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黑龙江省在黑土地上构建起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的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8-19

  来源:全国商报联合会  中国经济报导:近年来,黑龙江省以数字技术为引擎,在黑土地上构建起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的新范式。  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农业大数据平台和智能装备应用,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数字化升级,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智慧农场:重构农业生产范式  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万亩智慧农场通过 500 余套物联网设备构建起“数字神经网络”:田间气象站每 10 分钟更新一次数据,无人机每日生成作物长势三维图谱,120 套智能闸门与水位计联动实现自动灌溉。  通过“北斗导航+ AI 控制系统”,无人驾驶插秧机实现毫米级精准作业,单日可完成 200 亩插秧任务,较传统人工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红卫农场的 3600 亩水田示范区更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亩均节本增效达 50 元。  这种智能化变革不仅体现在田间作业。北大荒集团为垦区 4800 万亩耕地建立数字“身份证”,通过土壤肥力图、作物分布图等分析决策系统,实现变量施肥、病虫害预警等精准管理。  例如,胜利农场的旱田智慧示范区通过 7 大类 27 台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积温、墒情,结合智能农机改装,年农机自主作业面积达 1.3 万亩次,带动大豆单产提升 8%。    数字平台:打通产业链条任督二脉  龙江农投打造的“农业智慧链云平台”,将上亿亩黑土地的耕、种、管、收数据实时串联。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气象预警、市场行情等多源信息,为农户提供从种植方案推荐到农资采购、产品销售的全周期服务。  海伦市 30 万亩鲜食玉米通过该平台实现标准化种植,4600 万穗订单在 24 小时内达成,带动农民亩均增收 1200 元。  在金融服务领域,“农业大数据金融服务平台”以卫星遥感和土地确权数据为基础,构建农户信用评估模型,累计发放贷款突破 1800 亿元,利息成本降低 30%,破解了农民“贷款难”顽疾。  例如,拜泉县农户通过平台获得信用贷款,用于智能农机购置,实现耕作效率提升 40%。  黑土保护:数字技术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智保黑土”平台,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覆盖土壤特性、地形地貌的“数字黑土地档案库”。输入降雨量、种植模式等参数后,系统半小时内即可生成包含工程、农艺措施的定制化保护方案。  在友谊农场试验基地,该平台指导的坡耕地水蚀防控方案使土壤侵蚀量减少 65%,有机质含量提升 0.3 个百分点。  三江示范区的“海绵农田”系统则通过暗管排水、草水道等智能设施,实现农田“旱能蓄、涝能排”。在宝泉岭农场应用后,玉米单产提高 12%,化肥用量减少 15%,同时减少地表径流冲刷导致的黑土流失。  截至 2025 年,全省已建成 7985 万亩黑土地数字化保护示范区,土壤容重平均降低 5%。  产业升级: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跃迁  在加工端,秋然米业的智能车间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每一粒大米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可视化。消费者水稻生长周期的 200 余项数据,产品溢价率达 25%。  北大荒完达山乳业的智慧牧场则通过奶牛计步器、自动挤奶设备和冷链物流系统,将鲜奶从牧场到商超的时间压缩至 12 小时,产品损耗率降低至 0.5%。  电商直播成为农产品上行新引擎。2024 年双 11 期间,五常大米通过直播 10 秒售出 100 万斤,全年线上销售额突破 50 亿元。  海伦玉米借助“线上认养+全程追溯”模式,高端定制产品单价达普通产品的 3 倍,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 2.8 万元。  这场数字革命不仅重塑了农业生产方式,更激活了黑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潜力。当每一寸耕地都拥有数字身份,当每一粒粮食都能追溯“成长轨迹”,黑龙江正以科技之力绘制出一幅“数字兴农、产业强农、生态惠农”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上一篇:
转让底价554万!国家电投要退出山东这家清洁能源公司
下一篇:
2025宁波汽配展落幕:搭建高效平台,推动行业技术革新升级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