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两年亏损,一朝逆袭?美的新能源的“神话”背后藏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08

  财报季一到,总有人喜欢找反转故事。

  这一次,被摆上舞台的是美的新能源:

  2025上半年,科陆电子实现营业收入25.73亿元,同比增加34.66%;实现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579.14%。

  2025上半年,合康新能营业收入44.97亿元,同比增长163.06%;归母净利润7118万元,同比增长732.83%。

  两家美的系的新能源公司业绩一出,市场立刻热闹起来。各种解读铺天盖地:“美的新能源要起飞了”“低谷反弹”“迎来高光时刻”。

  但这并不是所谓的反转。如果冷静拆开财报和业务路径,就会发现这更像是市场预期兑现的过程,而非某种结构性的逆袭。

  早在去年,华创证券的研报就提到:

  “科陆电子的智能电网业务发展稳健,储能业务在海外市场确实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公司背后仍有历史遗留的资产包袱,再加上海外市场竞争激烈,预计今年仍然维持亏损,要到明年可能扭亏为盈。”

  因此我们对美的新能源的解读需要更为冷静。

  所谓反转,并不是公司突然变厉害,而是市场之前低估得太多。

  当初的低估主要来自两点。

  第一,当初市场把储能看轻了。

  两三年前,大家还觉得储能不过是新能源板块中的普通角色,需要较长的爬坡期。没想到政策加码、电芯价格快速下探、工商业需求集体爆发,把行业的成长周期整整提前了好几年。

  第二,市场也把美的的态度看轻了。

  市场普遍认为家电巨头收购科陆和合康只是试水,未必真把新能源当战略。

  但收购完成后,美的持续给出动作:

  剥离杂项业务、加大资金和供应链协同、逐步开放品牌背书。它不是试水,而是要在新能源里培育出新增长曲线。

  当这两点低估被修正,财报里的增长看上去就像反转。

  2024是个坎

  在北京通州开发区,合康新能的总部大楼门口贴着一句醒目的标语:“一个美的,一个体系,一个标准。”

  这句话不仅仅是口号,更反映了美的在新能源板块的管理思路,沿用了在家电行业长期验证的打法:

  剥离无关业务、聚焦核心主航道、靠供应链压降成本,并把全球渠道体系铺开。

  在被美的控股后的几年里,合康新能几乎把自己重做了一遍。

  先是不断剥离不良资产,再把主业收紧到“高压变频器+户用储能/光伏逆变器+光伏EPC”。

  2024年,科陆电子也完成了类似的动作:清理掉包袱,子公司数量由2018年的107家大幅削减至48家,专注储能和智能电网。

  把科陆电子和合康新能这几年的财报翻遍,可以发现一个关键时间点:这两家公司同样在2024年业绩改善好转。

  合康在2020年被收购时亏损5.15亿元,接下来的两年仅小幅盈利。2023年受业务调整和海外户储需求下降影响,净利润再度亏损2.2亿元,毛利率也创十多年新低。

  直到2024年,合康业绩才开始回暖,甚至扭亏为盈。

  同样,科陆电子于2024年开始改善。其亏损收窄,营收44.31亿,同比增长5.5%,创下了历史新高。

  2024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让两家企业同时开始好转?

  从微观层面来看,关键在于美的内部的“T3供应链”开始全面发力。

  这个以“全球采购+规模压降+柔性交付”为核心的体系,原本服务于家电业务,如今被移植到新能源板块,直接改变了两家公司的运营方式。

  美的T3供应链模式

  对合康来说,最直观的成果就是成本端的改善。

  2024年,合康通过优化运营流程、整合资源,销售、管理和研发费用率全面下行,三费率显著压降,净利率回升到1.63%。

  这不是单纯的节流,而是依赖美的供应链带来的规模采购、成本锁价和流程效率提升。

  科陆的动作则更激进一些。我们可以用“卷王”来概括它在2024年的策略。

  在当年的EESA储能展上,科陆电子打出了低至0.598元/Wh的Aqua-E系列工商储产品报价,一时间引爆了储能圈。

  紧接着,在北京储能展现场,它又推出了“0.588,小e带回家”的震撼政策。

  科陆电子发布的产品价格

  价格战看似粗暴,实际上背后是美的供应链能力在新能源赛道的直接体现。

  大规模集中采购让原材料价格下降,供应链金融保障了资金周转,交付周期被显著压缩。

  合康的节奏较稳,但同样明显受益于美的的协同。

  2024年,合康通过建立海外本地仓库,与知名物流公司深度合作,保证配送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使户储业务业绩直线上升,报告期内收入达到1.37亿元,同比增长302.83%。

  更关键的是,美的的渠道和品牌开始发挥作用。

  合康在光伏EPC业务中直接使用“美的”品牌,大幅降低了市场进入成本;在采购端共享美的的全球资源,关键零部件的锁价能力提升。这些要素叠加,构成了户储业务快速增长的底层驱动力。

  美的以自身品牌入局光伏

  科陆和合康同时好转,一定程度是美的体系化资源的集中释放。

  只是,企业的调整并不是唯一的变量。真正让业绩曲线快速拉升的,是同一时期海外市场的集体爆发。

  踩中海外红利

  就在同一年,海外市场起飞了。

  2023–2024年,全球储能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美国和欧洲带头起势,大储和工商储需求同时进入爬坡期,新增量一年接近翻倍;欧洲则在能源危机之后加速部署工商储系统,单体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2025年8月,中国储能企业签订的海外订单总规模达250GWh。

  这个数字已经是2024年海外新型储能市场新增装机量(81.5GWh)的3倍多,也说明中国企业在这一轮海外扩张中占据了相当份额。

  对所有中国厂商来说,这就是难得的出海窗口期。

  科陆电子正好站在风口。它在美洲市场的电表业务耕耘多年,渠道和客户资源已经扎下根。

  2022年上半年,科陆公告中披露的美洲储能中标订单达到0.7GW。到了2024年,公司海外储能订单增长到1.7GWh,项目遍布美国、智利等地,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29.55%。

  SNEC展会上,科陆电子与合康新能共同展出

  配合美的的“全球经营”战略,科陆在海外路径上持续发力。

  先终止佛山了储能产业园,转而在印尼新建3GWh产能基地,既规避了贸易壁垒,又利用东南亚的成本优势对冲价格压力。

  低价策略是切入的利器。科陆凭借美的供应链下的价格优势、集中采购和交付能力,客户选择科陆的边际成本更低,决策也更快。

  海外市场爆发、美的输血、成本优势,三点合力,让科陆看上去像突然跑通了新能源的增长逻辑。

  但问题也很清晰:

  这波业绩增长,有多少来自企业自身的积累,又有多少是赶上了周期红利?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科陆的成长性还需要更长周期的检验。

  相比之下,合康新能的故事就平淡许多。

  虽然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但毛利仅为8.91%,较2024年同期下降7.13%。其EPC业务虽然增长不错,但毛利较低;

  高压变频器毛利可观,却是一个增长天花板很明显的存量生意。

  户储和逆变器业务虽然出海在走,但节奏温和,远称不上爆发。

  然而,把这些增长要素逐一拆开,就会发现故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短期放量和长期壁垒之间,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结语

  营收的增速、海外订单的扩张、展会上抢眼的低价产品,都能拼凑出一幅看似热血的场景。

  但如果冷静拆开来看,问题也同样明显。

  首先,降价换量并不等于建立壁垒。

  美的的供应链能在短期内支撑科陆“卷价格”,但这种方式在行业竞争中极易被复制。

  其次,盈利模式仍需验证。大储和工商储项目的周期普遍长,账面营收能快速体现,但现金流和毛利率的改善需要更多时间。

  再者,合康新能的毛利需要改善,其户储路径并没有跑通。

  对比宁德、阳光、固德威等玩家,美的在户储的产品力、渠道力和品牌认知上并不占优。短期内,美的新能源想要复制家电业务那样的全链条优势,还存在明显的空白。

  美的新能源,有决心,有供应链,有资本支撑,这些让它能在海外爆发期迅速起量。但距离真正成为行业里不可替代的长期玩家,它还需要穿越几个关键考验:

  盈利能力的稳定、技术和产品的差异化、以及能否在户储等细分赛道找到清晰的突破口。

  与其说它在上演一出低谷到高光的逆袭,不如说它正在经历一次“顺周期的兑现”。

  经历久了“脆弱”的财报面,增长一旦赶上风口,看起来就格外夸张。

上一篇:
“朋友圈”越来越大 服贸会“剧透”来了!
下一篇:
小米AI眼镜退货率高达40%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