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荔湾区近年来新建道路95条 改造提升道路235条 “堵点”变“通途” 老城焕新颜
发布时间:2025-11-24

  荔湾区海龙围科创区及道路。

  10月1日,荔湾区东沙片区渔舟路、翠园路、环翠东路等7条新建道路完成优化,开通使用;10月31日,荔湾岭南V谷周边道路建设工程完工,花地大道东侧辅道等3条新路亮相。在刚过去的一个月,荔湾区已有10余条道路“上新”。近年来,荔湾区累计新建道路95条,总里程51.62公里;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道路改造专项以及南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等途径,改造道路235条、148.6公里,改善人行道82条、45.6公里,改造非机动车道110.6公里,增设非机动车护栏40公里。

  “硬核”数据的背后,是持续对“路”的投入。近年来,荔湾区在道路新建、提升工作中累计投入财政及社会资金共120亿元。一条条具体有形的道路生动折射出荔湾区奋力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产业之路、民生之路、文化之路和生态之路。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通讯员荔宣、荔住建宣

  产业之路:配套道路在园区载体建成前批量上新

  龙溪大道,这条连接广佛的交通要道,也是荔湾区现代都市工业的“活力带”。龙溪大道与广州环城高速、花地河的交会处,正是荔湾区现代都市工业加速示范项目——海龙围科创区龙溪大道地块、白鹤沙地块所在地。

  置身龙溪大道地块,笔直的道路两侧是一栋栋崭新的产业楼宇。看到这样的景象,参与地块市政道路配套工程的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市政科工作人员彭军感慨:“谁能想到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从2017年规划起步,到2025年规模显现,海龙围科创区已从蓝图变为实景图——龙溪大道、白鹤沙两个地块已有名创优品白鹤沙科技大厦、绿瘦科技园、 大参林 总部副中心、云酷科创谷、侨银总部大厦、大翔集团创新大厦、广州·宏信·悦谷、 唯品会 电商产业中心等15个产业项目进驻,不少产业楼宇陆续建成启用。

  海龙围科创区首个完成封顶的项目侨银大厦在2021年年初封顶,而白鹤沙、龙溪大道两个地块的市政配套工程分别在2020年8月、9月启动。彭军介绍,从2020年9月开建,到2024年6月最后一条路完工,他们克服了产业楼宇、配套道路同步交叉施工的困难,在龙溪大道地块新建7条市政道路,总长3.3公里。“‘四纵三横’织起园区路网,能满足园区企业货物运输、员工通勤以及商务往来需求,为周边 大参林 运营中心、广州宏信悦谷等项目,以及广州市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园等载体提供顺畅的交通保障,同时有效缓解龙溪大道的拥堵。”他表示。

  “创金中心去年6月开始招商,当时所有道路已配建完成,为我们提供良好的道路支撑。目前我们已有55家企业入驻,办公人员达800多人。”创金中心是白鹤沙地块第二个建成、投入使用的载体,该项目总助石雅珊介绍。创金中心正在着力打造以高端医疗器械为主的产业集群。

  除海龙围科创区,近年来,荔湾先后新建开通白鹅潭大道(上涌直街—信义会馆段),东沙片区翠园路、环翠东路等7条道路,南漖路延长线,岭南V谷荔湾山姆会员店周边3条道路等,全力为园区招商引资、企业日常运行、人才通勤等提供道路要素支撑。

  民生之路:159条共93.77千米道路交通环境提升

  荔湾南片芳村城中村以及老旧社区众多,一些道路交通承载力严重不足,成为交通瓶颈,经年累月之下还出现路面风化、坑洼等问题,影响了群众通行的安全和便利。

  7月17日,位于石围塘街道芳信路的郭村水闸桥改造工程顺利完工。郭村水闸桥位于芳信路中段,横跨郭村涌,原先有新、旧两座桥梁,新桥为5.7米宽的车行桥,仅供单向通行,旧桥与水闸共建,仅3.75米宽,容纳行人通行。项目承建方工作人员杨晓东介绍,改造项目完工后,芳信路从水泥路升级为沥青路,郭村水闸桥升级改造后,单侧宽度由3.75米增至6.5米,实现双向分流通行,并留出人行道,“人车抢行”等问题得到解决。

  从“堵点”变“通途”,芳信路这条小小村路的转变,映照的是荔湾区对群众出行的大关切。

  2023年以来,荔湾区推进实施南片区老旧小区连片改造工程,重点提升道路基础设施。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东沙大道、东西路、花博大道、百花路等159条共93.77千米道路交通环境提升,打通鱼博路、大沙河西路、沙洛沿江路、海中龙舟路4条断头道路,消除沙洛路、东沙路、市场南路等13处水浸隐患点。一批“扬尘路”“断头路”“瓶颈路”被改造提升,也架起了一条条通往民心的“路”。

  文化之路:14片历史文化街区51条道路完成品质提升

  在人口稠密、商业繁盛的西关,同样面临着道路的老化、承载力不足、不适应新交通形势等问题。更为特别的是,西关的路不仅承载着车流、人流,更凝结着城市的记忆、关系着文旅的活力。

  近年来,蓬莱路、恩宁路、龙津西路、龙津中路、华贵路、宝华路、文昌北路、文昌南路、荔湾路、中山八路、中山七路……街坊们熟悉的这些老路,陆续焕新上线——路面铺平了,人行道拓宽了,非机动车道有了、道路景观变靓了。变化源自2022年11月荔湾推进的西关记忆项目(荔湾湖永庆坊片区周边道路微改造工程)。项目对上述11条、总长约8.748公里的道路进行改造,并于2023年9月30日总体完工。

  在推进西关记忆项目的过程中,荔湾区住建和园林局与交警、街道、专家等各方开展论证,通过对车道“瘦身”但不压减车道数量的方式,拓宽非机动车道,改造优化原有道路的慢行系统。

  据统计,项目共拓宽人行道4.156公里,步行区域面积增加2426.9平方米,主要涉及华贵路、宝华路、文昌南路、文昌北路;增设非机动车道里程3.132公里,加宽非机动车道;对非机动车道宽度大于2.6米的路段完善机非分隔护栏,增设护栏6.18公里,给市民游客提供更好的出行、旅游体验。

  截至目前,荔湾区在西关14片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已对51条、总计29公里长的市政道路及内街巷开展品质提升,畅通西关片区交通“微循环”,再现传统街巷肌理,从根本上改善出行条件,为街区注入新活力。此外,黄沙后道、粤南大街、大同路、清平路4条路即将实施改造。

  纵贯西关的南北“大动脉”康王路便是前两年完工的一条。康王路南接内环路,连通沙面、西堤、文化公园等热门景区,中段连通上下九、华林寺、陈家祠等,北接东风西路。“我们对全线非机动车道进行优化设计,并重新铺装人行道和路面,为市民游客到周边观光打卡提供安全与便利。”荔湾区更新中心工作人员黄为光表示,他们还在康王南路沿线打造怀远驿口袋公园等公共节点,以沿路小微空间再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生态之路:新建碧道81公里

  荔湾区有着“一江三岸、百里河涌”的水系格局,辖内共有河涌91条,总长134公里。如今随着一条条滨水碧带相继完工,市民游客有了更多乐享滨水“绿美生活”的空间。

  在花地河东侧路(浣花西路—茶滘涌段)沿线,一条近1.4公里长的碧道成为周边居民的高人气活动带。“自从年初这条碧道建成后,我们天天来、一天几次。”住在周边远东御江豪庭的街坊康女士和老伴带着孙女在河边玩耍。这条生态碧道的建成得益于一条车行路的“让路”。花地河东侧路(浣花西路—茶滘涌段)(中段)原先是一条只有六七米宽的两车道,2023年,荔湾区主导、联合沿线开发商,启动对该路段的改造,通过拆除道路沿线旧厂房、腾挪优化空间,将贴着河岸的车行道向另一侧移,并拓宽为1.7公里长、26米宽的双向四车道。道路的优化为花地河东岸新增一条南北向四车道交通要道,打通封闭长达20余年的浣花西路、丰年路、花海街、茶滘路4条断头路,为碧道的建设腾出了宝贵的河边空间。

  “我们将释放出的空间用于1.4公里的碧道化改造,确保了滨水休闲区的独立性与安全性,实现了人车分流,原先使用率较低的河岸,如今变成了拥有公共草坪、缓跑径、单车径、儿童乐园的热门亲水休闲地。”彭军介绍,系列改造惠及周边小区数万居民,在道路改造完工时,有村民放鞭炮庆祝,也有居民送来致谢锦旗。

  近年来,荔湾大力推进碧道建设,新建碧道81公里,持续擦亮“水秀花香”生态底色:在北片,将珠江西航道碧道建设与荔枝湾涌、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统筹起来,谋划贯通珠江西航道、驷马涌和荔枝湾沿岸,形成“通江达水”的“小湾”格局,全长7.2公里的碧道目前已贯通6.6公里;在南片,大力推进花地河精品碧道、大沙河生态碧道建设等,尤其是在花地河沿岸,打造集水乡文化、休闲游乐、生态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廊道。未来,荔湾将启动花地河东侧道路南段、北段的改造,同步推进碧道建设。

上一篇:
流量型消费,重塑城市资源配置逻辑
下一篇:
深耕缝隙市场 场景金融激发银行普惠新动能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