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华友钴业撞上大运了
发布时间:2025-09-30

  9月26日,华友钴业股价逆势收涨2.73%,总市值站上1054亿元,较2024年低点累计反弹逾158%。

  在A股整体震荡的打背景下,华友钴业的表现格外亮眼。此前,华友钴业因钴价暴跌而深陷泥潭,但如今其却在在行业低谷中完成业务重构,并在新一轮周期启动时率先突围。

  华友钴业的“翻身”,既是对有色金属上行周期的敏锐捕捉,更是其从资源依赖型公司向新能源材料平台转型的成果兑现。

  可以说,华友钴业已经熬过至暗时刻,如今大概率来到了收获的季节。

  

  本轮有色金属行情十分强劲,自年初以来,小金属板块持续走强,钴、镍、稀土等战略资源价格轮番上涨,而这背后是供给端结构性收缩与需求端多点爆发的结果。

  供给端的变局始于刚果(金),作为全球钴供应的绝对主力——2024年产量占全球75.86%(USGS数据),该国于2025年2月首次以行政手段暂停钴出口四个月,随后多次延期,并宣布自10月起实施配额管理。

  这一罕见的干预直接导致全球钴供应骤减。

  生意社数据显示,国内电解钴价格从2月的16.3万元/吨一路攀升至9月底的29.9万元/吨,涨幅高达83%。与此同时,伦敦金属交易所钴库存降至452吨,创五年新低,市场由过剩迅速转向紧缺。

  类似逻辑也出现在镍市场,印尼——占全球镍供应六成的国家——2025年以环保为由对25家镍矿企业实施制裁,并强化配额管理。

  尽管当前镍价尚未大幅反弹,但已逼近高成本火法冶炼的盈亏平衡线(约15500美元/吨),形成强支撑。资源国政策从“放量增产”转向“有序管控”,标志着全球关键金属供应链进入新阶段。

  另一方面,金属资源在需求侧则呈现传统与新兴双轮驱动。

  基建投资托底铜铝等基础金属,而新能源、AI、机器人等新场景则成为小金属的核心增量。

  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5%,三元电池对高镍、高钴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单台AI服务器的钴用量可达智能手机的数倍;人形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的产业化,更催生对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的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钴、镍已从“工业辅料”升级为“科技刚需”,华友钴业赶上了国运级红利。

  

  面对2023—2024年长达两年的行业低迷,华友钴业并未被动等待周期反转,而是加速推进战略转型,可以看出管理层的战略眼光。

  最直接的变化是业务结构的重塑,2025年半年报显示,钴产品营收占比已降至3.3%,而镍相关业务(含镍产品与镍中间品)营收达183.8亿元,同比增长111%,占总营收近一半。

  这个转变源于华友钴业在印尼的前瞻性布局:华越、华飞两大项目进入稳定放量期,上半年镍产品出货量达13.94万吨,同比激增83.91%。

  此外,公司与淡水河谷印尼、福特汽车合作的Pomalaa湿法项目(年产12万吨镍金属量)已启动建设,预计2026年底投产,进一步巩固资源端优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华友构建了“资源—材料”一体化能力。通过收购巴莫科技、布局三元前驱体,公司打通了从镍钴资源到正极材料的全链条。

  这种纵向整合不仅降低了原料波动风险,也提升了整体盈利质量。2025年上半年,华友钴业净利率达9.33%,创近三年新高,销售及管理费用率明显下降,反映出规模效应与运营效率的提升。

  华友钴业的技术卡位,则打开了长期想象空间。2024年底,华友牵头的国家级固态电池技术攻关项目获批,聚焦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目前,其半固态电池材料已用于终端超长续航车型,全固态材料正与头部电池厂开展验证。

  随着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企业全固态电池中试线相继贯通,其商业化进程也在加速。东吴证券预测,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144亿元增至2030年的2180亿元,年复合增速超70%。作为高镍正极核心供应商,华友钴业有望深度受益。

  当然了,公司业绩已验证了转型的成效:2025年上半年营收372亿元,同比增长23.78%;净利润27.11亿元,同比大增62.26%,双创历史同期新高。尽管钴价上涨对利润贡献有限,但其情绪催化叠加镍业务放量,形成“周期弹性+成长确定性”的双重驱动。

上一篇:
鞍钢广州汽车钢二期镀锌线项目热负荷试车成功
下一篇:
2025年前三季度债券承销排名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