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风控|十大钢企ESG报告暗藏“沉默的碳炸弹”!
发布时间:2025-09-08

  数据不会说谎,但缺失的数据会。当一半的钢铁巨头对碳排放总量保持沉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披露不足,更是一场即将爆发的风控危机。

  

  钢铁行业占中国碳排放总量15%,这是每个风控人员看到都会心头一紧的数字。在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至钢铁行业的背景下,这些报告本该成为我们评估企业未来风险的重要依据。

  然而现实是:德龙、敬业两家集团尚未发布ESG报告;在已发布的八家中,仅五家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这一核心指标;华菱钢铁182页的长篇报告中,关键环境数据寥寥无几。

  1

  数据黑洞,风险盲区

  在风控人员的视角里,最害怕的不是看到糟糕的数据,而是根本看不到数据。

  

  宝钢股份去年温室气体排放高达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某些小国一年的排放总量。河钢股份5426万吨,同比上涨2.35%;首钢股份4422万吨,也在上升。

  这些数据固然触目惊心,但至少透明可见。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建龙、鞍钢、华菱这三家巨头选择不披露总量数据。

  

  在风控领域,我们有个基本原则:无法量化的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这些“沉默的碳排放大户”,正在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潜在炸弹。

  2

  环保投入,天壤之别

  翻开环保投入数据,差距更加惊人。

  宝钢股份去年环保投入105.59亿元,鞍钢股份55.97亿元,而首钢股份仅投入2.68亿元。建龙集团只披露了1106万元的绿化投入——这数字在百亿级别的环保投入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环保投入的差距,预示着未来合规成本的巨大差异。在全国碳市场全面铺开的背景下,碳排成本将直接冲击企业利润表。那些现在舍不得投入的企业,未来可能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代价。

  3

  减碳路径,分化已经开始

  聪明的企业早已开始布局低碳转型。

  

  

  

  鞍钢股份正在推动从“碳冶金”向“氢冶金”转变,这是可能改变行业游戏规则的技术革命。宝钢已推出国内首批量产供货的低碳排放硅钢系列产品,减碳超30%。

  河钢股份成功试制降碳比例达25%的汽车面板低碳绿钢产品,并成功交付美的集团。这些企业不仅是在应对监管要求,更是在抢占未来市场的制高点。

  相比之下,沙钢股份的光伏发电量仅占能源总消耗的0.32%,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华菱钢铁刚刚实现绿电比例“零”的突破,起步明显落后。

  4

  风控视角:三层防御体系

  

  面对这些庞然大物的碳风险,我们该如何构建风控体系?从我15年的经验来看,必须建立三层防御:

  第一层:数据穿透

  没有数据,就没有风控。我们必须坚持“无法衡量,则不投资”的原则。对于拒绝披露关键环境指标的企业,直接列入观察名单。

  现在已有技术手段通过卫星数据、电力消耗等替代指标估算企业的真实排放量。这些技术虽然无法完全替代企业披露,但至少可以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层:压力测试

  碳成本不再是遥远的概念。按照目前碳价走势,很快碳成本将占到钢铁生产成本的10%以上。我们必须对投资组合中的企业进行碳压力测试,模拟不同碳价场景下的盈利能力变化。

  那些环保投入不足、排放强度高的企业,很可能在碳成本上升时突然从盈利陷入亏损。

  第三层:转型评估

  这不是简单的环保问题,而是生存问题。我们需要评估每个企业的转型路径和执行力。

  有的企业可能选择技术突破,如氢冶金;有的可能侧重产品创新,如低碳钢材;有的可能从能源结构入手,提高绿电比例。不同的路径意味着不同的风险和机会。

  5

  末尾

  深夜翻阅这些报告,我看到的不仅是碳排放数据,更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转型竞赛。

  碳风险本质上就是财务风险,只是穿了件环保的外衣。那些现在还对此视而不见的企业,很可能在未来五年内付出沉重代价。

  作为风控人员,我们的责任不是阻止变革,而是管理变革中的风险。在这场合规、成本、技术的多维博弈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也许明年此时,我们再回看这些ESG报告,会更加清晰地看到:谁在裸泳,谁已穿上救生衣。

  根据AI风险控制系统“RiskRaider风险雷达”的风控监控数据,AI对华菱钢铁的风控理解的信息截图,如下:

  

  

上一篇:
长安凯程V919闪耀长安科技生态大会,硬核产品力诠释新央企商用车担当
下一篇:
又一款可线上购买的抗失眠创新药上线美团 先声药业达利雷生在美团开售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