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null > 文章详细
通产销渠道 促区域协同——京堰携手共绘对口协作共赢发展新蓝图
发布时间:2025-08-12



京能十堰热电厂项目每年可消纳千万吨再生水、减排上万吨废气废物。记者刘昆摄

立秋时节,丹江口水库碧波荡漾,阳光洒落水面泛起万点金辉。位于丹江口市的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内一派繁忙景象,一瓶瓶用本地优质柑橘作为原料生产的北冰洋汽水“排队”走下生产线。

从技术共享到产业协同,从生态保护联动到文化深度融合,一条跨越京堰的千里协作纽带日益巩固,共同书写对口协作的时代答卷。

技术共研,守护碧水的智慧接力

走进位于茅箭区的泗河污水处理厂,只见人工快渗池中碗口粗细的水管一字排开,一根根水柱自细孔中喷薄而出,划出道道银线。经河砂层层过滤,汩汩清流汇入泗河,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这是我市运用先进治污技术保水护水的一个缩影。全球30余种主流污水处理工艺中,我市因地制宜运用了27种,全市94座污水处理厂通过北京企业“打捆托管”模式完成升级。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协作的深度不断拓展。京堰两地联合申报的26.3亿元中央生态环境资金,筑起了空天地一体化的水质监测网:卫星遥感扫描库区全貌,无人机巡护岸线生态,水下传感器捕捉微生物变化。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内,八大监管系统昼夜不息。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十堰那畔行,饮水思源情;风一更,水一更,南水北调梦已成,携手再出征。”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张欣欣改编的《长相思》,道出了两地水利人共护碧水的深情。

2023年“节水爱水护水库区行”活动中,北京专家带回的不仅是十堰小流域治理经验,更促成南水北调沿线节水技术联盟的成立,让“调水与节水并重”的理念落地生根。

产业共振,生态价值的双向奔赴

每年金秋时节,丹江口市的柑橘园内,果农们将一筐筐金灿灿的武当蜜橘精心装箱。这些甘甜的果实,一部分直达北京各大商超,另一部分则被送入了北京一轻(丹江口)食品产业园的生产线。

流水线每秒加工10瓶的节奏生产,柑橘原料经 HPP超高压杀菌工艺化身为高品质果汁。这些贴着醒目的“水源地直供”标签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摆上北京各大商超货架。这项总投资10亿元的项目,每年可消纳10万吨柑橘,带动当地橘农人均年增收近千元。这条由产业协作牵引的“甜蜜链条”,生动串联起水源区生态保护与受水区产业反哺的共进共赢。

产业协作的版图持续扩大。伴随汽笛长鸣,“堰水进京”铁路专列满载着武当山水、富锶山泉等产品驶向北方,物流成本较公路运输低49%。专列不仅让京津冀百姓品尝到水源地的自然馈赠,也让房县黄酒、郧阳橄榄油等十堰特色产品借势北上,香飘京津冀。

在东风设备制造公司智能生产车间,北京发那科机电的数控系统让这里的生产线焕然一新——多车型共用夹具难题破解后,生产周期缩短30%。在京能热电十堰联产项目基地,超临界机组取代高污染锅炉,深刻诠释了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

多元交融,跨越千里的文明对话

郧西县天河畔的观音镇刘家湾村老油坊内,北京市平谷区对口支援的现代化榨油设备正将饱满的山核桃转化为滴滴清香的精炼油。这是京堰56个结对村庄的常见场景:从鱼苗增殖放流到非遗技艺传承,从“寻美水源地”征文到文艺志愿者采风,文化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协作的长河。

民生领域的协作更显温度。在茅箭区人民医院的腹腔镜手术室,北京市大兴区的医疗专家通过远程技术指导,精准完成了一场复杂手术;京能集团捐赠的智能电网设备,有力助推十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让众多移民安置区的居民享受到智能电网带来的高效便捷生活。

从污水处理厂的技术迭代到农产品加工的价值链延伸,从水质监测的数据共享到文化民心的情感共鸣,水源地与受水区深化对口协作发展,共同谱写“调水护水共抓、生态经济双赢”新篇章。(记者何利)


上一篇:
中国电科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绥德山地苹果数字果园项目合作洽谈会召开
下一篇:
朝阳邮政“智慧校园”覆盖全市中等职业学校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