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第二届道德模范、奋进中国核电人马一鸣:毫厘之间,守护核电“中枢神经”
发布时间:2025-09-05

  

  凌晨三点的核反应堆电气厂房,荧光屏上的数据流星河般闪烁。马一鸣双眼布满血丝,正聚精会神核对着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电流参数曲线。“这个动作时间滞后了3ms,必须查清楚。”他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一边招呼徒弟准备工具。

  此刻,距离他进入现场已过去16小时,安全帽下的额角挂满了汗珠。这个在核电一线坚守19年的“老仪控”,用双手丈量着核安全的精度,用脚步刻画出敬业奉献的轨迹。从秦山脚下的“全国技术能手”到破解浙江省高技能青年人才,马一鸣始终像一颗精准咬合的齿轮,牢牢嵌在核反应堆安全运行的传动链上。

  

  

  毫厘不让:

  用“绣花功夫”筑牢核安全防线

  “核电维修没有‘差不多’,差一点就是天壤之别。”这是马一鸣常对徒弟说的话。

  “故障不会等你准备好,必须主动出击。”这是马一鸣常挂在嘴边的话。2018年,某核电机组CRDM系统多次出现“偶发故障”,维修人员赶到时故障却自行消失,如同“幽灵难题”。马一鸣连续数天蹲守现场,记录运行数据,终于发现故障源于设备老化导致的微小电流波动。

  这次经历催生了他研发CRDM在线监测系统的想法。“国外设计只关注设备运行,没人考虑维修便利性。”马一鸣带领团队在不影响现有设备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电流时序、纹波等特征参数,研发出早期智能识别控制棒驱动机构机械及控制设备故障的系统,此系统可避免故障扩大导致停堆事件,对核电厂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意义。在系统研发中,马一鸣将严谨发挥到极致。为了不影响现有设备运行,他带着团队在机柜间隙里蜷缩作业,设计出了“非侵入式数据采集”技术。系统投用后,成功提前预警了某电厂控制棒电流故障,避免了可能造成数千万元损失的非计划停堆。“看到警报解除时,比拿任何奖项都开心。”他说。

  该成果经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单年度为公司增加利润162万元。除此之外,他带领团队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已推广至其他核电厂使用,并逐步成为业内的标配系统,累计为公司增加知识产权收入400万元。

  他负责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控制系统国产化研发》项目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制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项,为电厂节约技术采购和维护成本超千万元,获中核集团第一届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奖。

  从打破国外垄断的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国产化,到首创“全自动偏移装卸法”提升燃料更换效率,马一鸣用11项专利、20项科研成果证明:敬业,就是把每个技术细节做到极致;奉献,就是让中国核电技术在自己手中升级迭代。

  

  

  一线扎根:

  19年“守夜人”的责任与担当

  2006年,刚入职的马一鸣在系统改造施工中犯了个“至今想起来都后怕”的错——误拆了一根新敷设的电缆。虽然备料充足未影响工期,但师傅的话让他刻骨铭心:“核电人的手,攥着千家万户的安全。”从此,他养成了“三查四对”的习惯:查图纸编号、对设备标识、核接线端子,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几千条“保命细节”。

  这种严谨让他在多次紧急时刻挺身而出。曾在国外项目中,装卸料机系统突发故障,马一鸣放弃休息,火速从宿舍赶往现场驰援。在高温厂房里,他穿着厚重防护服持续排查,最终找到故障根源。当系统恢复稳定时,他的防护装备已被汗水浸透。

  “故障不除,我就不撤。”这是马一鸣的“战场誓言”。一次机组大修期间,棒位探测器故障,辐射剂量和温度较高。他推开拦阻的同事:“我经验多,让我来。”在狭窄的反应堆堆顶上,他长时间俯身操作,完成部件更换,出来时防护服上已凝结出盐霜。这样的“冲锋”,在他19年职业生涯中多次上演。

  如今,他的手机里存着众多同行的联系方式,24小时开机待命。“只要电厂需要,无论在哪都得赶过去。”多年来,他频繁奔赴外地技术支援,常连续多日奋战在现场。同事们说:“有马师傅在,再难的故障都心里有底。”

  

  

  薪火相传:

  让敬业精神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师傅,这个竞赛项目我怕是不行……”2020年全国技能大赛前,徒弟张献峰因专业不对口打起退堂鼓。马一鸣拿出自己多年的工作笔记:“工作总会面对未知的领域,你动手能力这么强,这次大赛正好可以展示你的特长!”他每天陪张献峰学习、训练到深夜,从系统原理到实操方法训练,甚至模拟赛场噪声干扰来锻炼徒弟的专注力。最终,张献峰斩获集团技术能手称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核反应堆控制保护检修工国家职业标准的主笔人,马一鸣参与编写了4册教材,正在主导编写该职业国家题库,在实操题中他特意加入多个真实故障案例。“标准不能飘在天上,得能落地解决问题。”他在培训中首创“故障复盘工作坊”,让组员对着真实故障模拟排查,多名徒弟因此在省级竞赛中获奖。

  在马一鸣的带动下,班组形成了“老带新、强带弱”的传统。他常带年轻人参观核电展厅,指着“两弹一星”元勋的照片说:“前辈们饿着肚子搞出原子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技术做好?”如今,他培养的13名技能人才已成为各电厂的技术骨干,有人像他一样扎根一线10余年,有人带着过硬的技术支援海外项目。

  “我的工作就是干好一件事——守护核反应堆的‘神经中枢’。”马一鸣说。从青丝到微霜,从电缆敷设到技术创新,他用19年坚守诠释了“敬业”二字的千钧分量,用言传身教让奉献精神在核电青年中代代相传。当秦山核电的晨光再次照亮控制室,马一鸣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因为他知道,核安全的防线,需要有人日夜守护;敬业奉献的精神,需要有人接力传承。

  从青涩学子到“全国技术能手”,从普通维修工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首席技师,马一鸣用19年坚守诠释了“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正调试新研发智能诊断系统的他说:“只要反应堆还在运行,我就会一直守在这里,培养更多能挑大梁的年轻人。”

  

  在秦山核电的晨曦中,马一鸣的身影与核反应堆的轮廓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这里有大国重器的轰鸣,更有工匠匠心的回响。

上一篇:
《横琴方案》印发四周年,这里如何成为澳门多元发展新引擎?
下一篇:
大行评级|美银:供应紧张及需求稳健支持铜价 上调洛阳钼业AH股目标价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