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发布时间:2025-11-24

  □ 蒋伏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如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就成了我省“十五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观察实体经济有两个重要视角。一是产业目标,这是显性的因素,其内涵就是现代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高水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目标是,“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作为全国制造大省,围绕制造强国重要支柱、先进制造战略重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三大战略定位”,在“十四五”期间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在“1650”产业体系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批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迅速推进。二是企业质量。我们知道,产业的发展表现为技术进步、产品先进、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提高。但是,能做出这一切的真正实体是企业,是企业家、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员工。产业的根基是企业,企业的根基是人。综观经济发展的历史,许多特定的产业是因为有了特定的企业才会出现,如福特之于汽车、苹果之于智能手机。因此,战略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离开企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只有企业实体的根基打牢了,产业目标才能实现。“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因此,在我省“十五五”规划制定和实施中,既要重视产业布局、产业组织,更要重视企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和企业发展质量的提高。我国国内企业主要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类,它们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企业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放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条,可见这两类企业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内在原因是不断深化改革所提供的动力。“十五五”期间,两类企业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到高质量发展,才能巩固和壮大我国实体经济的基础。“十五五”规划建议针对两类企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需要我们在“十五五”规划制定中得到体现,在规划执行中得到切实施行。在“十五五”期间,我省如何建立坚实的强大实体经济的企业基础,取决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国有企业视角看,江苏省属国有企业主攻战场在能源、交通、环保、现代农业、水资源等领域,“十四五”期间在许多方面发挥了链主企业和公共产品提供者的作用。在探索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试验验证的创新协同机制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突破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产品,如在集成电路领域,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华虹无锡等国企都是行业龙头企业。但是,总体来看,江苏走在现代产业前沿“叫得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国有企业还不多。2024年6月,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总规模500亿元的江苏省战新母基金正式启动运行,国有资本成为能够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耐心资本”,符合战略调整的方向。但是,相对我省37万亿国有资本,500亿的规模并不多。因此,“十五五”期间,我省要下力气对存量实体国有资本进行战略调整,使之在省域原始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这就需要对我省国有企业提出新的要求,适应原始创新企业的要求制定评价标准。基于“0—1”的创新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建立全新的体制和机制,使之在保证国有资产总体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充分调动国有企业经营者和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看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进入更为重要的战略领域后,更加有利于国有和非公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非公经济创造更为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有利于调动非公经济的投资经营积极性,提升其对未来的合理预期。从民营企业视角看,江苏是民营经济大省,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8年的5.1万亿元提高至2024年的7.98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58.2%。从产业格局看,以制造业为主导,拥有众多在石化、钢铁、新材料等领域的制造企业,如恒力集团、沙钢集团等。2024年江苏民营企业200强中有超过65%的企业投身于先进制造业,培育出了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5.7万家、位居全国第二,其中九成以上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省近八成、授权量位居全国第二,50%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和70%的省级研发机构由民营科技企业建设。江苏民营经济依托长三角区位优势和发展要素禀赋,形成较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但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新业态、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兴产业占比相对不高,传统产业发展“惯性”与新兴产业“动力不足”的发展格局形成长期发展桎梏。与浙江、广东相比,民营头部企业多为深耕传统型产业。这种“大而不优”的结构矛盾,制约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对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认识发展问题和短板的基础上,在我省“十五五”规划中提出能够促进江苏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案。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给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快速健康成长。今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正式施行,对民营企业是重大利好,它更好地保护和规范民营企业财产和民营企业家,有利于民营企业形成长期行为和合理预期,这对于民营企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是立新,需要我省在“十五五”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让法律不打折扣地有效实施,使我省成为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高地。民营企业对政策环境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其他经营主体。有的地方政府对企业困难的帮扶仍停留在“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一方面,传统产业占比偏高的地区,仍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家将“维持经营”作为首要目标,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积极性不足,存在创新与保守博弈认知偏差,难以匹配新阶段发展需要。政府的“放得开”与“管得住”,在民营企业发展中必须有更多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相配套。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向民营企业释放更多的科教资源和金融资源。要素的主要供给方是高校院所和金融机构,它们的体制机制直接关系到资源的质量和流向。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院所和金融机构的改革,特别是,新成立的各类基金要特别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耐心资本要全面向民营企业开放,政府管理部门在合理安全的基础上不仅要有耐心,更要在基金运行过程中主动配套服务,以弥补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数据资源等方面的不足。(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上一篇:
推动应用型高校助力江苏“双高协同”
下一篇:
京能集团通过国家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三级认证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