验,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鲈鱼、鳜鱼、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越来越多的海产品不断涌现,全县渔业产业展现勃勃生机。

在宁夏新明润园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化养殖基地内,自主培育的鳜鱼鱼苗已有两个多月,目前正在饲料驯化阶段。鳜鱼,又称桂鱼、季花鱼、花鲫鱼等,它们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珍贵淡水鱼类,市场需求量较大,养殖前景良好。据该公司总经理王旭军介绍,企业养殖翘嘴鳜已有三年,自去年起开始自己进行繁育,受精率在90%以上,生长周期短、抗病性强、病害较少,养殖效益十分可观。

“翘嘴鳜鱼属于名贵鱼种,在饭店的售价一般达到每斤130元左右,而我们的批发价约为40到45元。目前在宁夏,实现商品鱼规模化养殖并完成饲料驯化的,只有我们一家做到了。像这样一个圆形养殖缸,容积约60立方米,预计可养殖四千至五千斤鱼。每斤鱼的纯利润约15元。从鱼苗到可上市的规格——八两至一斤二两,大约需要九个月时间。我们的鳜鱼体内无黑膜,吃起来没有腥味,品质非常优良。”宁夏新明润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旭军介绍道。

宁夏新明润园科技有限公司养鱼40多年,多年来一直坚持苗种繁育和良种选育,2019年,企业引进加州鲈鱼并和中国水科院珠江所等科研机构一同开展了“海鱼陆养”的课题,共同完成科技成果“西北地区大口黑鲈苗种反季工厂化培育技术”,获得渔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2023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奖,破解了西北地区鲈鱼养殖苗种短缺、依赖外调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鲈鱼“北苗南进”的历史性突破。冬天进行工厂化养殖,到次年七八月份公司便批量化接收订单,将将养到一斤二两以上的加州鲈鱼运往广州、福建、贵州等地区,亩均利润在一万到一万五左右。

“我们通过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水处理设备,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下实现了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相比过去‘大排大灌’的传统养殖方式,不仅大幅减少了用水量,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控制了面源污染。如今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基本上消除了养殖污染问题,实现了环境友好型生产。”宁夏新明润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旭军告诉记者。

贺兰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然而,传统的渔业养殖模式存在养殖密度高、水质监控困难、病害防治不及时等,导致养殖风险较大。在“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西北第一县”的发展道路上,贺兰县作出诸多探索,不仅在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持续在加州鲈、南美白对虾等名特优品种上下功夫,还运用科技力量,大力推进渔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促进信息技术与水产技术深度融合,将普通的一方池塘变成“智慧鱼塘”。

“我们采用配备人工智能探头的水处理设备,能够实时监测鱼的摄食状况。该系统具备自学习能力,我们将这一功能开发成专用软件,并与投喂设备联动,通过软件精准控制投饵机的饲料投放量。目前,该设备已基本实现自动化控制和远程操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溶氧、温度等关键指标,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包括处理罐中菌群的繁殖情况和孵化设备的运转情况,所有数据均在后台清晰呈现。下一步,我们正与百度商讨合作,计划进一步开发投喂机器人及渔场智能化管理系统,持续提升养殖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宁夏新明润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旭军说道。

近年来,南岸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斑节虾、鲈鱼等高附加值水产品陆续“游”进百姓餐桌,越来越多的“海鱼”在贺兰这片盐碱地上安家落户。目前,贺兰县已建成西北最大的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集群基地,依托本地冷水资源优势,成功培育虹鳟、鲟鱼等高端冷水鱼品种;在鳜鱼养殖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苗种运输成活率高达99%,打破了传统养殖的技术瓶颈。开展青蟹、黄鳍鲷、石斑鱼、大西洋鲑等“海鱼陆养”规模化养殖,让“塞上江南”也能产出优质“海味”,填补了西北地区高端海水鱼养殖的空白。在智慧养殖的加持下,贺兰县适水产业蓬勃发展,水产品产量连续九年实现稳定增长,2024年全县养殖水面稳定在5.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35万吨,2024年综合产值9亿多元,同比增长16.3%。目前,全县80%的水产品辐射至周边6省区,成为区域水产市场的重要供应源。(记者:张海艳)

【编辑】:张海艳
【来源】:贺兰发布

上一篇:
环球新材料高分子薄膜扩建项目“加速跑”
下一篇:
杭州市医企对接活动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专场举行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