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均胜电子|赴港上市、机器人破局,汽车Tier1并购之王能否否极泰来?
发布时间:2025-09-10

  在上一篇文章汽车零部件大扫描的文章中,通过各个维度指标发现均胜电子成长性好、高研发投入、人均薪酬优厚,在同业中突出,但近几年股价表现却呈区间震荡。

  探究这一反差背后的缘由,会发现过去的均胜电子(600699.SH),既带着让投资者牵挂的“隐忧”,也藏着逐步走向“否极泰来”的改善信号。

  那些年,均胜电子的“成长烦恼”

  均胜电子的故事,绕不开“全球化并购”这四个字。借壳上市后,它像开了“加速键”似的,接连收购了德国普瑞、美国KSS、日本高田资产等海外企业。靠这波操作,它迅速把营收和资产规模做了起来,2024年558.6亿元的收入里,99.6%都来自收购的子公司,利润也基本靠子公司贡献。

  可“快扩张”往往带着“后遗症”,这些年困扰均胜电子的问题,大多和当初的并购有关。

  首当其冲的就是巨额商誉和高额负债,2020年公司商誉高达72.63亿,占比12.9%,2021年,公司因为收购标的业绩不及预期,一次性计提了约20.2亿元的商誉减值,导致当年巨亏37.53亿,几乎吞噬了之前多年的利润总和,2024年公司继续加码收购另一家上市公司香山股份(002870.SZ),新增商誉16.36亿,截至2025年半年报,公司账上仍有72.93亿商誉。

  跟着并购来的,还有高负债和沉重的利息负担。频繁并购让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站在65%以上,2025年半年报显示,有息负债达263.32亿元,其中120亿元是一年内到期的金融负债,可账上货币资金只有72.7亿元,短期资金压力一目了然。对应的利息支出,2023年-2024年分别占到公司利润总额的64%、57%,公司赚的钱里,有一半多要用来还利息,利润被严重侵蚀。

  而且,盈利能力一般和成长性不足,也是一个让投资者没信心的点。2019年营收摸到617亿元的高点后,就再也没往上走,近两年甚至陷入增长停滞。

  毛利率长期徘徊在15%左右,净利率更是徘徊在2%左右的个位数水平。公司的净利润现金含量和盈利质量在过去几年中也表现较差。

  从分红来看,派息融资比不到10%,给人“重融资、轻回报”的印象;曾经还出现过募集资金违规用于非募投项目的情况。

  而且,因为公司是一家全球化汽车零部件企业,超七成收入来自海外,近年来欧美“供应链去风险化”政策也对公司订单造成压力。叠加起来,均胜电子的确压力重重。

  从“汽车 Tier1”到“机器人新赛道”

  但,均胜电子也在给自己找新出路,汽车+机器人Tier1的业务定位、新增并购、赴港上市,也是给公司的未来带来了新的预期。

  先说说它的“老本行”——汽车零部件。其实均胜电子在传统业务里的底子并不薄:2024年,汽车安全业务收入387亿元,全球市场份额22.9%,排第二;汽车电子业务收入170亿元,智能座舱域控系统全球份额8.9%,排第四,在中国都是第二的水平。

  而且这些年它没闲着,还开拓了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新兴业务:比如拿到了海外主机厂L2和L2++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订单,在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那里,也拿下了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业务,实现了“零的突破”。

  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 2025 年上半年提出的“汽车+机器人 Tier1”双轨转型战略——要把汽车电子的技术“迁移”到人形机器人领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在机器人领域,均胜电子明确要突破机器人的“大脑”“小脑”和“肢体”三大核心技术:“大脑”上,和领先 AI 企业合作研发基于大模型的智能系统;“小脑”自主搞运动控制系统;“肢体”则主攻机械结构和新材料。现在已经能提供大小脑控制器、能源管理模块、高性能机身机甲材料这些关键零部件,甚至还有机器人头部、胸腔总成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进展也比想象中快:国内已经和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这些头部客户合作,定制化主控板都批量供货了,多种传感器也送样了;海外更不含糊,给某头部机器人公司批量交付了后脑勺、颈部、肩部这些部件,还在谈下一代头部显示方案和头部总成的供货。另一家海外公司也找上门,要合作做末端物流和外卖配送机器人。

  对投资者来说,机器人赛道的想象力,无疑给均胜电子的估值添了一把“火”。

  除了新赛道,老业务的“修复”也在慢慢兑现。2023 年开始,均胜电子进入稳健修复期:一边整合海外业务,关掉低效工厂,把产能从高成本的欧洲、美洲往东南亚、北非转移,进行降本增效。

  效果也很快显现:2025年半年报,公司收入延续双位数增长,利润端盈利值创新高,呈现量利双升的稳健修复态势。

  从盈利指标可知,毛利率进入五年连升趋势,利润端也是不断提升,期间费用有所提升,主要是研发投入加码,战略转型投入增大。

  而且,降本增效和盈利提升的举措还在进行。

  此外,作为一家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的全球化企业,公司海外业务的毛利率也是提升明显,而且是逐年提升,从2022年的10.76%提升至2025年中报的17.81%,中国大陆地区提升幅度虽然小,但毛利率也是同步提升趋势。

  客户集中度也在改善,前五大客户占比虽然还在 50%以上,但已经慢慢在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主营业务的改善,2025 年 4 月到 7 月,控股股东、实控人在内的股东,在今年4月到7月,通过二级市场纷纷进行了增持,而且是时隔几年之后的增持动作。控股股东曾经高达70%以上的股权质押比例,也逐渐减少至2025年半年报的23%,此外,外资持股比例也不断增加,逐渐接近5%,这个对于一个海外企业来说,外资的态度也是一个对公司信心增加的信号。

  今年,均胜电子还有一个重要动作,年初启动了赴港上市,一方面,面对目前资金压力,赴港上市可拓宽融资渠道,补充流动性并减少外部金融负债,进而直接减少利息支出、增厚利润;同时,作为七成收入来自海外的全球化企业,此举也能更好拓展国际业务,实现“一举两得”。

  财报风险快诊

  最后,我们看看财报方面有什么风险仍然需要关注。

  首先还是商誉。虽然 2021 年减值后平稳运行了3年,但 72.93 亿元的商誉依然是资产负债表上的“重点关注项”。

  其中,最大的构成是KSS资产,在经历过一次高达22亿左右的商誉减值之后,目前账面净值47.56亿,其次是香山股份(这家标的公司也值得深入研究)。

  从两家商誉标的的业绩贡献来看,KSS资产因为被整合进安徽均胜安全中,利润贡献无法单独体现。

  但从含KSS资产组的公司主体业绩情况来看,近两年属于在逐步改善。

  2024年香山股份贡献度较低,作为一家新合并的公司,有16.35亿的商誉,后续整合效果也需要时间验证。

  此外就是开头提到的流动性压力,期望公司赴港上市之后,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能有所改善。

  还有一个就是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均胜电子的基本盘在海外,欧洲汽车电动化的渗透率、北美关税政策都会影响它的业绩。但据公司说法,其在欧洲、北美、东南亚及中国建立四大本地化运营中心,能有效抵御关税壁垒及地缘政治风险。

  结束语

  回过头看均胜电子这些年的路,像一场“先快后慢再寻突破”的旅程,靠并购快速成为全球化企业,却被商誉和负债拖了后腿;在行业浪潮中,又勇敢切入机器人新赛道,如今一边修复业绩,一边又通过并购、赴港上市来推进资本运作,股东和外资不断增持。

  对投资者来说,均胜电子就像一个“潜力股”,有亮点也有风险,或许需要多一些耐心,等待它在“汽车+机器人”的双轨上,行稳致远。

上一篇:
化纤头条 | 盛虹POE打破技术壁垒、恒力冲击世界一流造船企业……聚酯之外,化纤龙头都在布局什么?
下一篇:
溧水强链壮群观察 | 锻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引擎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