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高特电子IPO:大客户是股东,委外加工费用高企,是否具有自产能力被问询
发布时间:2025-11-25

  “双碳”目标驱动下,储能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作为储能系统“大脑”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迎来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已在BMS领域的实现领先市场地位与高增长业绩的杭高特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高特电子”),把目光瞄准了资本市场。

  2025年6月,高特电子创业板IPO获受理,9月中旬披露首轮问询函回复,目前因财务资料过有效期处于中止状态。根据招股书,高特电子IPO计划募集资金8.5亿元,其中2.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其余投向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项目。

  业绩增速高于同行

  资料显示,高特电子成立于1998年,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于电池监测和电池管理相关领域。根据CESA发布的《2024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高特电子位列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BMS企业TOP10名单第一位。

  2022-2024年,高特电子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46亿元、7.79亿元和9.19亿元,复合增长率63.3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4亿元、0.88亿元和0.98亿元,复合增长率近70%。

  在招股书中,高特电子将 华塑科技 和 沛城科技 列为同行可比公司。2022-2024年, 华塑科技 的营收分别为2.48亿元、2.82亿元和2.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7亿元、3781万元和3783万元; 沛城科技 的营收分别为8.5亿元、7.64亿元和7.3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2亿元、1.13亿元和0.93亿元。

  对比可以看出,高特电子上述报告期内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归母净利润,增幅均高于同行可比公司。

  不过,与营收、净利润持续增长不同的是,高特电子的毛利率连续下滑。2022-2024年,高特电子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8.37%、26.53%和26.02%。与此同时,不少主营产品的单价连降,其中储能BMS主控模块平均售价分别为每个996.54元、746.62元和617.91元;储能BMS显控模块平均售价分别为2437.79元、2184.99元和1939.19元。

  大客户是股东

  高特电子高增长的业绩,离不开关联方的贡献。招股书显示,2021年12月, 阿特斯 下属的苏州 阿特斯 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1000万元对高特电子进行增资入股。截至招股书签署日,该投资主体对高特电子的持股比例为1.37%。

  2022-2024年, 阿特斯 分别是高特电子的第六、第一和第一大客户,贡献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669.12万元、10812.63万元和19,860.75万元,占同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4.83%、13.87%、21.61%。

  “股东是大客户”的结构,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订单相对稳定,但交易所会格外关注是否影响业务独立性,是否存在 利益输送 或非公允交易。

  据相关媒体报道,在 阿特斯 投资入股后, 阿特斯 投资与 阿特斯 签署了一份投资补充协议,约定双方加强技术及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合作,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高特电子的BMS产品,但订单毛利不高于市场一般正常毛利。而上述媒体获取的一份高特电子与 阿特斯 签订的采购合同显示,2024年,高特电子供应 阿特斯 的海外Vidal 3.0系统450MWH项目中,折合单价高达0.0295元/WH,远高于市场平均价格。

  除 阿特斯 外,高特电子近两年的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大客户均不同。2023年分别是国家电网、新源智储、中国电气装备、中航锂电& 中创新航 ;2024年分别为 亿纬锂能 、 海辰储能 、 中车集团 和 赣锋锂业 。

  根据经典的销售理论,开发新客户要远难于维护已成交客户,高特电子前五大客户的频繁变动,是否会影响业绩的稳定性,有待高特电子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核心技术覆盖电池管理全周期

  不可否认的是,高特电子的核心竞争力仍具备一定支撑。据行业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BMS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高特电子若能维持20%以上的市占率,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同时,通过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高特电子在技术方面构筑了较强的壁垒。2022-2024年,高特电子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388.62万元、3863.89万元和6377.84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6.91%、4.96%和6.94%,而同行业可比公司该数据的平均值分别为4.49%、6.36%和7.33%。

  截至2024年末,高特电子共有61项发明专利,核心技术覆盖电池管理全周期,包括信息采集技术、均衡技术、诊断技术、安全及热管理技术、能量管理技术等,其中联合其他公司成功开发出AFE信息采集芯片(GT1812/2818)和双向主动均衡芯片(GT3801/GT4801),实现BMS核心芯片的进口替代。

  据悉,高特电子第二代BMS产品可实时监测每个电芯温度与安全阀状态,提前预警热失控风险;新一代塑壳一体化高压箱与储能“黑匣子”故障录波装置,进一步提升系统安全性与行业技术标准。

  委外加工费用高企

  在招股书中,高特电子把自己定位为“高科技制造企业”,但公司却将SMT贴片、钣金加工、高压箱及汇流柜组装等需要大规模资本投入的工序环节以委外加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委外加工生产模式为“带料加工”模式。

  2022-2024年,高特电子的委外加工费分别为1399.91万元、4189.28万元和4406.34万元,而同期在生产环节营业成本支付的直接人工分别为466万元、879万元和1231万元,制造费用分别为378万元、1024万元和1505万元。

  在首轮问询函中,深交所要求高特电子说明公司是否具有自产能力,公司生产模式是否符合行业惯例,对委外加工产品质量控制、技术保护的有效性。

  对此,高特电子回复称,委外加工是BMS行业普遍采用的生产模式,其中 华塑科技 将PCBA等部分环节采取了委外加工的方式; 沛城科技 将电池电源控制系统产品的部分SMT制程、DIP制程、组装制程等进行委外加工。

  质量控制方面,高特电子通过与委外加工厂商签署《质量保证协议》并制定质量标准、交付标准,并对委外加工厂商安排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及出厂抽检等方式,确保产品质量。如若出现质量问题,则要求委外加工厂商及时整改。公司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质量、交付及时性、服务配合度等多维度考评,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后续合作情况。

  高特电子的IPO进程,折射出新能源细分领域企业的共性困境:在行业风口下实现规模快速扩张不难,难的是在高速增长中保持盈利质量与核心竞争力。

  那么,高特电子业务韧性能否受到监管和投资者的认可,松石财经保持关注。

上一篇:
中端机“旗舰化”趋势加速 技术普惠打破标准版Pro版界限丨新经济观察
下一篇:
广州车展:中国汽车驶向全球的“新航标”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