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向海突围,“海上滨州”加速崛起
发布时间:2025-11-25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拥有180余公里海岸线的滨州,正锚定建设现代海洋强市目标,将海洋经济产业链列为全市11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奋力书写“向海向洋向未来”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不惧潮汐涨落,坚守发展定力。今年上半年,滨州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27.2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90.6亿元,分别增长7.1%和8.8%,数据印证了其向海突围的稳健步伐。

  聚焦滨州以海洋经济激活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11月18日,由中共滨州市委宣传部、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主办的“走进滨州的海”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启动,深度解码滨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链”上发力,铝业智变焕发新生

  滨州的向海图强之路,始于产业的深刻变革。

  作为“中国铝都”,滨州铝业从昔日的“高耗能”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转型。滨州市沾化区汇宏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简称“汇宏新材料”)年产400万吨氧化铝智慧工厂项目,正是这一转型的典范。

  “我们部署了1900多个AI摄像头,与在线监测系统协同,能实时精准调整工艺参数,人均劳效比传统模式提升了2.5倍。”滨州市沾化区汇宏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穆希祥介绍。

  作为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该项目构建了“原料供应-海上运输-自营港口-生产加工”的一体化产业链。随着魏桥港口8个3000吨级泊位的全面投入运营,铝土矿经由传送带直接输送至2公里外的汇宏新材料氧化铝厂区,实现了全程不落地,较传统汽运方式节约物流成本50%以上。

  此外,该项目与同产能对比,用地减少500余亩,年耗铝土矿减少49万吨,实现了赤泥源头减排10%,赤泥减排量位居行业前列。

  位于汇宏新材料下游的中顺恒辉(滨州)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简称“中顺恒辉”),通过国内精细氧化铝领域首条一体化管输生产线,直接接收来自汇宏新材料的铝酸钠溶液原料,实现节能减排。目前,中顺恒辉正在建设的国内最大微纳米级阻燃材料生产线,解决阻燃材料在电线电缆应用中“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材料的进口替代。

  中顺恒辉的发展历程,是沾化区打造“百万吨精细氧化铝产业基地”的缩影,今年上半年,沾化区铝基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依托汇宏新材料800万吨氧化铝的产能基础,当地已吸引18家上下游企业集聚,逐步构建起从铝土矿到高端新材料的完整产业链。

  从铝土矿跨海而来,到“链”上闭环发力,作为科技部唯一认定的国家高端铝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滨州正以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的创新实践,汇聚起全球规模最大的铝产业集群。

  向绿而行,盐碱滩涂上的“蓝绿交响”

  从“靠海吃海”到“向海赋能”,滨州正通过“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立体思维重塑海洋资源利用方式。

  在沾化区绵延的浅海滩涂上,华能滨州新能源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蔚为壮观。作为国家海域立体确权政策颁布后首个批复的立体用海光伏项目、山东省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规划项目,其“一海多用”的立体开发模式深挖海域资源潜力。

  “浮”在水面上的深蓝色光伏板矩阵每年可发电12.69亿千瓦时,节约标煤38.5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1.77万吨;在下方的水体中,盐田虾在适度的遮光环境下自由生长;不远处,海水晒盐、提溴等进一步实现海域综合利用率的最大化。

  在该项目的示范引领下,多个“渔光互补”光伏项目落地。沾化区已建成光伏项目10个、装机容量249万千瓦,风电项目15个、装机容量79.59万千瓦,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达到30万千瓦,年内新能源可发电量将达66亿度。

  位于无棣县的中国电建无棣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带动周边15个村集体增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无棣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99.17万千瓦,占总装机规模的一半以上。

  从沾化到无棣,一条绿色的“绿电走廊”正在渤海湾南岸加速形成。光伏发电、海水养殖、晒盐、提溴的循环链条,让每一滴海水的价值都被“吃干榨尽”。

  今年上半年,滨州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908.43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72.25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40.3%、20.4%。

  如今,这座在盐碱地上崛起的城市,发展的“含绿量”正越来越足,为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重要支撑。

  充盈“蓝色粮仓”,向海洋要食物

  走进滨州的海,碧波之下蕴藏着丰饶的物产。

  这里拥有鱼虾蟹贝等超过800种海洋生物资源,依托厚实家底,滨州正推动“靠海吃海”迈向集约、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养殖模式。

  作为山东对虾养殖主产区,近年来,滨州紧扣“滨州对虾”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机遇,全力打造“滨州盐田虾”特色品牌。2024年,滨州对虾产量高达1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53%。

  在沾化区滨海镇的渤海水产工厂化养殖基地,南美白对虾在精准调控的环境中生长。“我们每立方米水体可生产对虾25斤以上,较传统外塘养殖产能提升了100余倍。”渤海水产(滨州)有限公司沾化分公司总经理陆峰介绍,工厂化养殖模式实现了对虾一年四季稳定产出。

  海洋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十四五”以来,滨州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支持对虾种业攻关,成功培育“渤海1号”“广泰2号”等耐盐碱新品种。目前,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虾新品种4个,占全国4/15;培育核心种源家系超1000个,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为“蓝色粮仓”筑牢种质根基。

  在无棣县,正海贝类苗种繁育中心作为省级文蛤和近江牡蛎原种场,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力量,突破近江牡蛎育种等技术瓶颈,每年向海洋牧场稳定供应优质苗种30亿粒以上。其培育的“滨州金蚝”“滨州文蛤”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构建起“苗种繁育—海洋牧场养殖—产品加工—休闲渔业”全产业链,推动鲁北海洋渔业向标准化、生态化、高值化转型。

  无棣海晟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刘汉林介绍,公司拥有“海兴农2号”“海兴农3号”等自有品种,建设30万平方米智能化水产育种与产业化开发建设项目,一期已实现年培育优质虾苗100亿尾、年产优质对虾450万斤的规模。

  深耕半滑舌鳎鱼养殖产业二十余年的山东海城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突破人工繁育技术到建立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将耗水量降至传统模式的1/20,年育舌鳎苗种2500万尾,成为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级渔业科技示范基地。

  从对虾到贝类,再到半滑舌鳎鱼的繁育养殖,滨州正以种业引领、科技赋能的发展路径,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筑起坚实而丰盈的“蓝色粮仓”,加快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省级海洋特色产业集群。

  以港兴城,绘就港产城融合新画卷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在滨州向海图强的征程中,滨州港的崛起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渤海湾畔,滨州港一派繁忙,巨型门机舒展臂膀,远洋货轮鱼贯出入。这里已从最初简陋的内河小港,跃升为山东省的“海上北大门”,更成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综合性港口。

  目前,滨州港已建成78万立方米的储罐罐容、62.6公里长输管道和20万平方米的堆场面积,成为集干散货、油品、液化气、集装箱运输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港口。

  硬核实力支撑战略雄心。

  这片热土正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节奏奋进,2025年,滨州港单日吞吐量突破9万吨、单月吞吐量突破110万吨,均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吞吐量将达1200万吨,外贸吞吐量突破350万吨,不断刷新着发展的速度。

  港口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产业引擎。滨州港深度践行“港企融合”发展格局,累计为60余家企业提供港口装卸服务,特别是为魏桥集团、滨化集团、鑫岳化工等地方重点企业量身打造原材料保供与产品外运方案。

  港口的辐射效应,在北海经济开发区得到生动诠释。

  昔日的盐碱滩涂,已蝶变为港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这里集聚滨华新材料碳三碳四综合利用等省重大项目的同时,更在生态建设上匠心独运——从国家级海洋牧场到海洋主题度假区,现代渔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放眼望去,一座活力新城正在渤海湾畔崛起,绘就出一幅港产城共荣、陆海联动的壮丽新画卷。

  滨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清晰的战略引领。今年,《滨州市推进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明确把沾化、无棣、北海作为整体来谋划,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全力打造滨州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板块。

  向海图强,向海而兴。

  从铝业“智改数转”到“渔光互补”循环经济模式,从建设“蓝色粮仓”到港口能级跃升,滨州向海图强的实践,构建起陆海统筹的发展新格局,展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当下的滨州正锚定建设现代海洋强市目标,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经略海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品质滨州”答卷,为山东推进海洋强省建设贡献“滨州力量”。

  (凤凰网山东能子菲)

上一篇:
国内多家品牌金饰克价涨至1315元
下一篇:
联想方案服务蝉联中国IT服务市场第一,22%增速领跑AI服务新时代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