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储能市场“一芯难求”,央视探究头部企业破局之道
发布时间:2025-09-29

  储能电芯生产线轰鸣不息,却难以满足爆发式增长的市场需求,一场供需失衡的产业剧变正在上演。

  9月28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围绕储能市场“一芯难求”的火爆现象进行专题报道。报道中,北京一家储能设备生产企业的车间里,白色电池舱整齐排列在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着检测、组装。由于市场需求火爆,整条生产线已处于满产状态,储能的关键部件电芯供不应求。

  

  不仅是北京的企业,央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头部电池企业均表示工厂已处于满产状态,一些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年初。

  “一芯难求”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以及关键政策的密集出台。首先,今年年初“136号文”横空出世叫停了强制配储,该规定自6月1日起正式生效,一些企业为保障预期收益率,在“531节点”前出现抢装现象。

  新目标的确立也为本就火热的储能产业再添了一把猛火。先是9月1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要达到180GW以上,预计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紧随其后,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时明确,到2035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风电、光伏需新增装机约19亿千瓦,这将同步催生对储能系统的巨大需求。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在央视采访中表示,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2亿到3亿千瓦,对储能的需求是巨大的。储能自身技术的进步和产业规模的增加,使储能的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同时价格大幅度下降。需求驱动和自身发展驱动的双轮驱动结果,正好在需求和供给方面达成了一个契合点。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接受央视财经采访

  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受访时表示,储能项目经济性提升是拉动本轮需求增长的核心因素,“当前储能系统成本较三年前下降约80%,部分地区度电成本已低于2毛钱,当前行业正经历更大容量电芯的升级,新一代电芯有望降低系统成本约40%”。

  

  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接受央视财经采访

  其次,储能电芯的技术迭代也助推了本轮供应紧张。当前正处于从300+Ah向500+Ah及更大容量电芯升级的关键窗口期。海博思创董事长张剑辉在采访中指出,“明年这些大容量电芯的产线逐步投入量产之后,这种短缺的状态会得到缓解”。

  

  海博思创董事长张剑辉接受央视财经采访

  远景田庆军也强调,当前多数主流厂商将资源聚焦于下一代产品研发与产能建设,推动大容量电芯的规模化应用是推动储能平价的关键路径。远景是行业最早一批量产300+Ah、500+Ah储能电芯的企业,目前两代产品订单饱满,其最新一代700Ah+产品也已进入量产准备阶段。

  此外,海外市场需求激增是“爆单”的最强引擎。中东、澳洲、东亚/日本、欧洲等地订单持续放量,海外GW级大单频出且毛利优于国内,成为驱动中国供应链满产的第一推动力。

  远景田庆军认为,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呈四六开趋势,未来具备国际化交付能力的企业将进一步拔得市场头筹。2025年上半年,工厂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电芯出口比例超50%。

  为应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远景积极推进产能提升。其在全球拥有10座已投运的电芯制造基地,累计交付超50GWh储能电芯。值得一提的是,远景动力在美国田纳西的工厂今年4月正式投产,成为北美首条本土建设的磷酸铁锂储能电芯产线,目前正加速爬产。配合中国沧州基地大电芯的产能爬坡,预计远景电芯明年交付量将实现翻倍增长。

  实际上,随着告别“政策强配”,转向“价值探索”,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如何参与电力交易创造收益,电站项目逐步跨越盈利拐点,中国储能产业也迎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不过,行业仍需警惕非理性竞争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其中最大顽疾当属低价竞争。从大储到工商业储,从电芯到关键部件,都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降价。尤其是大储集采领域,今年8月,2小时系统的月度均价首次跌破0.5元/Wh关口,下探至0.491元/Wh。同时,2小时系统、4小时系统,及4小时储能项目EPC最低报价均创历史新低。

  9月17日,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在世界储能大会上直言储能行业正面临无序扩张风险。当前储能行业的无序扩张已引发五大“顽疾”:安全、恶性竞争、真实性挑战、不重视创新、市场投机严重等。尤其在低价竞争上,尤为令人担忧。

  而自2024年以来,远景田庆军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行业应警惕无序竞争。 8月12日,田庆军在EESA上海储能展上再次表示,行业近1/3系统集成商正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这种恶性竞争模式已开始向海外市场蔓延。这不仅严重威胁储能电站的安全与效益,更可能削弱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的领先地位。

  对此,田庆军提出三个核心对策:一是建立科学的行业标准与体系,从安全、寿命、能效等维度识别优质产品;二是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建立产能预警体系,同时加快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为储能创造稳定的盈利模式;三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储能健康降本。

上一篇:
河南交投集团2025年度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集团大别山培训基地圆满结束
下一篇:
煤层气“变身”记!矿井废气如何逆袭成为能源新星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