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光伏技术路线加速分化 异质结潜力犹存
发布时间:2025-08-19

  光伏技术路线加速分化异质结潜力犹存

  2025-08-19 14:08:01

  中国能源报

  在光伏行业整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技术迭代与差异化竞争成为破局关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硅片产能预计同比下降5.6%,为近4年来首次负增长,标志着行业正式从“增量扩张”迈入“存量博弈”的产能出清阶段。驱动本轮出清的关键,是新旧技术迭代浪潮。

  2025年,n型硅片渗透率将突破九成,p型硅片彻底退出主流舞台。在这过程中,TOPCon凭借成熟度与综合性价比,以绝对优势占据主导。不过,技术版图尚未板上钉钉。BC电池异军突起,成为上半年市场“黑马”。异质结虽因成本高企导致产能落地缓慢,但其理论效率上限和功率潜力仍被视为未来重要变量。

  ■■TOPCon:n型替代主力军

  TOPCon已占据当前光伏电池技术的主流地位。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到2025年底,TOPCon电池产能将达到约967吉瓦,占全球电池片总产能的83%;实际产出约580吉瓦。中信期货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TOPCon在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中占比高达86.9%,远超其他技术路线。

  支撑其主流地位的,是持续提升的转换效率与不断优化的成本。2024年,n型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已达25.4%,较2023年显著提升。龙头企业不断刷新纪录:晶科能源6月宣布其自主研发的n型TOPCon高效光伏组件最高转换效率达25.58%,其182n型TOPCon电池效率达到27.02%,双双创下全球大面积同类产品效率新高。通威股份7月发布最新TOPCon技术突破,实现电池双面率94.3%、组件双面率91.7%、组件功率722瓦单瓦发电能力显著提升。通威光伏技术中心电池开发部部长孟夏杰透露,公司计划年内量产双面率超85%的组件,未来1至2年目标直指电池双面率95%、组件双面率90%。

  TOPCon技术的成熟还重塑了上游硅片格局。2024年底,n型硅片占比已从2023年的25.5%飙升至72.5%,彻底超越p型硅片。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4—2025年)》预测,2025年n型硅片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90%,2027年将达95%。TOPCon产线多为近两年新建,智能化集成度高,2024年人均产出率约5.8兆瓦/(人·年),且单位电耗未来仍有较大下降空间,预计将从约5.2万千瓦时/兆瓦降至2030年的4.7万千瓦时/兆瓦,为其持续的成本竞争力提供支撑。TOPCon的表现,标志着光伏行业n型替代的全面完成和主流技术路线的成熟。

  ■■BC电池:差异化竞争崛起

  在TOPCon主导的格局下,BC电池凭借转换效率优势异军突起,成为2025年光伏技术的“黑马”。

  据了解,BC技术核心特点是将PN结和金属电极全部置于电池背面,使得电池正面无栅线遮挡,最大化利用入射光,减少光学损失,从而获得更高的有效发电面积和转换效率,外观也更为美观。这一特性使其在分布式光伏和高端市场具备差异化竞争力。

  BC电池正迎来快速发展期。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到2025年底,BC产能将达到约83吉瓦,占比7.1%;产出约60吉瓦。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BC组件在终端应用市场也备受青睐,招标规模突破2吉瓦。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布局BC技术的光伏企业已超30家,包括隆基、爱旭、晶澳、通威、天合、晶科等几乎所有一线巨头。

  隆基绿能计划在2025年底前建成约70吉瓦HPBC产能;爱旭股份则稳步推进其三大基地建设。同时,强强联合也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高景太阳能广州基地2吉瓦BC组件项目已于7月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其BC电池片由爱旭供应,双方通过硅片、电池、组件三大领域的协同合作加速BC组件规模化落地。

  成本是市场推广的重要条件。隆基绿能预测,到2025年底,BC组件的成本有望与TOPCon持平甚至更低。另有分析称,未来BC生产成本有望比TOPCon低0.03元/瓦至0.05元/瓦。这一成本下降趋势若能如期实现,叠加其固有的高效率优势,BC电池市场渗透率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兴业证券预计,2025年BC渗透率将达到13%,成为推动下一代技术迭代的重要力量。

  ■■异质结:高成本困局待解

  相较于TOPCon的稳固和BC的崛起,异质结技术当前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TrendForce集邦咨询明确指出,受限于融资环境趋冷、盈利能力不佳以及银价持续高企等因素,异质结电池产能的实际落地速度将大幅放缓,许多规划产能恐难实现。预计到2025年底,异质结电池产能仅能达到约74吉瓦,占总产能的6.4%;产出约19吉瓦。中信期货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异质结在国内电池产量中占比仅为2.4%。

  成本劣势直接反映在开工率上。中信期货指出,在主流n型电池产线中,异质结的开工率长期垫底,多数时间低于30%,远逊于TOPCon的70%至80%和BC的50%至60%。成本高的根源主要在于生产工艺对低温银浆的依赖度高,而银价高企使其降本压力巨大。此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表明,尽管异质结生产工艺流程较短,2024年人均产出率较高,约7.7兆瓦/(人·年),单位电耗约4.4万千瓦时/兆瓦也低于TOPCon,但这些优势目前仍不足以抵消其综合成本劣势。

  不过,由于异质结技术的本身优势,未来发展空间犹存。2024年,异质结平均转换效率达25.6%,高于TOPCon的25.4%,同时,异质结技术理论效率上限高、天然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优异。

  展望未来,国金证券指出,异质结领域已形成“760W+俱乐部”,截至2025年一季度,14家成员产能总规划超100吉瓦,实际落地40吉瓦至45吉瓦,显示产业资本对其长期潜力仍抱有信心。

  兴业证券预测,2025年异质结渗透率有望达到8%,未来3年将与BC技术共同推动对TOPCon的迭代,而无银化技术的导入将进一步加速新技术迭代。

  【责任编辑:李扬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上一篇:
小米电车业务:高端车型发力,毛利率持续扩张
下一篇:
“汽车座舱二哥”现金流告急,均胜电子再融资
Title