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2025新能源企业500强论坛闭门研讨会在太原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25-09-28

  

  9月27日,由山西省能源局主办,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中国能源研究会外事工作委员会支持的“2025全球新能源500强论坛闭门研讨会”在太原召开。会议以“灵活性资源促进新能源消纳地方实践——绿电园区为代表的绿色电力机制创新”为主题,与会人士围绕绿电园区和绿电机制创新展开研讨交流,凝聚共识、分享经验。

  会上,山西省能源局二级巡视员高道平表示,新能源大规模的发展对调节资源需求日益增大。煤电灵活性改造、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各类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资源需要加快部署。基于此,在充分发挥大电网配置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健全完善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调节机制,推动电力系统向源网荷储协同和供需柔性互动转化。“山西省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庞大的煤电资产、大量的工业负荷以及蓬勃发展的储能项目,整体的布局空间,目前以绿电园区为建设核心,我们在全省布局了13个绿电园区试点。”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指出,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我国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问题,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在看到新能源清洁廉价的优势同时,也需注意到新能源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运行带来的挑战,需要大量调节能力。“新能源价格应该是发电成本、绿色效益,再加上调节能力成本。应该因地制宜,结合电网的运行方式,首先把低成本的调节潜力挖掘出来,降低用能成本,提高全社会的效益。”

  孙正运建议,进一步建立协同机制,政府推动引导,电力企业、高耗能产业及科研机构等的跨界参与,因地制宜鼓励创新,用成功的案例助力政策机制和商业模式的不断优化,推动绿色电力消费;推进电力市场机制创新,依托山西现货市场的成熟经验,深入推进微电网、虚拟电厂建设,零碳园区建设和绿电直供的示范,完善跨省跨区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灵活性资源与新能源消纳需求的精准匹配,促进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消纳;加强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提高供应链协同减碳能力,促进产业链能源结构优化,带动各产业低碳零碳转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品。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表示,目前,以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绿色园区、负荷聚合商等灵活性资源为代表的新型主体,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可以通过调节电力供需平衡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缓解新能源发电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为促进新能源消纳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展望未来,电力行业要全面落实“双碳”目标,需持续推进绿电园区、零碳园区等建设,保障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

  中电联电力市场分会副秘书长孙健发表了题为《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制思考》的主旨演讲。他提到,要充分认识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入市的挑战。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其出力特性对传统电力系统运行机制形成显著挑战。例如,短期交易品种难以匹配新能源出力快速变化,实时平衡市场容量储备机制欠缺灵活性;节点电价体系尚未充分考虑新能源场站空间分布特性,跨区输电通道利用率与新能源消纳需求存在时空错配;调节性资源参与市场的经济激励不足,导致系统爬坡能力与备用容量难以满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需求。

  中国能源研究会配售电专委会专家吴俊宏发表了题为《绿电园区实施路径与交易模式探索》的主旨演讲。他表示,近两年包括山西省在内的多个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零碳园区、绿电园区,以更好地将新能源资源就近转化成产业资源,既带来负荷的增量,又能够带来消纳发展新能源。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副所长郑忠海针对“山西省零碳园区的低碳技术路径探索”实践案例进行了分享。以太原零碳机场为例,郑忠海介绍,太原武宿机场将在零碳机场方面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以110MW光伏充分自消纳驱动,推动机场能源系统零碳运行。集中供热面积110万平米(地热+热泵),集中供冷面积60万平米(冷机+热泵)。

  不过,零碳园区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技术、资金等方面挑战。郑忠海提到,零碳发展面对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破解“不可能三角”——既要确保能源供给的自主可控,又要实现低碳环保目标,同时保证企业经济效益。“零碳园区所需资金投入较多,投资回收周期较长,需要给予一定的金融政策支持。”

  在后续的研讨交流环节中,长治市能源局局长郭卫斌介绍了长治绿电园区价值情况。他表示,长治高新区绿电园区建设试点围绕着“两个百亿目标”来推进,投资要达到100亿元以上,产值实现100亿元以上。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分布式光伏100兆瓦,分布式风电200兆瓦,分布式储能30兆瓦、70兆瓦时,4座110千伏、3座35千伏的变电站,以及100亿元的复合项目。起步期的项目是10万吨的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和4万吨的锂离子电力储能电池负极材料,两个绿电直连的项目。项目总投资是30亿元,总负荷8.5亿度电,现已完成投资271亿元,建成分布式光伏13.19兆瓦,目前日供应绿电45000度。长治高新区绿电园区建成以后将全面覆盖包括12万平方米的电子信息产业园、53万平方米的智能终端产业园,还有20万平方米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驻京津冀主任李鑫林表示,作为全国首个绿色算电协同的试点省份,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了94.23%,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了72.64%的独特优势,为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截至目前,已建成标准机架19万架,算力规模突破了1.5万匹,较2024年增长了近40倍。“对于开发区而言,我们直接承接和转换了绿电的优势,布局了从多晶硅、单晶硅到电池片组件的完整光伏制造产业链以及配套的储能产业,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从材料到应用的完整产业支持。”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零碳事业部副总经理胡浩指出,作为投资企业,相较于以前单一做风光投资,现在通过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能够很好地把风光资源与消纳耦合在一起,同时通过电力现货市场实现价值落地。

  协鑫能科零碳战略高级专业总监喻献国指出,灵活性资源配置前景非常广阔,同时,灵活性资源应用场景呈现多元化趋势。协鑫能科在战略上已经从原来单纯的风光资源规模扩大转向了能源服务,尤其是以虚拟电厂为主要的市场业务模式发展。

上一篇:
浙江小伙买小米车载麦克风,收到四副“极氪”扑克牌!小伙:每张牌都是友商的广告,给我看笑了
下一篇:
全民认证亮相安防大会,AI数字身份引擎赋能敏捷治理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