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补贴接连出台!储能成为零碳园区的必答题与收益方程式!
发布时间:2025-08-25

  近日,江苏常州、盐城大丰区接连出台针对零碳园区建设补贴政策,如今,检核零碳园区已经成为能源领域“新潮流”。    当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引擎,其消纳问题已从技术挑战升级为产业发展的生死命题。新纳入可再生能源消纳体系的四大领域——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用户侧绿电替代、微电网协同——正遭遇着直击命脉的核心痛点,而零碳园区作为能源革命的试验场,储能技术不仅是破局之策,更暗藏着可观的经济账本。  新能源消纳四大“梗阻”:从技术瓶颈到产业死结  可再生能源的“清洁光环”之下,藏着难以规避的致命短板。  其一,“间歇性”可能带来的恶果正在逼近。太阳能依赖光照、风能受制于风速,这种“看天吃饭”的特性导致发电功率异常波动明显,正午光伏爆发时电网被“灌流”,夜幕降临时又陷入“电力饥荒”,电网频率稳定被反复冲击,调度系统疲于奔命。近几年,海外部分国家都发生了大规模停电事件,其中新能源的波动性其实是引发一系列后果的原因之一。  其二,弃风弃光背后是能源资产的“沉默浪费”。当发电量超过即时需求,缺乏储能缓冲的电网只能“忍痛割爱”,这些是各省区多地频繁出现“光伏容量接入红区”的背后原因之一。近年来新能源装机容量飞速增长,而电网消纳愈加“吃力”,导致多个主要绿电供给地区利用率难以达到“新能源利用率原则上不低于90%”的标准。  其三,能源利用效率的“剪刀差”持续扩大。分布式能源就近消纳本是优势,但缺乏储能的时空调节,午间企业停产时光伏过剩、晚间生产高峰时电力短缺,这种“峰谷错配”让可再生能源的“绿色价值”大打折扣。尤其分时电价机制调整下,午间光伏大发期间执行低谷电价,直接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分布式光伏经济效益。  其四,电网调峰能力的“天花板”已成瓶颈。传统火电机组调峰响应慢、成本高,面对波动性强的可再生能源,电网“收不进、送不出”的矛盾日益尖锐,直接制约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接入。  这四大痛点,本质是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时空断裂”,而储能正是填补这道裂痕的核心拼图。  零碳园区中的储能:从成本中心到利润引擎  今年,国家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其核心目标是推动园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零碳园区的“临界点”,这标志着零碳园区的建设已从规划迈向实际推进阶段。  零碳园区建设中,储能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加项”,而是能创造真金白银的“增值器”,其经济效益体现在三个维度的深度变现。  第一维度是电费支出的“硬节省”。峰谷价差套利如同为园区装上“电力理财器”,在电价低谷时段“囤电”、高峰时段“放电”,直接砍掉用电成本。深圳光明零碳智慧园区的实践给出明证:储能系统通过“削峰填谷”,每年为企业节省电费超15万元,10年周期累计节省超250万元。更关键的是,储能通过精准控制最大需量,避免企业因在电力供应紧张的高峰期用电超标而缴纳“罚款”,将隐性成本转化为显性收益。  第二维度是电力市场的“新蓝海”。如今,储能正在走向调峰、调频、备用、爬坡等等丰富的辅助服务市场,相当于为电网提供“灵活服务”,而且可以按服务量获取较高的收益。  今年以来,虚拟电厂模式爆火,储能资源聚合纳入虚拟电厂体系后,不仅提升能源稳定性,更能通过多园区资源联合参与电力交易,突破了传统电力市场的交易成员限制,从电力市场分得“蛋糕”,让闲置的储能容量变成“赚钱工具”,将工商业储能和分布式能源的收益空间同步放大。  第三维度是资产价值的“软提升”。储能系统让园区能源供应从“看天吃饭”变为“可控可调”,增强对高耗能、高精度制造企业的吸引力。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新能源企业”正在集中冲向海外市场,但欧盟等地区对于进口产品的“碳足迹”等绿色标签要求加严,出海企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如此看来,储能技术更是助力提升产业链协同收益、提升企业“生态红利”的利器。零碳园区的储能系统可与入驻企业的能源需求深度耦合,可以通过“能源-生产”联动为产品增值。  从破解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卡脖子”难题,到激活零碳园区的经济潜力,储能的价值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变量”。在“双碳”目标下,零碳园区建设中是否配置储能,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决定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存题——毕竟,能赚钱的绿色转型,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转型。  哪里是建设零碳园区的最佳场景?先看看能源行业自身,新能源领域的制造其实耗电量巨大,正在成为首批试验场!  例如,某新能源汽车制造园区的储能系统在工厂午休时储存光伏电,傍晚生产高峰时释放,既降低工厂电费,又让园区通过能源服务收取“管理费”,年分成收益超500万元。又如宁德时代在山东东营参与打造的全国首个100%绿电直连零碳园区,凭借储能支撑的“风光耦合+智能调节”系统,全年8000小时稳定供能,无需通过大电网补能,这种“能源自主权”直接提升了园区的产业承载力和资产估值。而且储能技术与锂电池生产制造的结合,也实现“绿电-储能-电池制造”的闭环,使园区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提升15%,带动入驻企业综合成本下降8%。  此外,创维光伏在安徽滁州也成功落地了零碳智慧工业园。园区内分别建设了彩虹光伏长廊、光伏树、光伏车棚等多种光伏应用模式,并拓展了BIPV、柔性支架等32种支架结构与17种类型组件,最终总装机达6.54148MWp的光伏系统,与储能系统、充电场站共同形成了光储充创新基地,尤其在1840kW/2870kWh储能系统和充电桩配合下实现了交能融合,并通过源网荷储的调度应用,有效提升了园区能源利用效率与新能源供电稳定性,促进了新能源消纳、余电上网,实现了能源的智慧高效管理,打造了零碳园区标杆样本。  9月10日-11日2025年储能市场化创新应用论坛期间,还将带来更多关于零碳园区和工商业用户侧储能相关话题,会后我们还将观摩位于安徽滁州创维光伏零碳工业园,共同见证光储打造的新机遇!更多论坛信息扫码了解。

上一篇:
农商行生存压力透视:为何连“优等生”常熟银行也在减速?
下一篇:
美团王兴不要的生意,被刘强东捡起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