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城”什么样?答案在上海这个地方
发布时间:2025-08-20

    今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满6年。6年来,新片区全力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各类企业来此投资兴业,人气集聚、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从东海边的一片滩涂成长为上海新的流量入口。  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临港担负起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和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重任。一组数据可见这片热土的发展速度: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7.6%,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7%。  区域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的同时,临港也在吸引、集聚、拥抱年轻人,“年轻的城”要成为创新发展首选地、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城。记者和几位生活、工作在临港的年轻人聊了聊:刚来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工作的魏卿育在手机上一键秒领“菁才礼包”,500元数字权益涵盖打车、餐饮、文娱休闲,让她直呼“超贴心”;从事互联网创意的小徐从江苏宜兴来到滴水湖畔的BTU数字游民社区,花900元就能租两周人才公寓、免费使用共享办公空间,“和小伙伴们一起头脑风暴,好像回到了大学时代”。    一个港口透视制度创新活力  航运是全球贸易的重要载体,“临江临海大上海、海港空港自由港”的临港新片区,抓住全球航运业脱碳和数字化机遇,发挥制度创新优势,更好对接甚至引领国际规则制定。  南港码头。  过去一年,又有多个“首单”在这里诞生,推动上海港加速迈向“绿色智能枢纽”——  今年3月,“海港致远”轮在洋山四期码头为韩国“HMM Green”轮加注绿色甲醇并同步完成集装箱装卸,洋山港由此成为国产绿色甲醇首个“尝鲜者”。一年前,上海港完成国内首次大型绿色甲醇动力“船到船”同步加注,所不同的是,该批次甲醇来自海外。而此次加注的绿色甲醇是中国香港企业在内蒙古生产、通过陆海联运抵达上海港,碳足迹较传统甲醇降低70%。在上港能源执行董事、总经理罗文斌看来,国际船东选择在中国港口加注国产绿色甲醇,无疑是上海港打造全球航运“绿色加油站”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首单”背后,新片区牵头成立绿色航运产业联盟,构建开放平台和合作机制,吸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运和港口企业、绿色新能源生产制备企业、绿色燃料加注服务企业、碳足迹监测和碳交易机构、产业基金等入驻,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依托新片区国际航运数字船供服务平台,今年4月,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燃油交付单(eBDN)方式为“中海环球”轮完成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标志着国内首单全流程数字船燃加注服务落地新片区。从“数箱子”到“数单子”,临港率先探索航运、贸易、金融数据链上共享,提升港口服务能级与国际竞争力。  制度创新结出累累硕果。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9年的1981万标箱增至2024年的2600万标箱,占上海港总量超1/2。率先开展的外资班轮沿海捎带业务政策效应加快释放,今年上半年,洋山港国际中转和集拼箱量占比提升至19.2%。  从洋山港到腹地,制度创新活力涌动。成立6年来,新片区围绕重点领域加快先行先试,持续壮大培育经济功能,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基本成型,累计形成166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79项为全国首创。  创新生态孕育产业升级  新片区之“新”,还在于产业创新。6年来,新片区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超679个,涉及投资额超7300亿元。  新片区已形成“4+1”产业生态。集成电路领域,产值在去年增长1.6倍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8%;民用航空产业,引进大飞机配套企业60余家,上半年航空航天产值同比增长52.9%;高端装备则发力储能,谋划钠电等新型储能技术,全年储能产值预计达300亿元;智能新能源汽车在做大整车规模的同时,大力吸引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环节企业落地。“1”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国际数据专线“团购”模式,打造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推动新片区规上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营收连续两年增长超40%。  宁德时代坐落在滴水湖畔。  “创新生态已成为新片区产业发展的最大竞争力。传统支柱型产业形成优势,新片区也积极抢占新赛道风口,布局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等代表未来的产业方向。”就在昨天,水下机器人、脑机接口中试验证平台等研发项目签约落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李向聪表示,一方面,临港将拿出“链主”企业的场景和订单优势,给予新赛道企业机会,还将发布政策措施助力科创企业低成本创业。  前沿产业跑出“加速度”的同时,新片区也形成“基础创新—应用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的完整生态。为营造“敢创新”氛围,今年,新片区启动“拨改投”创新试点项目,由科创平台、高质量孵化器遴选出首批8家初创团队,最高可获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  对初创团队来说,“0到1”的源头创新是最艰难的“死亡之谷”,技术尚未成型,又缺乏资金支持,即便有风投入场,也会占据大量股权。而临港“拨改投”试点让政府成为创新项目“合伙人”,在初创阶段以政府研发补贴方式给予支持,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接力“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首批签约企业表示,相比急功近利型的投资,临港给予更长的容错周期,让他们更有信心也更安心推进创新研发。  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高质量发展才有“源头活水”。6年来,临港新片区科技型企业和创新主体持续增长。专精特新企业从26家增长到621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从254家增长到1596家。  引才留才“不惧新、不设限”  做强特殊经济功能的同时,这座“年轻的城”正在打造青年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城”。6年来,新片区累计引进、落户人才超14.1万人次,年均增长80%。今年1至7月,引进、落户人才超2.8万人次,同比增长5%。  吸引年轻人,首先要懂年轻人。5月,临港创新推出“创客十二条”,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提供“3个免费”“6项补贴”“0等待”专属政策。其中,免费领“菁才礼包”上线两天就有1500人秒领;安居补贴实现全程线上秒批,梯度政策覆盖从5000元实习补贴到500万元购房补贴的全周期需求。  “创客十二条”支持下,BTU数字游民社区来了,这是一个为数字游民、创业者打造的共享、共创社区,临港为他们提供“拎包创业”的环境,共建城市文旅、青年文化活动等项目。“数字游民是新事物,但临港不惧新,哪怕有试错风险和成本,也愿意给年轻人机会。”社区创始人严浩告诉记者,临港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包是为区域内92个党群活动中心做微更新,本月,社区就将开启设计大赛征稿,“临港不设限,只要是年轻人喜欢的功能和活动都可以”。  BTU数字游民社区的主理人们。  00后社区主理人Alvin开发了一款沉浸式出行平台App“十遛”,入驻临港后,他尝试把这里的文旅点位植入互动地图,让年轻人的每一步打卡都能获得情景探索和解谜的“情绪价值”。他的创意获得临港支持,下个月外籍留学生走进临港活动中,留学生们就将通过这款App探索“年轻的城”。      每逢周末,烟花秀、歌会、露天电影成为“名场面”,新片区尝试将招聘会以夜市形式融入“四季歌会”的轻松氛围,年轻人在湖边捧着奶茶边逛边求职;电子简历通过湖边、地铁站等地的6台智能求职机一键投递,还能实时查询招聘会信息。  改革始终是新片区最大的红利,这座“不惧新、不设限”的新城,正以人才与企业的感受度为导向,打造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功能区和年轻人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的创业生态标杆区。

上一篇:
美团旗下国际外卖品牌Keeta正式在卡塔尔上线
下一篇:
长城证券:神州控股(00861)大数据+AI场景化落地 从神州迈向世界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