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1亿兑付危机背后的“众安系”阴影:百保君暴雷,众安在线能脱责吗?
发布时间:2025-11-25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由 众安在线 旗下子公司孵化的百保君平台突发兑付危机,涉案金额或超1亿元,波及近9000名消费者,而其背后的‘众安系’背景让这场骗局的责任归属争议持续发酵。”

  面对质疑, 众安在线 对外回应称,因百保公司2023年起不再反馈经营情况,其2024年决定退股,2025年5月已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未参与实际经营,同属“受害方”。然而对于这样的回应,消费者显然并不买账。

  值得一提的是,由“三马”联手创立的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 众安在线 目前正面临合规争议、业绩颓势与核心股东减持的多重挑战,“保险+科技”的差异化优势逐渐弱化。

  01

  —

  从“保障返利”到彻底失联

  百保君官网显示,该公司自创始之初即定位于打造数据驱动的算法保险,并利用科技优势挖掘数字化的健康需求,致力于为用户打造“帮买”模式。百保君是一家做广告、卖“流量”的公司,帮助消费者找到保障顾问,帮助团队获客。

  自2022年开始,百保君全面开启转型并推出“保障权益+高额京东E卡返利”的产品模式,以“稳赚不赔”为噱头吸引投资者。

  据悉,这类“权益产品”覆盖89元至1840元多个档位,核心吸引力全在返利,比如,430元购买“住家护理保障”,90天后可获500元京东E卡;售价89元的权益,到期返还100元京东卡,同时还有丰富的积分可提现或兑换京东卡。

  由于京东E卡在二手平台普遍可按94折至97折变现,投资者实际可锁定差价收益。以430元档位为例,500元×95折单份毛利约45元,折算名义月利率3.5%左右,简单年化约42%,远超正规理财收益。

  据媒体报道,今年6月至8月,开始有消费者反馈京东E卡发放延迟,平台以“系统升级”“财务审核”拖延。9月,大量产品集中到期,兑付问题全面爆发,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超40起。至9月底,百保君运营主体百保公司搬离上海虹桥绿谷广场办公地,官网电话停机,年报预留手机号为空号,微信客服“已读不回”,彻底失联。

  值得注意的是,暴雷前百保君曾推出一份“画饼式”退款方案,但最终仅少数用户拿到少量款项,方案沦为闹剧。

  目前,百保君实控人、前众安科技CTO李雪峰已被上海警方带走调查,案件正处于证据收集阶段。

  02

  —

  众安在线 回应称“已退股未公示”

  投资者之所以敢放心入局,核心源于百保君的“众安系”背景。

  公开信息显示,百保君成立于2020年10月,其运营主体为百保(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从股权结构与核心人员背景来看,该公司与 众安在线 及其体系内企业存在紧密的资本纽带与人事关联,这也是众多投资者信任该平台的核心原因。

  数据显示,百保科技的前五大股东构成清晰,其中“众安系”企业占据核心持股地位。 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简称“众安科技”)以24.68%的持股比例成为百保科技第一大股东,这一股权占比使其在公司决策中拥有重要话语权。值得注意的是,成立于2016年的众安科技是 众安在线 的全资子公司,相当于众安保险通过“母公司—子公司”的层级,间接持股百保科技。

  除资本层面的深度绑定外,百保君的核心管理层同样带有鲜明的“众安系”烙印。

  百保君第二大股东李雪峰,持股21.33%,其个人职业经历与众安体系的关联尤为密切。资料显示,李雪峰不仅是百保君的联合创始人及现任CEO,更曾担任众安科技CTO这一核心技术岗位,是众安科技发展初期的关键成员之一。

  此外,李雪峰还拥有丰富的跨行业从业经历,曾任职于J.P.Morgan、 亚马逊 、 东南融通 、 阿里巴巴 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其职业背景一度成为百保君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宣传点。

  在百保科技的前五大股东中,其余三方则以机构投资与个人持股为主: 上海火山石二期创业投资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持股14%,为第三大股东;李毅以11.9969%的持股比例位列第四; 上海青橙鹿企业管理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则持有9.08%的股份,位列第五。

  从整体股权架构来看,“众安系”通过第一大股东与众安背景核心高管的双重加持,形成了对百保科技的实际影响力,这一关联属性也成为此次百保君暴雷后市场聚焦众安保险责任归属的关键依据。此外,百保君早期宣传中密集使用“众安科技孵化”字样,小程序也带有多处“众安”标识。

  (数据来源: 百度 百科)

  面对质疑, 众安在线 回应称,因百保公司2023年起不再反馈经营情况,其2024年决定退股,2025年5月已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未参与实际经营,同属“受害方”。但尴尬的是因李雪峰拒不配合,股权工商变更至今未完成,公开信息中众安科技仍为第一大股东。

  对于 众安在线 如此回应,消费者显然并不买账。对此,有法律人士指出,股权转让协议生效不以工商登记为要件,但工商登记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投资者基于公开信息认定众安股东身份具有合理性。若 众安在线 明知百保君违规却未履行监管义务,可能需承担相应责任。

  03

  —

  业绩承压与股东减持

  更值得关注的是, 众安在线 自身的保险产品争议早已缠身,合规记录并不光鲜。此前曾有多位保险消费者反映, 众安在线 多款保险产品存在“宣传与实际不符”“理赔门槛高”等问题。

  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截至2025年11月,关于“众安保险”“众安贷”的有效投诉量已超4.6万条,其中“续保难”“条款暗藏陷阱”等问题占比超六成。此外,也有观点认为 众安在线 部分所谓的“保险创新产品”,本质是“高噱头引流+短期盈利”的快消式运作,一旦市场反馈不佳或监管收紧便迅速“割席”。

  (数据来源:黑猫投诉官网)

  旗下消费金融业务“众安贷”同样问题频发,不少用户反映借款时被强制 捆绑 “借款意外险”,综合年化利率最高达35.9%,逼近监管红线,相关投诉常年居高不下。

  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 众安在线 凭借“保险+科技”的差异化定位曾快速崛起,但业绩滑坡、合规风险到品牌信任危机等挑战逐渐使其发展之路愈发坎坷。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21.89亿元,同比增长8.35%,但归母净利润为-11.12亿元,同比增长-216.44%,看似业务规模扩张的背后,已暗藏盈利端承压的隐忧。

  2023年业绩呈现“表面反转”,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4.09%至275.35亿元,归母净利润大幅攀升至40.78亿元,同比增幅超466.58%,但核心驱动力是37.84亿元的一次性投资收益,剔除此非经常性损益后,保险业务实际净利润仅约2.94亿元。

  2024年业绩回归主营业务本质,压力进一步凸显。全年保费收入317.44亿元,同比增长15.29%,但归母净利润仅6.03亿元,较2023年净利润大幅下滑85.20%。

  (数据来源: 众安在线 2024年年报)

  净利润大幅下滑的核心原因是一次性投资收益退坡叠加高额投诉引发的理赔成本上升,以及综合成本率升至96.9%导致的承保利润收缩;同期营销获客成本高企,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同比增加37.9%,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

  进入2025年,业绩颓势仍未明显扭转,截至6月底原保险保费收入166.61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较前两年持续放缓。叠加公司市值从千亿港元峰值缩水至目前的252亿港元、2025年被剔除出恒生科技指数的市场反馈,其业务可持续性正面临多重考验。

  业绩低迷叠加合规争议引发核心股东“用脚投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 众安在线 出现密集股东退股潮。

  港交所公告, 蚂蚁集团 于6月24日场外减持3375.48万股,套现约6.54亿港元。这是其第二轮减持,累计套现超20亿港元。减持后,蚂蚁持股 众安在线 比例从10.37%降至7.37%,退居第四大股东, 中国平安 升至第一。

  另一重要股东腾讯则采取“渐进式”减持。6月27日减持147.88万股、7月31日减持415.92万股、8月13日减持116.52万股,合计超680万股。其持股比例降至4.84%,低于5%披露线,未来变动无需强制披露。

  同期,早期股东优孚控股也完成减持。5月28日、6月9日分两笔合计减持1751.02万股,套现约2.68亿港元,持股降至4.585%,位列第六大股东。

  当前,互联网保险赛道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众安在线 早期凭借先发优势建立的壁垒正被逐渐打破。

  传统保险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 中国人寿 、平安保险等推出独立互联网保险平台,依托线下网点资源与品牌积淀,在健康险、车险等核心领域对众安形成直接冲击;蚂蚁保、微保等平台则通过流量优势整合保险产品,以“比价+场景化服务”抢占市场份额, 众安在线 的用户分流压力显著。

  更为关键的是, 众安在线 的“保险+科技”的差异化优势正在弱化。早期公司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核保理赔流程,但随着行业技术普及这一优势已成为标配。而其产品创新被质疑陷入“短平快”误区,与行业头部玩家的长期主义产品策略形成鲜明对比,未来市场竞争力或进一步下滑。

上一篇:
北京灵巧手创企,融资数亿,5家产业资本入局
下一篇:
万科2027年到期美元债跌幅势创纪录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