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临工重机以“智”取胜 叩响全球高端装备市场大门
发布时间:2025-09-30

■中国工业报记者祁晓玲

不需要驾驶员,矿车24小时连续作业,自动排队装料、自主避障、精准卸货……这不再是科幻电影的想象,而是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临工重机)在首届全球客户节上呈现的真实场景。9月26日,千余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客户、合作伙伴与行业专家齐聚泉城,共同见证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坚定步伐。

photoplus

这场以“科技驱动,智赢未来”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一场产品展示,更是一次中国智能制造实力的集中检阅。从新能源无人驾驶矿车到智慧矿山整体解决方案,从数字化工厂到全球化战略布局,临工重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智能新品集群定义工程机械新范式

临工重机此次全球客户节,堪称一场智能工程机械的“阅兵式”。展区内,UTE136、RTH156、RTE136等新能源无人驾驶矿用车组成的气势恢宏的方阵,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这些产品不仅在外观设计上彰显工业美学,更在核心技术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其中,纯电矿车RTE136搭载的3.5C超充技术令人瞩目。这项突破性技术使得矿车在18分钟内即可完成从20%到90%的电量补充,基本实现了与传统燃油车相当的作业效率。更令人振奋的是,该车型在新疆哈密马朗矿山的实际运营中,创造了出勤率100%的优异纪录,充分证明了其卓越的可靠性。

这些产品背后的技术逻辑深刻反映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转型方向。“这不是简单的动力替换,而是整个产品架构的重构。”临工重机技术研究总院院长王印束在现场讲解中强调。据介绍,新一代产品采用全新的电动化平台设计,标准线控底盘为高阶智能化提供了硬件基础,而全栈自研的智能控制系统则赋予了设备“思考决策”的能力。

临工重机董事长于孟生在全球客户节大会的致辞中,深刻阐释了这种创新背后的驱动力:“正是这些来自全球市场的真实需求,成为我们投资建设无人驾驶测试基地的核心驱动力。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可模拟全球复杂工况的创新平台,能够为不同国家客户定制精准解决方案。”这番话揭示了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的本质转变——从技术追随者到创新引领者的角色蜕变。

除了矿用设备,临工重机同期发布的智慧矿山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解决方案同样引人注目。该方案创新性地整合了光伏发电、智慧储能与超充技术,构建了完整的矿山能源生态系统。其采用华为2.88MW液冷超充系统,电池电量从20%到90%只需要18分钟,是首个将此技术应用于矿山设备的平台,在全球矿业装备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该解决方案在鄂尔多斯某矿区的实际应用中,预计每年可帮助1500辆燃油矿车实现电动化替代,节约运营成本超过17亿元。

数字化工厂打造智能制造的新标杆

走进临工重机的数字化工厂,传统的机械制造正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重塑了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AGV物料搬运车沿着预定路线精准运送物料,机器人焊接工作站实现85%以上的自动化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工艺优化,整个工厂生产流呈现出高效且有序。

“我们打造的不仅是一座工厂,更是一个数据驱动的制造生态系统。”临工重机总裁张善睿表示。通过WMS、MES与SAP系统的深度协同,临工重机实现了从个性化定制、柔性排产、订单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的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效益是显著的。

在总装车间,工位上的智能终端为操作人员提供着可视化的工作指导,大数据看板实时显示着生产进度和质量数据;实现了产品质量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方式,确保了出厂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这座还是一座绿色低碳工厂,厂房屋顶铺设的光伏电站,可满足工厂30%的用电需求;海绵工厂技术的应用使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废水处理与中水资源循环系统实现了生产废水的零排放。这些看似与制造无关的细节,体现了现代工业企业的全面责任观。正如现场工程师介绍:“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制造效率,更是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值得一提的是,工厂的数字化系统还实现了与供应商的协同联动。通过供应链管理平台,关键零部件的库存状态、物流信息都实现实时可视,确保了生产计划的精准执行。这种端到端的数字化管理,大幅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

生态协同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

在客户节的技术论坛上,华为油气矿山军团、全球露天矿行业总经理邵琦的发言引发了强烈共鸣:“装备智能化是矿山实现智能化的基础。我们与临工重机不是简单的供应商与客户关系,而是共同探索行业未来的战略伙伴。”这种深度协同的模式,使得华为的“车-网-云”技术能够与临工重机的装备制造优势完美结合,产生了1+1>2的创新效应。

邵琦进一步解释道,在露天矿山场景下,华为提供了包括融合感知、高精度地图、集群调度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特别是基于5G技术的低时延、大上行网络特性,确保无人矿卡在复杂工况下的安全可靠运行。“这种跨界合作,正是破解产业难题的关键。”他强调,“我们通过分钟级更新的高精度地图技术,让无人矿卡能够实时感知作业环境的变化,实现安全高效的自主作业。”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工事业部总工程师蒋于伟则从动力电池角度补充了产业协同的重要性:“工程机械电动化对电池的安全性、循环寿命和快充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我们与临工重机联合开发的矿车专用电池包,不仅通过了严苛的矿山工况验证,更通过标准化设计实现了多设备平台的共享。”这种深度定制的合作模式,使得临工重机的新能源产品在核心部件层面就建立了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产业链的紧密协作正在重塑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生态。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从单点突破到整体解决方案,中国制造业正在形成独特的协同创新优势。在现场展示的无人驾驶矿车上,我们可以看到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与临工重机的整车设计完美融合,这种“强强联合”的创新模式,正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除了技术层面的合作,这种生态协同还延伸到市场开拓和服务网络建设。各方共享市场资源,联合开展客户服务,形成了全方位的合作格局。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不仅降低了创新风险,更加速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总部输出,而是本地生根。”临工重机总裁张善睿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新理念。目前,临工重机在全球布局的17家子公司中,外籍员工比例超过25%,墨西哥工厂的本地化供应链比例达到60%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一种全新的全球化思维,彰显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决心。

这种“本地化共生”模式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在东南亚市场,针对高温高湿环境开发的专用机型市场份额持续领先;在北美市场,符合严格安全环保标准的产品获得广泛认可;在非洲市场,适应基础设施薄弱条件的简化版设备备受青睐。“我们不是简单地将中国产品卖到海外,而是为每个市场量身定制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张善睿补充道。

在墨西哥工厂是本地化战略的生动实践。工厂不仅实现了生产制造本地化,更建立了完整的研发和服务体系。当地工程师参与产品适应性改进,售后服务团队由本地员工组成,确保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这种深度本地化,使得临工重机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满足不同市场的特殊需求。

这种深度本地化战略带来的直接成果是客户信任度的显著提升。在客户节的签约现场,多位国际客户表示,选择临工重机不仅因为产品性价比,更看重其本地化的服务网络和技术支持能力。“当我们知道备件库就在附近,技术支持团队能说我们的语言时,合作的信心就完全不同了。”一位来自智利的矿业客户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临工重机还通过建立区域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种“授人以渔”的做法,不仅提升了本地员工的专业能力,更增强了企业与当地社区的联结,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持续创新定义行业未来

面向未来,于孟生发布了雄心勃勃的2030+战略:“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销售收入的增长,更是要成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变革的引领者。到2030年,我们将实现新能源产品占比超过70%,无人化解决方案在重点细分市场全面落地。”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彰显了中国企业从市场追随者向技术引领者转变的坚定决心。

这一战略的实施路径清晰地指向了三个维度:在技术层面,将持续加大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方面寻求突破;在产业层面,深化与华为、宁德时代等顶尖伙伴的生态合作,构建更加稳固的创新联合体;在全球层面,完善“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的本地化布局,提升全球运营效率。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规模扩张,更是要建立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于孟生强调。为此,临工重机计划在未来五年内保持研发投入持续增长,重点突破智能控制、能源管理等关键技术。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开放式的创新体系。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这一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客户节上发布的ESG报告显示,临工重机欧洲公司凭借在环境保护、员工关怀和公司治理方面的优异表现,获得EcoVadis银牌评级,跻身全球同行业前9%。这一成就表明,中国制造企业正在以负责任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和价值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临工重机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从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到回收利用,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对环境友好的追求。例如,新一代产品大量使用可回收材料,关键零部件设计考虑了可维修性和可升级性,大大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

采访手记

在信任与创新中,看见中国制造的未来

临工重机全球客户节带给记者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冲击。在临工重机的展示场上,无人矿卡精准有序地运行,这些钢铁巨兽安静而高效地完成着各项指令,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智能制造业新时代的到来。但最打动记者的,不是这些尖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背后所体现的中国制造业的深刻转型。

记得一位来自印尼的矿业客户在体验了无人矿卡后,激动地拉着工程师的手说:“这不仅仅是一台设备,这是改变我们整个矿业运营模式的钥匙。”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制造正在发生的质变——我们从提供产品,转向提供价值;从满足需求,转向创造可能。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

在技术交流环节,记者注意到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临工重机的工程师们不仅详细讲解技术参数,更耐心倾听客户在实际工况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并承诺将这些反馈纳入后续的产品改进中。这种“以客户为师”的谦逊态度,或许正是中国企业能够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深层原因。一位澳大利亚客户告诉记者:“与其他供应商不同,临工重机的工程师真的愿意倾听我们的需求,并根据我们的具体工况定制解决方案。”

过去,我们习惯于跟随国际巨头的技术路线;今天,我们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径,并逐渐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在临工重机与华为的合作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正在通过创新,参与甚至引领全球技术标准的制定。

在临工重机的展台上,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从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到智能充电、能源管理的完整解决方案。这种系统性的创新思维,标志着中国制造业正在走向成熟。

特别令记者感慨的是,在这场全球性的行业盛会上,不同肤色的客户们用各种语言讨论着技术细节,而中国工程师们自信从容地进行着解答。这种场景在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它表明,中国制造正在赢得世界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来自价格优势,而是源于技术实力、产品品质和服务承诺。

临工重机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制造的绝佳窗口。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它以技术创新为根基,以全球合作为视野,以可持续发展为追求。这种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低成本竞争策略,代表着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当中国企业能够以创新赢得市场,以诚信赢得信任时,中国制造的形象必将实现从"量大价优"到"质优创新"的根本转变。

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廉价商品,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方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临工重机等中国企业的探索实践,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乎中国制造的未来命运。他们的成功经验表明,当我们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品质赢得信任,中国制造必将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坚实而有力。

审核:胡明旺

责编:王棕宝

编辑:陈亦夏(实习生)

上一篇:
智能家电语音交互技术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下一篇:
“志愿耀北疆”2025年度自治区国资委系统企业志愿服务项目比赛圆满落幕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