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同比增长 110%!智能眼镜“卖爆”的逻辑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5-08-25

  近日,中国信通院发布的 2025 年 6 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25 年 6 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 2259.8 万部,同比下降 9.3%,2025 年 H1(1-6 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 1.41亿部,同比下降 3.9%,整个手机市场销售量呈现疲软之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去年开始就在消费电子赛道杀出的“黑马”智能眼镜依然气势汹汹——据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 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 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高达 110%。这一急剧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市场对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的强劲需求,以及小米和 TCL-RayNeo 等新品牌的进入。  这和 IDC 此前发布的预测趋势一致,该机构预测2025 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 1451.8 万台,同比增长 42.5%,2025 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290.7 万台,同比增长 121.1%。  销量的剧增,源于杀手级产品的出现、技术的突破迭代,以及产业链成熟带来的价格下降等多重因素。和去年相比,今年一个明显趋势是有更多终端厂商加入这场“百家大战”,推出的新品层出不穷,让智能眼镜出货量上涨态势得以延续。在此背景下,本文来聊聊 2025 为何会成为智能眼镜产品的爆发之年。  “轻量化+时尚化+刚需化”的产品形态定型  自谷歌 2012 年发布第一款智能眼镜 Google Glass 至今,科技公司始终没有停止对智能眼镜的探索。但直到 2022 年,整个市场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充斥着消费者“头戴重、外观丑、价格高、用途窄”的吐槽。  以如今圈内的当红“明星”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为例,其在 2021 年 9 月发布的初代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销量并不理想,全系列生命周期内销售量不足 30 万副。但在 2023 年 9 月,第二代联名产品“Ray-Ban Meta”的销售量在短短一个季度内就超过了一代眼镜全生命周期的出货量。据外媒 UploadVR 报道,该款产品在今年 2 月的销售量就已超过 200 万,甚至计划到 2026 年底每年生产 1000 万副。  “Ray-Ban Meta”的成功,基本反映了智能眼镜产品为何爆发的核心原因——简单来说,就是“轻量化+时尚化+刚需化”的正确产品形态终于到位。  首先在重量方面,“Ray-Ban Meta”在硬件升级的同时,重量不超过 50 克,佩戴体验轻便、舒适;其次在外观方面,“Ray-Ban Meta”在个性化定制上有更多自由度,推出了三种透明镜框颜色,Ray-Ban Remix 平台上有超过 150 种镜框镜片组合可供选择;第三在功能方面,“Ray-Ban Meta”的摄像头和拍摄图像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其搭载一颗 12MP 超广角镜头,照片拍摄清晰很多,最高支持 60 秒的 1080P/60fps 规格的视频录制,从 4GB 扩大到 32GB 的存储空间也能在某些场景中取代手机镜头,录制一些生活“切片”;同时,拥有了全新定制设计的扬声器,低音提升 2 倍,最大音量提高 50%,“定向音频”技术的加入,也优化了漏音问题。    Ray-Ban Meta”智能眼镜  搞清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后,终端制造商便可有的放矢的推出产品。随着雷朋-Meta 联名智能眼镜的成功,包括小米、三星、百度、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在内的一波新玩家正在或即将进军全球智能眼镜市场。供应链预计,2025 年将开启“百款智能眼镜争夺战”。  6 月 26 日,在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小米首款 AI 眼镜正式发布。该眼镜支持第一人称相机,搭载 12MP 镜头,可用于录制视频,搭配第三方 App 可视频通话、视频直播。据 XR Vision报道,小米 AI 眼镜在首销的 3 天内,销量或已接近 5 万副,创下了中国 AI 眼镜最快销售纪录。    小米首款 AI 眼镜  据外媒 The Information 报道称,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正在研发 AI 智能眼镜产品。团队正在联系供应商合作,以明确产品的功能、技术规格和定价等。智能眼镜项目的代号是 Vision+,计划于 2025 年第四季度至 2026 年初正式发布。配置上,Vision+采用高通骁龙 AR1 与恒玄 BES2700 双芯片架构,内置大电池,续航能够突破 6 个小时,搭载 4K 摄像头。  大模型赋予智能眼镜叙事  多年以来,“智能眼镜是 AI 的完美硬件形态”这一论调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中颇受追捧,这并不难理解——眼镜天生贴近人的发声器官,且日常佩戴时间长,在 AI 落地硬件的过程中具备天生的优势。不过,真正点燃智能眼镜需求热潮的,则是飞速发展的多模态大模型技术。  与传统依赖固定指令的可穿戴设备不同,大模型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能够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实时交互。例如,用户望向菜单、路标或文档时,眼镜通过前置摄像头捕捉画面,大模型可即时完成文字识别、翻译或解释,让信息获取不再依赖手机操作;其次,大模型在多模态处理上的突破,使智能眼镜能够同时理解图像、语音和文本输入,既能听懂语音指令,又能识别视觉场景并给出精准回答,这种跨模态理解让眼镜从单纯的“拍摄工具”升级为随身的“情境助理”;在端侧推理与压缩优化方面,最新一代大模型可以在轻量化芯片上运行,结合云端协同,实现低时延交互与更强隐私保护,这意味着智能眼镜不仅能快速响应,还能在弱网络甚至离线环境中完成基础任务。  目前市场上销量比较好的智能眼镜,都以 AI 及大模型能力作为主要卖点之一。  小米 AI 眼镜上的小爱同学可以随时进行 AI 识物问答,告诉你路边的花是什么品种、路边可爱的狗狗是什么品种,还能随时帮你翻译眼前看到的英文,具备 10 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实际使用中,有用户利用小米 AI 眼镜对食物的热量进行评估,眼镜还会分析当日摄入的蛋白质、碳水及脂肪等营养物质占比,以早午晚餐、加餐形式呈现,让用户饮食习惯清晰可视,便于制定更合理饮食计划,实现减脂目标。  智能 AR 眼镜企业 Rokid 依托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推出了全新的 Rokid Glasses AI 眼镜,主打智能语音交互、实时信息查询。以翻译功能为例,基于通义大模型,多语言翻译准确率提升至 98%,提词功能适配演讲、直播等 20 余细分场景。  7 月 26 日,阿里巴巴也正式公布了首款自研 AI 眼镜——夸克 AI 眼镜的技术研发进展,目前该款眼镜已完成研发,预计将于年内正式发布。据悉,夸克 AI 眼镜将成为阿里巴巴AI能力与生态协同的集大成者,它将深度融合阿里及支付宝生态。不仅具备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最新 AI 能力,还支持高德导航、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淘宝比价、飞猪商旅提醒等多样化功能,为用户带来全方位的智能体验。  供应链成熟推进智能眼镜价格更亲民  从供应链视角来看,智能眼镜正在迎来由“小众探索”走向“大众普及”的关键拐点。过去,由于技术瓶颈和产业链不完善,AI 眼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且产品质量难以保持稳定。但近年来,随着核心元器件的突破与上下游协同的成熟,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成本大幅下降,智能眼镜终于具备了走向大众市场的条件。  光学层面,光波导模组厚度已突破 1.2mm,透光率提升至 85%,带来更清晰、舒适的视觉体验;芯片制程也迭代至 6nm,不仅功耗降低 40%,还解决了困扰行业已久的发热与续航问题。芯片巨头高通在 2025 年 6 月发布的骁龙 AR1+ Gen 1 更在尺寸和功耗上实现优化,支持端侧小模型运行,帮助眼镜实现更纤薄设计与更长续航。同时,全志科技等中国厂商也快速进入,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芯片方案,进一步推动价格带下探。  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则是最大助力——有业内人士表示,歌尔、立讯、舜宇、瑞声、佳禾、亿道等厂商均能拿出接近 Ray-Ban Meta 的成熟代工方案,制造壁垒几乎不复存在。  AI 能力方面,中小厂商也无需自研底层大模型,而是通过与成熟生态对接,实现语音、翻译、识物等功能的即插即用。  这直接反映在售价上:主流款智能眼镜价格已下沉至 300–400 美元区间,小米 AI 眼镜定价 1999 元起,字节跳动代号 Vision+的新品也计划在 1500–2000 元区间上市。供应链的成熟不仅让产品性能和体验不断优化,更让智能眼镜逐渐进入“消费级”价格带,为市场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2025 年上半年 110%的增速并非偶然,而是“产品形态成熟×AI 价值兑现×供给链协同”的系统性结果。未来,在领军企业和旗舰产品的牵引下,智能眼镜有望真正实现从“手机的补充”向“下一代个人计算入口”过渡。  参考资料:  1.Global Smart Glasses Market Soars 210% YoY in 2024 Driven by Ray-Ban Meta Smart Glasses,来源:Counterpoint2.市场格局将风起云涌,2025年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同比增长116.1%,来源:IDC3.2025H1全球AI眼镜出货量暴涨110%,小米、阿里、360等巨头加速“上新”,来源:IT之家4.6月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9.3% 5G新机占比跌至2成,来源:C1145.Meta、Google 争相示好,雷朋眼镜为什么成了香饽饽?,来源:极客公园6.这副差点失败的智能眼镜,怎么就成了爆款?,来源:虎嗅7.最快Q4发布!浅谈字节跳动Vision+AI智能眼镜项目:源于互联网巨头的焦虑,来源:VRAR星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